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巴黎6区的“波拿巴特咖啡馆”为什么有名?

法兰西360 2023-07-03

作者 |巴黎行人© 法兰西360

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波拿巴特咖啡馆”(Café Le Bonaparte)位于巴黎第六区的“圣日尔曼普莱”广场(Saint-Germain-des-Prés)

“圣日尔曼普莱”无疑是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整个法国乃至世界思想文化界烙下了最深影响的小区。

在今天,当人们说起它的时候,常常都会用法语“mythique”一词来形容,表达“神话般”或“充满神奇色彩”的意思。

法语里专门用“germanopratin”一词指称的“圣日尔曼普莱”是由圣日尔曼大道(boulevard Saint-Germain)、波拿巴特街(rue Bonaparte)和雷恩街(rue de Rennes)形成的一个交叉口,当然也包括八十年代命名的“特–波伏瓦广场”(Place J-P SARTRE - Simone de BEAUVOIR)


这一街区乍一看来“其貌不扬”,可却称得上是巴黎和法国的“文化要冲地带”:

–矗立在小广场﹑看上去象一座乡村教堂的“圣日尔曼普莱教堂(Eglise Saint-Germain-des-Prés)2015年已有整整1001年历史;法国最早的墨洛温王朝(Mérovingien)的国王的坟墓就在这座教堂内。自1819年以来,法国理性主义哲学先驱笛卡尔(Descartes)的遗骨也埋葬这儿;


–周围狭窄的街巷也弥漫着一片浓重的文化气息;据说,如按平方公里计,这儿是全世界出版社、艺术画廊、影院和咖啡分布密度最高的街区

–著名的巴黎美术学院(Ecole des beaux-arts)也在波拿巴特街靠塞纳河的一端;

–于20155月份关闭的原“桅楼”书店(La Hune)曾经是巴黎最著名的书店之一;它和原先设在同一地点的“迪梵”(Divan)书店一起曾是这一街区的“文化招牌”,尽管已先后在形体上消失,但却在永驻在“圣日尔曼普莱”粉丝们的记忆之中......


当然,造就“圣日尔曼普莱”显赫名声的,主要是这儿的一家家历史悠久且各有特色的咖啡馆和一大批曾经光顾这些咖啡馆的法国思想、文化、艺术界名人。

在上个世纪二战刚结束、法国思想文化界最活跃的那个时期,“圣日曼德普莱”教堂广街区出了一片群星灿烂的局面;当时红极一的存在主哲学家让-保尔·(Jean-Paul SARTRE)、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和小家杜拉斯(Margueritte DURAS)等就住在“圣日曼德普莱”小广附近,常出没于“花神”、“双偶”和“波拿巴特”几家咖啡,在那儿写作、会友、聊天、讨论,吸引来无数作家、人、艺术家、爵士歌手、存在主追随者,使得这几家咖啡,甚至整个小区都弥漫一种充咖啡香味的文化艺术气息这一带的知识精英浓集程度尤如咖啡杯里冒出来的气泡,以致让人产生一种感觉:似乎只要到这儿转悠一圈,就能使人顿时变得聪明和高雅许多......


如今,当人们一提起“圣日尔曼德普莱”,便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被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当成写作间与会客室的两家咖啡馆:花神(Café de Flore)“双偶”咖啡馆(Les Deux Magots)

但事实上,仅隔“圣日尔曼德普莱”广场与它们遥遥相对的“波拿巴特”是一家更值得人们流连和关注的咖啡馆。

因为,首先,“波拿巴特咖啡馆”的地理位置比“花神”和“双偶”咖啡馆更为优越:它的露天咖啡座面积大﹑日照时间长,不仅“闹中取静”,不受圣日尔曼大道(Bd Saint-Germain)密集的车流的骚扰影响,而且从那儿可以环顾整个“圣日尔曼德普莱”广场和教堂,欣赏体验某种独一无二的景观。


它是曾长期住在这一街区的著名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生前最喜欢的咖啡馆。已故著名歌星甘斯布尔(Serge Gainsbourg)生前也曾经常光顾这儿。直至今日,还是居住在这一街区的电影导演﹑明星﹑作家﹑艺术家们经常来“喝一杯”的地方......

而且,一般人都不知道的是,“波拿巴特咖啡馆”所在的那栋楼曾是法国著名诗人纪尧姆阿波利奈尔(Guillaume APOLLINAIRE)和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存在与虚无》(L'être et le néant)的作者萨特的故居。

正因为这个原因,“波拿巴特咖啡馆”临广场一面的那条街的街名就叫“纪尧姆阿波利奈尔街”(Rue Guillaume APOLLINAIRE);而且在街对面教堂旁的小花园里,有一座毕加索创作的阿波利奈尔头像雕塑。


“波拿巴特咖啡馆”的正式地址是波拿巴特街42(42, rue Bonaparte)。哲学家让-保尔·萨特1947年至六十年代中曾住在这一楼内;他在五楼的套房朝向“圣日尔曼德普莱”广场一侧,正好与“双偶”咖啡馆遥遥相对。

据说,当年萨特每次约人在“双偶”咖啡馆见面,临到约会时间,他总会先从自己家里窗口探头看一眼“双偶”咖啡馆,等要见的人进了“双偶”咖啡馆的门才下楼赴约。

在那个年代,与原先著名的“迪梵”(Divan)书店相对的波拿巴特街42号这栋貌不惊人的六层小楼,曾一时成为全球哲学朝圣的必经之地,存在主义哲学家和介入社会作家(écrivains engagés)的大本营。萨特经常在家里和他所主编的《现代》杂志(Les temps modernes)的一群作家聚会,思辨存在与虚无,抨击时政,叱咤法国知识界风云......


70年代末期起,虽然“圣日曼德普莱”开始经历变迁,原先的文化氛随着特等一代作家的离去而逐式微,但是,从世界各地源源不断地慕名而来的“文化朝圣者”和游客人流中可以看出,那个辉煌的时代为这个街区创造和留下的“神话般”的声誉和影响依然在继续“波拿巴特咖啡馆”和“特–波伏瓦广场”一样,依然充当着“圣日曼德普莱”永恒的定位标志......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著名法国新兴媒体“Cap 33 Web TV/航向法国网络电视”(www.cap33.com)有一个“中国名人谈法国”的系列访谈节目,其中有许多专访都在“波拿巴特咖啡馆”拍摄。迄今为止,曾在这儿接受过专访的中国名人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作家余华﹑前中国驻法大使吴建民﹑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由熹﹑诗人树才﹑严力﹑中国画艺术家范一夫﹑著名哲学学者陈宣良﹑著名政治学者﹑社会活动家蔡崇国﹑北京大学教授董强著名职业经理人﹑北京VINOTACHE公司和陶然天艺术空间经理庄武英,等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