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谁选择了教师职业——基于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的实证分析

本文选自《新华文摘》2023年第10期教育栏目

作者:邢春冰 崔小勇 蒋 承


劳动者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人力资本的积累又是一个投入产出过程,教师是这一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投入要素。教师的招聘程序、进入教师职业的劳动者特征、对教师的激励以及教师的工作表现,无疑对接受正规教育学生的学业表现进而对其劳动力市场结果和整体经济的增长潜力都有重要影响。



一、引言


随着我国各级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作为一个重要的职业,在总体就业中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根据人口普查数据的估算,1990年,教师在我国的就业总人口中占1.99%;到2015年,该占比上升至2.3%。考虑到相关工作人员(如教辅行政和课外补习人员),作为一个行业,教育部门的就业在整体经济中的比重更高。当前,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的发展令很多职业都面临就业(相对)规模不断缩小的问题。尽管也受到了新兴技术的影响,教育行业总体上仍然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部门,为社会提供着大量的就业岗位。

除了吸纳就业的能力强,教师职业还有其自身特点。首先,教师职业要直接面对儿童和青少年,传道授业。在我国尊师重教的传统下,教师被认为是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其次,教师职业的工作时间较为灵活,假期长。再次,体制内教师职业的工作相对稳定,失业风险较低。与此同时,教师职业也面临相对薪酬较低,职业上升空间有限,职业满意度低等问题。

教师职业的上述特点对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影响。工作稳定、工作时间灵活、较长的假期等特点对女性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男性则可能更看重较高的薪酬待遇和更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对于不同家庭背景的劳动者,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也不尽相同。对于农村地区的毕业生,教师职业的薪酬可能更加有吸引力;来自城市地区的毕业生则不然,他们在城镇劳动力市场的关系网络更加广泛,教师职业以外的就业机会更多。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教师队伍的构成。

随着我国的大学扩招,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大幅上升;而我国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提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年轻女性中拥有大学学历的比重正超过男性。这些变化对教师职业的劳动供给产生了显著影响,大学及以上学历者逐渐成为教师队伍的主体;教师队伍中女性大学毕业生的比例也不断上升。因此,以刚毕业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影响其选择教师职业的因素,不仅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而且对于了解教师队伍的状况都有重要意义。


二、 教师劳动力市场:

       背景和文献

(一)我国教师队伍概况

我们收集了《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0—2020年的相关数据,重点从总体规模、性别比例和学历构成三个方面对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变化的长期趋势进行描述。

我国小学的师资队伍大体保持在500万~600万。小学专任教师的数量2010—2011年出现较为明显的减少,这可能是统计口径变化所致。最近几年,小学教师的数量呈稳中有升的态势。初中专任教师的规模也基本稳定,但2000—2010年和最近几年表现出较明显的增长趋势。到2020年,我国初中专任教师数量达到386万人左右。相比之下,高中专任教师的数量尽管人数最少,但增长最快,从2000年的76万左右增加到2020年的190万以上。这显然得益于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大学扩招。2000—2020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已经从220万增加到968万。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张,对高中教育和高中教师的需求也大幅增加。

总体来看,到2020年,我国中小学阶段的教师规模已经接近1140万,占我国总就业规模的1.5%和第三产业就业的3.2%。中小学教师在人力资本投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劳动力市场中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女性在过去20年间一直是小学专任教师的主导群体,而且女性教师的比例一直在不断上升。在2000年的小学专任教师中,女性的比例仅为50.6%;到2020年,女性教师的比例已经达到70.6%。中学教师中女性的比例比小学教师低十个百分点左右。但中学教师同样表现出女性比例上升的趋势:该比例从2000年的略高于41.4%上升到2020年的接近60%。我国中小学教师师资队伍存在明显的“女性化”趋势,其背后原因以及由此带来的可能结果是亟待研究的问题。

在各阶段教育中,教师的受教育程度在过去20年中均显著提高。2001年时的小学教师中,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者的比例仅为1.6%。到2020年,已有接近75.9%的小学教师拥有本科学历,且该比例的上升主要发生在最近十年(2020年比2010年提高了52个百分点)。与小学教师相比,初中教师的学历更高,同时也经历了快速的提升(其学历水平的提高主要发生在2010年以前)。高中教师的学历在这三组教师队伍中最高。由于对学历的要求原本较高,其增长幅度相对较小。到2020年,几乎所有(98.8%)高中教师都拥有本科学历,比2003年高23个百分点。中小学教师学历水平的提高与我国的高等教育扩招有着密切联系。这说明,大学毕业生已经成为中小学师资的主要来源,十分有必要以大学毕业生为样本,分析其选择教师职业的动机和影响因素。

(二)相关研究综述

近些年来,教师劳动力市场普遍面临的问题有二:一是高素质劳动者供给减少,二是男性教师比例下降。很多发展中国家在教育扩展的过程中,同样面临着教师职业劳动力供给质量下降和师资队伍性别比例失衡等问题。大量实证研究探讨了人们选择教师职业的动机。衡量教师职业选择动机的研究中,广泛采用的是理查德森和瓦特制作的教师职业选择影响因素量表。很多研究运用该量表在不同国家(如土耳其、克罗地亚、印度尼西亚)发现,将教师职业作为初任职业的人群通常为女性、年轻人、家庭背景不太富裕的个体。这些研究证明,内在价值观、教学能力感知、社会贡献(利他主义的社会效用价值观)及能与青少年在一起是主要的教师职业选择动机。在性别差异方面,有研究发现,澳大利亚中学教师中女性比男性有更积极的动机,且这种差异在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类似。也有研究通过对土耳其1410名师范专业学生开展调查,发现女性更偏好和孩子相处,出于利他的内在原因从事教师职业,而男性更看重薪水、地位、职业机会等因素。

也有越来越多的文献关注短期经济波动对教师职业选择的影响。一份较新的研究指出,当经济形势不好、劳动力市场较弱时,能力较强的劳动者会选择教师职业,他们教授的学生成绩提高。一些早前类似的研究分别利用地区差异以及较长时期的劳动力变化数据考察外部经济形势对教师职业选择的影响,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由于本研究关注的教师劳动力市场特征属于长期稳定的变化趋势,使用一个年份的数据进行分析仍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国内的一些研究也考察了劳动力选择教师职业的影响因素。有研究指出,人们选择教师职业的动机有谋生、自傲(乐于教导他人,享受分享知识)和以教育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还有研究指出,社会认知、教师职业成熟度、教师职业认同是间接影响职业选择的个人主观因素。从这些研究来看,选择教师职业的劳动者有可能出于谋生目的而重视教师工作的稳定或好的待遇,也有可能具有高度的教师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成熟度。一些研究关注了我国教师队伍性别结构失衡问题,并发现教师职业认同和职业满意度存在性别差异。有研究以河南省某县小学教师为例,指出在时代变迁视野下,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观念的转变使得教师职业中注重工作稳定性的女性比例上升,注重工资薪酬的男性比例下降。在受教育程度方面,鲜有文献直接对比教师职业选择上的专业和学历差异,但有研究发现,不同学历劳动者的教师职业认同存在显著差异。也有一些文献研究了毕业生专业对教师职业选择的影响。有研究发现,人文社科专业的本科师范更有可能选择教师职业。

人们在应聘工作岗位或做出辞职决定时,薪酬水平、工作地区、工作环境等因素具有重要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薪酬水平和福利待遇是影响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流动意愿和流动行为的重要因素。影响职业选择的外在因素还包括社会背景(社会政策、环境、文化)、信息、家庭和偶然因素。大学生的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水平越高,越倾向于选择工作资源丰富、位于经济发达地区、工资较高的单位。而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实质不高、功利化的社会价值取向导致教师职业成为毕业生就业的次项选择。

需要指出的是,已有关于教师职业选择动机、职业满意度以及离职意愿的研究大多只是对教师群体进行研究,较少将其与选择其他职业的群体进行对比。本研究以有代表性的大学毕业生群体为研究样本,能更好地分析影响教师职业选择的因素。此外,本研究的群体也是文献和公共政策关注的重点。自从大学扩招以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快速上升。很多研究关注了其就业(失业)和工资收入等问题,却很少有研究仔细分析其职业和行业选择。


三、数据


本研究使用的是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的“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抽样调查”数据。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从2003年起,每隔一年对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一次调查,对象是当年的应届毕业生,调查时间为当年6月。问题涉及毕业生的个人及家庭信息、接受高等教育状况、求职过程、最终就业签约状况几个方面。调查参照我国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学校类型、学历结构、专业结构、性别结构进行抽样,其样本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四、实证分析

本研究接下来从两个方面进行实证分析:第一,哪些特征的毕业生将会选择教师职业,这些特征的影响是否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第二,是什么动机会促使毕业生选择教师职业,男生和女生在职业选择上的动机是否不同?

(一)教师职业选择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分析

当不加入控制变量时,男性比女性当教师的概率低12.4个百分点;加入控制变量后,估计系数的绝对值多数情况下有所下降;在控制所有变量情况下,男性选择教师职业的概率比女性低7.4个百分点。分别控制变量的结果表明,对系数估计结果影响较大的是教育背景。

(二)教育背景、在校表现、家庭背景对教师职业选择的影响

就男性而言,相比于其他专业,就读教育相关、基础学科(如文史哲和理学)相关类专业对男性从事教师职业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就读教育专业的作用最大;就学历而言,学历更高的男性选择教师职业的可能性更大,但结果的统计显著性较低,系数值较小;就学校层次而言,相对于专科院校,一流专业建设高等学校男性选择教师职业的可能性更大,但一流大学建设高等学校男生选择教师职业的概率与专科生和普通本科毕业生并没有显著差别,说明顶尖大学毕业生选择教师职业的概率不高。担任院级或班级学生干部和成绩排名对男性选择教师职业没有显著影响,获得职业证书对男性选择教师职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党员和实习经历与男性选择教师职业的概率负相关。家庭人均年收入、所在地区类别、父母的人力资本水平均与男性毕业生选择教师职业没有显著关系。将三方面的变量一并放入回归后,专业、学校类型、党员身份、职业证书和实习经历仍对男性选择教师职业有显著影响,其他因素则不再显著。

就女性而言,学历为本科和研究生的女性比学历为专科的女性更倾向于从事教师职业,而且当控制了在校表现和家庭背景之后,更高学历的系数变化很小。这表明,高学历女性选择教师职业的倾向十分明显。成绩排名、担任院级或班级学生干部、成为党员对女性选择教师职业没有显著影响,获得职业证书对女性选择教师职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来自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女性毕业生更有可能选择教师职业。

总之,就读教育相关类专业、学历和毕业院校层次较高(但不是最好的高等学校)、有相关职业证书的毕业生更倾向于选择教师职业。同时,选择教师职业的学生一般来自中西部地区级别较低的城市。但不同性别间存在差异的是,学历和地区对女性选择教师职业概率的影响要大于男性;而学校类别对男性选择教师职业概率的影响要大于女性。为解释不同性别选择教师职业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的原因,本研究也对其他就业相关的结果变量进行了实证分析。

(三)选择教师职业对工作情况和工作评价的影响

1. 单位性质、人口流动、月底薪与教师职业选择

不管是直接简单回归还是加入了控制变量后再进行回归,相比于非教师职业的样本,教师职业样本工作单位为国有性质的概率显著更高,表明选择教师职业的毕业生大部分都进入了公共部门。

选择教师职业与毕业生留在家乡工作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且,女性毕业生选择教师职业对其留在家乡工作的影响略高于男性。

为了全面考察选择教师职业对毕业生收入的影响,我们还使用了分位数回归。该方法对异常值比较稳健,且可以比较教师职业对不同分位点收入的影响。在低收入分位点(我们选取25%分位点),当控制一系列控制变量后,男性教师的收入低于非教师职业收入约8%~10%,女性结果则不显著。而在高收入分位点(选取75%分位点),男性教师的收入低于非教师职业达13%~16%。选择教师职业对女性收入的影响相对较小,且在不同分位点的影响差别不大。这些结果表明,对于具有相同特征的毕业生,选择教师职业的收入仍显著低于非教师职业,这种收入劣势在男性毕业生群体以及高收入群体中更加明显。

2. 单位地区模型

对于男性和女性,从事教师职业显著降低了毕业生在东部地区工作的概率。男性从事教师职业显著降低了其在东部地区工作的概率达15个百分点,选择教师职业对女性的影响相对较小(13个百分点)。在控制教育背景、在校表现和家庭背景后,男性从事教师职业显著降低了其在东部就业的概率达11个百分点,女性为不到8个百分点。

男性选择教师职业并没有显著增加其在西部地区工作的概率。而对于具有相同教育背景、在校表现和家庭背景的女性,选择教师职业显著提高了她们在西部地区工作的概率达8个百分点。以上结果表明,选择教师职业的男性和女性更倾向于在中西部地区工作,其中男性更多在中部地区就业,女性更多在西部地区就业。

3. 工作评价模型

相对于其他职业,选择教师职业的男性更不注重在大城市工作、工作单位规模大、工作符合自身兴趣爱好、发展前景好和发挥自身才干。换言之,选择其他职业的男性毕业生更加注重城市和企业规模、自身发展前景和发挥个人才干。对女性而言,选择教师职业的毕业生同样不注重城市规模、单位规模;但选择教师职业的女性更加注重工作符合自身兴趣爱好、工作稳定、兼顾亲友关系以及有助于他人和社会发展。

在工作自由、福利待遇、工作舒适度、获取社会资源、经济收入等方面,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选择教师职业的群体和非教师群体的评价并没有显著差别。尽管如此,回归系数的正负本身仍然说明,女性更希望通过选择教师职业增加职业的舒适度和提高其相对工资水平。

4. 工作满意度模型

无论对男性还是女性,选择教师职业都没有显著提高毕业生的总体工作满意度,控制不同变量的结果差别并不大。

除了总体工作满意度,我们还考察了工资福利、工作地点、工作稳定性、发展空间、社会地位和独立自主性等方面的满意度。结果表明,选择教师职业的女性在工作稳定性、社会地位和独立自主性等方面的满意度显著提升。选择教师职业的男性的工作满意度提升主要体现在社会地位方面。总体而言,教师职业更容易使女性教师职业获得较高的工作满意度。

(四)教师职业样本中性别与工资的关系

选择教师职业的男性工资比女性高15%,但随着逐步加入控制变量,男性和女性之间的性别工资差距逐渐缩小,显著性也逐渐变为不显著。这说明,在教师职业内部,性别工资差距主要是由教师的可观测特征(如学历、专业等)决定的,并不存在明显的对女性的工资歧视。在非教师职业的劳动力市场中,即便在控制了一系列变量后,男性的工资水平仍比女性高10%以上。女性选择教师职业不仅缩小了与非教师职业之间的工资差距,而且也降低了职业内的性别工资差距。



五、结论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谁选择了教师职业对于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我国的教师职业队伍出现了明显的性别失衡现象,亦有对优质教师流失、师资队伍素质下降的担忧。本研究通过一套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考察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因素。鉴于我国师资队伍性别比失衡现象严重,我们还分性别对此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不同性别大学生选择教师职业的因素有所不同。女性教师的学历水平更高(更可能是本科和研究生学历),但其家庭背景相对较差。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选择教育行业的大学生更有可能在国有企业(公立学校)工作,也更可能在家乡就业。薪酬待遇方面,选择教师职业的男性毕业生的起薪显著低于选择其他行业的情况。选择教师职业的女性收入也低于其他职业,但与男性相比差距相对较小。此外,在教师职业内部,男性教师的起薪高于女性,但控制所有变量后,这一差别不再明显。最后,我们发现,选择教师职业的大学毕业生更加不看重城市和工作单位的规模,女性还更看重职业符合自身兴趣爱好、工作稳定以及对社会和他人的服务,她们对工作的稳定性和独立自主性更加满意。上述结果说明,教师职业能够较好地满足女性实现其价值的需求,提升其职业满意度。

本研究的发现对于认识我国教师队伍的现状以及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一方面,并没有系统的证据表明低质量的大学毕业生选择了教育行业。特别是,女性大学毕业生中更多高学历个体选择教师职业避免了这种情况发生。另一方面,本研究的结果意味着,若要缓解教师队伍的性别失衡现象(这一现象可能不利于男孩学业表现),还需要改革教师的薪酬体系,提高薪酬水平,改善教师职业前景,使其与劳动力市场上的其他就业岗位相比更有竞争力。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院】

(摘自《教育研究》2023年第1期,原文约18000字)

科学技术|生活方式真能帮助记忆“抗衰”吗

新华观察|新时期中国低生育率的影响因素

教育|教师轮岗:质量风险与制度完善

新华观察|元宇宙:源起、眺望、觉醒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