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8日,农历龙年春节假期后首个工作日,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高合汽车在其内部大会中正式公布一项重大决定,即日起公司生产线将实施为期六个月的全面停工停产计划。此前,高合汽车曾在全员大会上透露了一系列临时性的人事及薪酬调整措施,包括1月工资延期发放、取消年终奖以及全员降薪安排。据知情人士透露,高合汽车承诺,所有员工在2月18日之前应得的工资将正常发放。针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薪资结构,高合汽车进一步明确了政策细节:3月15日以前仍在职的员工将仅领取基本工资;而自3月15日起,员工所获薪资将进一步调整为仅发放上海市最低标准的基本工资。丁磊,1963年10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华人运通控股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高合汽车创始人。1988年至1995年,丁磊任职上海大众汽车公司有限公司;1995年至2005年,丁磊转到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参与创建上海通用汽车和收购罗孚资产。2005年开始到2011年丁磊担任上海通用汽车总经理,并于2011年兼任上海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张江高科技园区管委会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任等职务。2013年8月丁磊担任上海浦东新区副区长兼任张江高科技园区管委会党组书记、主任,上海金桥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党组书记、主任等职务。丁磊和贾跃亭曾是合作伙伴,一起合作研发乐视汽车。2017年8月丁磊离开乐视汽车,并创立了高合汽车。公司成立后丁磊就发布了以智能汽车、智捷交通、智慧城市“三智”为华人运通的战略布局,随后发布了全新豪华智能纯电品牌高合HiPhi以及HiPhi X,并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人工智能馆落地首个华人运通车路城一体化智慧城市5G无人驾驶交通运营样板。2021年,丁磊加入了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并于同年5月开启HiPhi X车主交付;2022年高合HiPhi X成为50万以上豪华电动车单车型全年销量冠军。其中HiPhi X 还于2022年荣获红点设计大奖,可谓风光一时,最贵车型售价高达80万,并且一度成为中国电车的代表之一,多次出海参加各种汽车展览。公开数据显示,公司在2023年度的累计销量仅为8681辆,至今年1月份,旗下三款车型总销量已萎缩至232辆。这一销售业绩对于一家新势力造车企业而言,并不乐观,显示出高合汽车当前正面临严峻的发展考验。据【财联社讯】2023年度,高合汽车的资金困境逐步显现。据本社追踪报道,该公司在年内连续发布了四轮总计逾百亿元人民币的融资计划,遗憾的是,这四次筹资行动均未能按期完成落地。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一笔巨额合作为与国家电网签订的价值50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然而该协议签署后至今未见实质性推进,具体原因尚未公开。与此同时,高合汽车深陷多方面压力漩涡,供应商追讨债务、客户退款潮涌以及员工离职潮等多重挑战叠加,导致其经营状况不断恶化。而市场信任危机的加剧,则进一步加剧了高合汽车面临的困局。自2022年底曝出涉嫌数据造假丑闻以来,高合汽车的品牌声誉遭受重创。新浪财经深度调查发现,该公司被指在其高合智能平台通过虚增注册用户数、刷单炒作等方式人为夸大销量和用户基数,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及政策补贴。此外,高合汽车的产品质量问题亦屡遭曝光,涉及电池自燃、车辆失控、续航能力不达标等诸多安全隐患,消费者投诉频发,对其品牌形象造成了严重冲击。这一系列问题最终成为高合汽车宣布停工停产的关键诱因之一。
据懂车帝报道,停工停产公司解散等传言均不属实
-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6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6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如果公司没有提前30天通知裁员,则需要多支付一个月的工资作为代通知金。
-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如果劳动者的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12年。
停产可以对企业做破产清算等,先宣布停产6个月,降薪到基本工资,也有可能财产清算完毕直接破产,根据中国的《企业破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在破产清算程序中,清算组会对公司的资产进行清算和分配。员工的工资、社会保险费用以及经济补偿金等债权,通常会被列为优先清偿的债权之一,而基础工资下降后,最终的赔偿就会少很多;很多员工很那坚持到6个月那么久,就主动选择外面看新机会跳槽了,也减少了公司的赔偿支出;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在政策扶持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快速崛起,然而伴随着行业发展热潮,一系列乱象也逐渐浮出水面。其中最为人诟病的是“骗补”现象,部分企业利用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补贴政策,通过虚构销售数据、夸大技术指标等手段骗取财政补贴,严重损害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随着产业链的升级成熟,造车门槛越来越低,例如,在新能源汽车发展高峰期,全国范围内涌现出了多达500多家新能源车企,这其中不乏一些行业外的企业跨界入局。汽车媒体出身的造车,写互联网App程序的造车,投资人造车,连家电巨头创维集团也发布了自己的电动汽车,还有最近宣传波涛汹涌的造手机出身的小米汽车。截止至目前,存活并保持活跃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数量已锐减至不足百家。
另外,提及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曲折历程,不能不提贾跃亭及其创办的已经倒闭的乐视汽车和前途未知的法拉第未来(FF)。作为曾经的造车新势力代表之一,由于资金链断裂、产品交付延迟等问题,贾跃亭至今未能兑现其回国造车的承诺。
未来随着政策导向更加注重质量而非规模,以及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品质要求的不断提升,可以预见,那些依靠补贴生存、技术储备薄弱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将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甚至可能有更多的企业在这场产业升级的大浪淘沙中黯然离场。而只有那些拥有核心技术、稳健经营和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并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