查看原文
其他

在洪湖水浪打浪的地方,叶昌保的道器变通

2017-12-08 李克勤 济学

李克勤(jixuie)题记:在洪湖水浪打浪的地方,有一位了不起的农民企业家,也是乡村红色企业家叶昌保,改革开放初期,当时叶昌保领导的洪林村在领会中央文件精神、认真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的方案。这和吴仁宝领导的华西村是一样的做法。在具体工作中选择“以统为主、统分结合”的经营模式。我2008年写了这篇文章发表在《中国集体经济》杂志上,如今又过了9年,在此发布此文,让更多朋友了解像吴仁宝、王宏斌这样的乡村红色企业家在全国各地都有,他们的本质特征是红色的,同时在农村,又会经营企业,所以叫乡村红色企业家。

        在我国农村有一批村落集体经济的带头人,他们带领乡亲们土法上马,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干劲,走出了符合本村实际的集体致富之路,村集体企业也随之得到了发展。我们把他们的企业家精神称为“土企业家精神”。

        洪林村地处洪湖市区东北,现有256户,1281人,农工商企业19家,分属纺织、建筑建材、医药等8大行业,其中纺织为龙头支柱。全村现有资产总额5.5亿元,其中自有资产积累户均176万元,人均35万元。村民享有学前到高中教育免费等10多项福利。2007年,全村实现利税3000多万元,其中上缴国家税金700多万元。近年来,该村先后被评为全省文明村、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全国文明村镇等。洪林村成为荆楚大地上的一颗社会主义新农村明星。而这一切的成就除了归根于洪林村人民的共同努力以外,与这项事业的带头人——正在洪林村当了38年党组织书记的叶昌保同志的实践智慧和土企业家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叶昌保的土企业家精神首先土在思想观念上的一种求真精神

 

  求真,即追求真理,追求真实,求做真人。这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干部的特色,是一种蕴含智慧的特色。叶昌保受多年党的教育,特别是通过读毛泽东的著作,他逐渐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这样他的实践活动也就充满求真的品格。

  改革开放初期,当时叶昌保领导的洪林村在领会中央文件精神、认真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的方案。在具体工作中选择“以统为主、统分结合”的经营模式:离村较远的大面积农田实行专业生产、统一经营;离村较近的耕地作为口粮田,分户经营。这样,较好地发挥了不同经营规模的效益,保持了农业生产稳步发展的势头。

  这集中体现了叶昌保的思想理论水平,他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坚持一切从自身实际出发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走自己的路。多年来,洪林村党组织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始终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从有利于洪林发展,有利于改变洪林面貌,有利于改善洪林群众生产生活为出发点,来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实践证明,这一决策使洪林大大节省了发展成本,不仅加快了发展,而且在村内党组织和全村人民内心建立了独立自主发展集体经济的信心和决心,也使得洪林村的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指导思想上有了根基,在经营管理上解决了根本原则方法问题。

  叶昌保领导的洪林村自始自终不忘加强农业基础。要加强农业基础,必须坚持治水治土,坚持科学种田,坚持实事求是地探讨适宜的经营模式。从1970年起,他们苦战3年,建成了两个农田排灌体系,后来每年投工5000多个,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使l000多亩耕地实现了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并且,洪林人那时还极富远见地聘请县种子站农业专家李其良、蒋佑民当顾问,在他们的指导下办水稻良种基地和推广优良品种。

在农村第二步改革中,叶昌保带领洪林村走农工商发展的路子,实行“以工补农、以农促工”,达到相互促进。这些年来,在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时,叶昌保和村班子始终不脱离洪林村的实际,十分注重走群众路线,善于组织群众,动员群众,把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到关心村里和国家的发展上。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倾听群众意见,吸取群众智慧,做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这是洪林村持续发展的重要法宝。

30多年来,以叶昌保为首的村党委一班人始终以此不断提升洪林人的思想境界,不断打造洪林人的精神家园,促进村风民风积极向上。这也许就是那个不变的东西,也就是精神上的,思想观念里面根本的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9年来,叶昌保始终如一地忘我工作,成了全村党员干部的“标杆”和“楷模”。如今,“带头富要服从带领富,带领富要讲奉献精神”,“要富,得让群众先富;要得,得让群众先得”等这些朴实无华的理念,让全村党员不仅牢记于心,而且自觉付诸于行。洪林村出现了既没有千万富翁,更没有贫困户的事实。

洪林村由于多年坚持培育全民“爱集体、爱洪林,比作为、讲奉献”的价值观,坚持培育全民“艰苦创业、奋发向上”的洪林精神,坚持培育全民高尚的生活情趣和健康的业余爱好。并且在此过程中,叶昌保和党组织始终要求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所以多年来,这里已无治安刑事案件、无大操大办、无封建迷信、无抹牌赌博、无计划外生育等陈风陋习。洪林村的精神文明也就成了真的东西。洪林村精神文明的成就,相应地也就成了洪林企业的文化,这种企业文化,理所当然会自然转化成生产力。

  叶昌保作为洪林村的带头人,通过带领党委一班人,进而领着全体村民,沿着社会主义集体致富这个方向,走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农工商联合经营,富有本地特色的小康之道,这条道的确是一条“土道”,它土得有智慧,土出了智慧。它是叶昌保他们求真求出来的,他们求出了那些必须坚持的东西,他们也求出了“求”本身的重要!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智慧,这就是追求真理的智慧!这就是一位在中国共产党最基层组织里面无怨无悔,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干了39年,在时代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过程中,始终有所坚守,坚定地坚守自己选定的信念、理想的叶昌保!

 

        叶昌保的土企业家精神土在企业经营管理上

        只求效果,不求洋派,这是一种求实精神

 

  求实精神表现在求实在,实效,实惠上。没有求真作为基础,求实不牢靠,经济不会有大发展,还会走偏,甚至误入歧途。叶昌保领导的洪林村则因为有求真精神领先,所以求实也就扎扎实实,稳妥可靠。

  30多年来,洪林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强大集体经济支撑下,早在1975年,该村就成为原洪湖县第一个通高压电的村,随着全村经济由农业型转为工业型,现在全村用电总装机容量已达11000KVA,其中,因冰箱、彩电、空调、热水器等家用电器普及化,村民生活用电装机容量就达400KVA。早在1978年,村民就实现了自来水管铺设到户。1985年前村民还实现了自行车、沼气池、电风扇、电视机、将军楼等“五个一”到户的福利,是全省第一个电视化和楼房化村。如今,村民更是住宿别墅化、衣着时尚化、代步有摩托、出门用小车、做饭天然气、洗澡热水器、电视看闭路、入厕坐马桶、通讯玩移动、鼠标点全球。


        在村民整体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提高的同时,对村里存在的一些特殊困难户,该村实行应保尽保外,还采取一些特殊政策和方式予以扶持。村民卢土生、彭兴建,是村里的一跛一“苕”(智力有缺陷的残疾人),村里特意给他们安排扫街的工作,一年收入几千块钱。洪林人在“共同上升、共同富裕”的大道上,不断享受着宽裕和幸福。除与时俱进的工资收入外,近年来,福利待遇更加完善,福利标准大幅提升:2000年前,村民退休金是月均150元。2000年,村集体一次性投资300万元为全村村民办理社会统筹养老保险后,村民退休金即社会统筹养老保险金月均达800元左右;2002年前,村民子女考取大学本科的一次性奖励3000元。而2002年后,一次性奖励提升到了1万元;2003年前,村民没有工资分配以外的利润分红,2003年后村民开始享有户均2000元的利润分红。不仅如此,村集体还为村民办理特殊情况下的“特别福利”。2006年以来,该村投资100多万元,以“惠民、便民”为宗旨,改扩装修占地500多平方米、共5层的洪林卫生所,调整充实医护人员,使洪林村卫生所成为全市村级一流的卫生所,村民参合率100%;实施“光明工程”,将全村经普查后的11名白内障患者送往省残联康复中心,免费为她们摘除白内障;投资28万元将全村有线电视并入市网,;从关心村民身心健康长远利益出发,关停了可年创利润50万元,但对环境有轻微污染的洪林化工厂。

  叶昌保坚持带领大家集体致富,共求实效,让全体村民共得实惠,并且这样的实效和实惠已经从物质文明层面,开始向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层面推进。


  洪林村一直保持着民主管理的好传统,早在19世纪70年代初,洪林就设立“贫下中农协会”这一民主管理机构,改革开放初,他们又以“社员代表大会”取代了“贫协”,到了1986年,随着全村经济由以农业为主体转为以工业为主体,他们又以“职工代表大会”取代了“社员代表大会”。随着全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该村民主管理机构现已“一分为三”:党内设立党员议事会,主要负责党内民主管理;企业设立“职代会”,主要负责企业民主管理;村集体以村民自然居住地为序,按每十户推选一名代表的组织原则,设立村民代表大会,使无论事关全村经济社会发展、企业经营管理方略等重大事项,还是有关职工福利分配、奖惩办法、非生产性费用支出、全村党员干部的评议监督等具体事项,村“三会”的“表决”和“发言”都具有绝对权威。

  在民主管理方面,他们还实行了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制定了厂级以上干部工资奖金公开制度、财务审计制度和计划生育及评先表模公布公示制度,让村民不仅对重大村务活动的全过程,而且对一些十分具体敏感事务工作的全过程均实行动态监督。


  多年来,村“三会”在行使评议监督权时已形成了这样的制度:每年对村“两委”、集团班子成员和企业副厂级以上干部评议两次,评议前,被评议对象认真述职;评议过程中,采取“背靠背”方式进行口头评议或书面评议;评议后,一般采取民主生活会方式,将评议结果与被评议对象见面。每年村“三会”评议村“两委”、集团全年工作后,村“两委”、集团都要专题召开全村党员、中层以上干部及全体党员代表、职工代表和村民代表大会。会上,先由“三会”通报情况,再由村“两委”、集团领导针对通报中自己分管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自身存在的问题一一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并作出相应承诺。会后,又专题整理形成书面材料,“三会”存档一份,村“两委”、集团领导人手一份,以便对照“白纸黑字”结硬帐,确保“三会”评议监督权落到实处。

  洪林村的实效,洪林村民的实惠,有目共睹,这就是叶昌保和洪林人求实精神的真实写照。

 

        叶昌保的土企业家精神土在企业发展上,

        既立足本土,又不固步自封,不因循守旧,这是一种求新精神

 

  求新即追求革新,革故鼎新,追求发展新思路。正是秉承求真求实精神基础上的求新,洪林村近39年来在村党组织书记叶昌保的带领下,始终与时俱进、稳健向前。进入新世纪,他们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带领乡亲甩开膀子跑步走,通过积极参予国企改制,以“一年租、二年买、三年大重组、四年大扩建、五年大发展”的稳健步骤,于2001年租赁经营拥有4万纱锭、1200多名职工的原洪湖市最大国有企业市棉纺织总厂后,2002年将其整体收购,2003年将其与洪林棉纺厂重组合并,2004年投资1600多万元扩增纱锭,2005年大抓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到目前纺织纱锭扩增至12万锭,月产棉纱提高到2500吨,月销售收入增长到4000万元。成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06年,为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力,他们又投资1.5亿元,兴建占地88000多平方米、其中钢结构标准厂房2.4万平方米的6万锭精梳项目,经过近一年的紧张施工,一期3万锭已于2007底竣工投产,2008年5月,他们以该项目为基础,与香港上市公司、世界级针织布料生产商、并在香港、澳门、新家坡、马达加斯加等国家和地区有多家子公司的香港锦兴纺织(国际)有限公司合资组建了洪湖兴业棉纺织有限公司。全面投产后,可新增社会用工800人,年新增销售收入2.6亿元、利税3000万元。随着纺织支柱的盘大盘强,洪林集体经济继续保持着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在这件事情里面,有两个环节不可忽视,一是叶昌保的这一决策和实施,已经表明他这个土企业家完全成为一个现代企业家,他不仅可以运作资产重组,而且也成功的运作了企业并购过程中的文化整合,这是连世界500强都不会马虎的工作;二是,他的土企业家精神没有变,也就是他依然保持着他一贯的朴实、为民作风。他是我们这个社会真正需要的社会主义企业家!

  虽然,叶昌保已经是满头白发的花甲老人,但是他的那股子干劲不减当年,洪林村正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开始了实施“三大工程”,不断塑造文明村镇新形象。

  第一,“亮化工程”和“净化工程”让洪林村基础设施整体推进。近年来,除投资100多万元使环村水泥道路“户户通”外,还贯通了一条直径1.5米、长2000米的地下排污管网。围绕带动村民居住区,他们投入1000多万元先后建起了飞檐翘顶、古色古香的三层仿古建筑洪林楼,欧式风格、别墅群落的洪林度假村和长1500米、宽30米的洪林大道等三大“亮化工程”;围绕带动企业群,他们以离村民居住区最近的兴洪纺织有限公司、兴业棉纺织有限公司和离村民居住区最远的湖北大华制药有限公司为辐射点,先后投入200多万元对其实行“换妆”、“亮化”。通过“3+2”亮化工程的实施和带动,全村不仅实现了由“盆景”变“花园”,而且村民的精神面貌也更加充满了自信和活力。

  该村为了维护基础设施,美化环境,先后投资60多万元配置了一台专用洒水车和100个公用卫生桶具,建立了一个占地近10亩的花草林苗圃基地,从而在硬件上为街道路面保洁、环境净化美化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在软件上,该村除组建了一支专业园林队和一支专职环卫队外,还发动退休村民以责任区为单位成立3个老年志愿者义务执勤队,义务执勤队从环境卫生到治安联防,从家庭邻里和睦到调解民事纠纷,从宣讲村规民约到禁赌、禁大操大办、禁封建迷信,都一一认真协管,从而使全村不仅始终保持了花草葱郁艳丽、环境整洁如新的良好局面,而且村安人和的和谐局面也不断得到了巩固和提高。叶昌保通过创新实践,为洪林人安居乐业有了更好的保障。


  第二,“文化工程”与村民互动。一方面先后投资200多万元建起了洪湖市乃至全省村级一流的洪林文化宫,投资50多万元建起集牌类娱乐室、棋类娱乐室、报刊阅览室、音像放映室和室外健身场等“四室一场”于一体的老年活动中心,按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要求对党员活动中心、妇女活动中心、青年活动中心等文化阵地及村和各企事业单位的宣传橱窗、宣传栏等文化设施进行改建扩建外,同时还将村民守则和感染力大、时代性强的160多幅文明创建标语竖立到村头路口、街道两旁,让蕴藏着浓厚文化底蕴的创建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村民、感染村民;另一方面投资18万元在洪林大道与村民居住区的交汇处兴建了洪林文化小广场,在洪林大道上修建了长100米、高3.5米的《公民道德建设优秀格言文化墙》,营造了洪林大道上“满眼是风景,到处是文化”的氛围。洪林村的城市功能已经凸现出来,这正是农村村落现代化的一种成功的创新实验,这种创新,也正是土企业家精神的具体表现。

  叶昌保不断实践,不断进取,从实践中总结经验、理论,又不断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让精神演化成物质,从物质里面又不断发现新精神,这样他就逐渐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所以,经过39年的艰苦创业,他成就了我们所看到的辉煌!


  汶川地震后,震灾发生后,洪林村党委、村委会决定,在村里腾出100间房屋,在学校腾出10间教室,在村办企业中腾出500个岗位,做好随时接纳安置来自四川灾区灾民的生活、就业和学生的就读准备。

可见,叶昌保把社会主义优越性悟得很透,其实这既是他经营企业,发挥土企业家精神的所必须的抗风险机制,同时也是他为之奋斗的理想目标,是他的信念。也就是说,他是从心灵深处懂得并虔诚的相信共产党智慧的人,把社会主义理想作为自己的自觉追求,同时,他们又在社会主义理想世界里,得到了精神安慰,找到了精神寄托,他们是有信仰的人,所以他们不会怕苦怕累,他们就是当代社会的“真人”。可能有人会觉得他们很傻,其实他们才是最聪明的人,从而他们也是最幸福的人,他们都是读懂了马克思、毛泽东哲学精髓的人,他们对社会主义信念的忠诚,才是我们所应该追求的精神境界。我们真的到了需要运用我们自己的头脑,独立思考,通过比较、鉴别,从而树立我们应该有的,不至于让我们自己过不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然,这样的问题,尤其值得和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联系起来考虑。

  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致富,无疑需要村一级干部的具体领导,需要具有像叶昌保这样的智慧和土企业家精神的村干部,在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背景下,在村民共同富裕这个方向上,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走出富有本地特色的“土道”来,“土”出智慧,“土”出精神,“土”出财富!


参考红色企业家的道器变通(发表在《中国集体经济》的文章):

周家庄“老坚决”的实践勇气

江阴长江村集体经济与村落现代化

大寨大气:合作文化的传与新

从巴纳德组织理论看红旗渠建设的协作管理

南街村王宏斌的道器变通

天下第一村的老道:逆势之思,顺势而为


链接

“娜拉走后怎样?”鲁迅提出真问题

毛主席在延安办的大学是几流的?

毛主席提出的真问题:在思想上入党

毛主席得人心的基础:把握人性的首要法则

大学生自胜之道:明与智

引导大学生读“看不懂”的书

极其必要:引导不贪的心态

探索:引导大学生悟道与爱国

人间正道是沧桑:道器变通之变的定位

靠老子,悟道

要知“道”,不容易

我的一张大名片:道器变通

我的研究成果:《企业家成就事业的道器变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