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史哲》2020年第6期目录/摘要

儒学研究

5 / 陈  来

论古典儒学中“义”的观念——以朱子论“义”为中心
22 / 方朝晖

试论“三纲”的两种含义及其历史演变


当代学术纵览

35 / 罗志田

学问的单位:傅斯年和钱穆对中西学术分类异同的思考41 / 刘新文逻辑基础问题

——一个金岳霖式的回答


疑古与释古51 / 刘宗迪

三星在天:夏墟地理与传说考辨

本文由“壹伴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73 / 重绘中古史的可能性(笔谈)

73 / 魏   斌

走向历史场景

77 / 孙正军

搁置历史理解的经典图式

80 / 仇鹿鸣

重绘何为:反观于自身的学术史

84 / 永田拓治
中国中古史研究的一个视角

       ——分类与边界

87 / 胡   鸿

魏晋南北朝民族史研究的可能性

91 / 吴承翰

重绘中古史的可能性:

        货币经济的面向

93 / 闫建飞

10世纪华北地方士人活动诸层面:以柳开家族为线索
中国哲学研究
106 / 邓联合

论王船山《庄子解》的“浑天”说

114 / 刘   黛

“取”“与”皆弃的杨朱生命哲学

——从文本、哲学到思想史

121 / 杨   杰

嵇康玄理的内在理路与魏晋玄学主题、分期说反思


文史新考

128 / 冯保善

冯梦龙生平史实新证

136 / 邱靖嘉

《三朝北盟会编》四库覆校底本考辨

——兼论乾隆五十二年覆校《四库全书》的操办流程

本文由“壹伴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政治哲学研究148 / 钟   诚

国家转型、主体性与文学的作用

——重思“左翼鲁迅”

本文由“壹伴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166 / 《文史哲》2020年总目录

论古典儒学中“义”的观念

——以朱子论“义”为中心

摘   要:“义”的哲学意义,先秦时代有以下几点:道德、道义、正义、端正。汉代以来,对“义”的道德要义的把握,其要点在坚守对道德原则的承诺,明辨是非善恶,果断裁非去恶,其根源是对先秦的“以正为义”作了转进。受此影响,朱子很强调义是面对恶的德性。朱子在《四书集注》中主要以“义者宜也”的故训,作为义字的训诂义,但他对义字作哲学思想的界定、把握时,则主要不是用宜来说明义字之义,而是用汉儒裁制、断决之说来阐发义之思想义。朱子思想对义的哲学理解,一是继承了汉以来经学论义的裁断训义,二是把义纳入仁德为首的四德论体系,三是扩展了义在仁体宇宙论中的意义。朱子对义的理解使用受到汉以后词义训释的影响较大,这一方面使得义的价值意义没有得到明确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义的裁断训义又使朱子将之引向宇宙论成为可能,发展了义在朱子宇宙论中的意义,充实了朱子宇宙论的结构图景。

关键词:义者宜也;裁断;朱子;仁义;宇宙论

作   者:陈来,清华大学哲学系、国学研究院教授


试论“三纲”的两种含义及其历史演变

摘   要:中国历史上的“三纲”,本义并不是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是指君臣、父子、夫妇这三大伦;因为这三伦被视为一切人伦中最重要的,为人之大伦或人伦之纲,故称“三纲”。这一“三纲”本义承《尚书》《诗经》的纲纪传统以及先秦的“大伦”思想而来,经董仲舒阐发、《白虎通》界定,在汉代以来一千多年里占统治地位。宋代以来,狭义“三纲”概念,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由于朱子等人影响而日益流行,但严格说来,很难说后起的狭义代替了本义,而最多只能说狭义合并了本义。正因如此,一直到清末,仍有大量学者从本义而不是狭义使用“三纲”一词;即便朱熹、吕祖谦、真德秀、吴澄、宋濂、丘濬、湛若水等许多认同狭义“三纲”概念的人,也同时把本义作为狭义的宗旨,经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从本义使用“三纲”一词。因此,忽略本义,将“三纲”不加分辨地等同于“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无法理解古人“三纲”的真实含义和思想,进一步导致其被现代人歪曲甚至妖魔化。

关键词:三纲;六纪;人之大伦;人伦之纲;朱熹

作   者方朝晖,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山东省泰山学者


学问的单位:

傅斯年和钱穆对中西学术分类异同的思考

摘   要:在近代西潮冲击下,西方分科模式以现代学术之名而在中国成正统。由于牵涉到中国学术在世界的地位,很多新旧学人都致力于辨析中西学术分类的异同。傅斯年和钱穆都曾指出中西学术有别,西方以学为主,中国则以人为主。且两人都有某种超学术的心绪在(傅斯年想尽快赶超西方,而钱穆则欲为中国传统正名),所论不尽严谨;但他们的思考揭示了中西之间一个具有根本性的差异,即什么是学术的单位,这样的单位何以成立。通过近代学人以西学为参照系诠释自身学术特色的努力,可以看到中国学术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演变之复杂性。

关键词:学术分类;学术单位;学术特色;中西异同;傅斯年;钱穆

作   者罗志田,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逻辑基础问题

——一个金岳霖式的回答

摘   要:王浩在评价金岳霖学术生涯时,曾经设想过一个研究计划但是没有实行,该计划实以“逻辑基础问题”为主线。金岳霖把自己庞大哲学体系的出发点归结为逻辑,但是在为逻辑建立基础的时候,遇到了“逻辑中心困境”。在晚年的哲学工作中,他接续自己早期关于逻辑基础问题的研究,认为这个问题对整个的逻辑来说太大,从而集中讨论了推论的基础问题,把推论建基在“思维的可能”和“历史的事实”之中。如果推论是逻辑的核心,那么,他的这个论题可以视为对逻辑基础问题的一个“金岳霖式”的回答。这个回答走出了他早期工作中遇到的困境,既体现出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和分别,也体现出“以哲学作为一项思想上的武器,为当前国家的需要直接服务”和“以哲学作为一项专门的学问来研究,直接间接为中国在国际哲学领域内争取较高的地位”的结合。

关键词:逻辑基础问题;推论;思维的可能;历史的事实;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和分别

作   者刘新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三星在天:夏墟地理与传说考辨

摘   要:傅斯年的《夷夏东西说》将上古华夏世界分为东、西两个集团,以夏为西方集团,主要活动于河南、山西、陕西地区,这一学说对古史重建和夏商考古的影响有目共睹,由于豫西、晋南、陕北等地多处大型龙山文化聚落遗址的发现,夏居西方几成学界共识。夏居西方说的一个重要根据,是《左传》叔虞封于夏墟的记载,周成王灭唐,封晋祖叔虞于夏墟,因晋居河东,故可推定叔虞所封的夏墟必在河东,汉魏以来,学者皆承此说。实际上,这一推定并不成立。详考古书所载周成王时期封国格局、唐杜氏及其后裔晋国范氏的世系、迁徙和祭祀传统,可知周成王灭以封叔虞的唐国,不在河东,而在鲁西。叔虞始封的夏墟,实在鲁西河、济之间,其子燮始迁于河东。既然夏墟在鲁西而不在河东,则“夷夏东西说”以及基于这一学说的夏墟考古和古史重建,都有重新审视的必要。

关键词:夏墟;夏墟考古;夷夏东西说;大禹治水

作   者刘宗迪,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重绘中古史的可能性(笔谈)

编者按:中古史研究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积淀最为深厚、成就最为突出、年轻学者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近四十年特别是近十年的学术进展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于中古史基本图景的认识?当前我们是否具备了“重绘”中古史基本线索和脉络的可能性?如果要去“重绘”中古史,我们现在应当如何叙述?藉2019年8月举办“首届《文史哲》青年学者工作坊暨第十二届中国中古史青年学者联谊会”之机,本刊特邀6位当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中古史领域的中青年学者,分别就自己的研究课题或理论思考,围绕“重绘中古史的可能性”这一话题予以深入研讨。本组笔谈即是此次座谈会的部分成果。

关键词:中古史;学术史;历史场景;经典图式;民族史;货币史

作   者:魏斌,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孙正军,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仇鹿鸣,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永田拓治,日本阪南大学准教授;胡鸿,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吴承翰,台湾政治大学博士


10世纪华北地方士人活动诸层面:

以柳开家族为线索

摘   要:柳开家族是10世纪华北典型的地方士人家族。家族成员任官既有文职、武职,亦有由文转武者。柳开父辈任官中朝廷除授与幕府辟署者交错,仕宦区域集中于魏博六州;兄弟子侄辈则均为朝廷除授之官员,任职区域遍布全国。这两点反映了10世纪华北地方士人家族发展的一般情况。唐末五代世乱之下,地方士人或逃亡隐居,教授乡里;或因仕途狭窄,为求仕进被迫由文转武,效力军门,尤以服务藩镇幕府者居多。到了宋初,随着国家统一、文治兴起,士人仕途前景广阔,隐居不仕者纷纷应举出仕。同时,五代宋初朝廷逐渐收回地方人事权力,幕府僚佐也基本转变为朝廷命官。以柳开家族为线索,我们可以观察到地方士人政治抉择、家族发展的诸多层面及其与时代变迁的复杂关系。

关键词:柳开家族;华北;地方士人;科举;教育

作   者闫建飞,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教授

论王船山《庄子解》的“浑天”说

摘   要:在王船山的晚年著作《庄子解》中,“浑天”被指为庄子全部思想的灵根,它可虚可实、运化不息:虚即为充塞宇宙的无形之气,化而为物则为有形之实,是一个时间上无始终、空间上无内外的本体论或宇宙论概念。以“浑天”为基准,船山分判了庄子与以虚无为本的老子之学,认为庄出于老而高于老。从思想关系看,“浑天”说与庄子的气化流行、时空无限以及张载的“太虚即气”思想都有内在的亲缘性。正是基于这种双向亲缘性,同时由于“浑天”是一个兼括天人、有无、形上形下的最高概念,具有强大的理论包容性和广阔的弹性诠释空间,船山用它较为顺畅地消融了庄儒的思想差异,乃至达成二者的视域融合和思想会通。

关键词:王夫之;《庄子解》;浑天;庄子;天文学;本体论

作   者邓联合,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教授


“取”“与”皆弃的杨朱生命哲学

——从文本、哲学到思想史

摘   要:《列子·杨朱》中杨朱师徒与禽子的对话,展示了有可能归属于杨朱的生命哲学。与学界熟知的不拔一毛以利天下的命题不同,它呈现为两个并列命题——“不损一毫”与“不利天下”,主张对外物“不与”也“不取”,对自我不损一毫也不增一分。其中,大禹作为“不取”的典范被称许。由此可能释放出关于文本与思想的更多信息。极端的不与、不取有违常情,却指向一种摒弃物利、遗世独立而专注于精神修养的养生观。它基于“我”与物的区分,展现为对自我自足性、纯粹性的极端坚守。敬重生命与颠扑不破的自我完足信念,对于现代人类抵御异化有重要价值。在此哲学分析之上,思想史中杨学的兴盛与堙没现象,亦可得以重新解释。

关键词:不与;不取;杨朱;生命哲学;自我观念;精英杨学;世俗杨学

作   者:刘黛,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教师

嵇康玄理的内在理路与魏晋玄学主题、分期说反思

摘   要:魏晋玄学主题、分期说是两个相关的议题,因主题而设分期,因分期而显主题。自汤用彤、牟宗三分别以“本体存在”“境界形而上学”解读魏晋玄学以来,以王弼、郭象为魏晋玄学之双高峰而构建的主题、分期典范长期以来未有突破。嵇康玄理以“尚和论”为根本指归,逻辑上形成了其由性情到养生及政治再复归到性情的内在理路,这是一个境界形而上学与价值形而上学相统一的符合中国传统哲学特点的哲学模式,构成了竹林玄学的独特基调。这种理路从“和”的角度解决道家境界形而上学的实践形态问题与价值形而上学的生活界限问题,其问题意识与理论解答是由内向外的,而与王弼、郭象以外限内的玄学思路不同,这是生命哲学与政治哲学两种不同的玄学形态。以嵇康玄理为玄学的枢纽反思竹林玄学,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玄学之主题与分期问题,对嵇康玄学与魏晋玄学之价值可以有一个新的理解及阐释。

关键词:尚和;主体;价值;境界;形而上学

作   者:杨杰,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副教授

冯梦龙生平史实新证

摘   要:晚明通俗文学巨擘冯梦龙籍贯问题,迄无定论。有充分资料证明,冯氏自称“直隶苏州府吴县籍长洲人”,此“吴县籍”乃指其庠籍,其里籍则为长洲。冯梦龙早岁因何成名,并非如人所说,因类似于其小说人物鲜于同,在科举场中有着惊人的表现,而是因为他早岁研究《春秋》有过人的造诣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冯梦龙的进学年龄,也并非不可考证,据其研究《春秋》的时间上限推断,应当在万历二十年(1592),其十八岁以前。

关键词:冯梦龙;里籍;庠籍;《春秋》研究;进学年龄

作   者:冯保善,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三朝北盟会编》四库覆校底本考辨

——兼论乾隆五十二年覆校《四库全书》的操办流程

摘   要:上海图书馆藏有一部《三朝北盟会编》清抄本,据其题跋可知,此书经吴城、江声、朱文藻、吴玉墀、彭元瑞等诸位清代名流精校,且于乾隆五十二年覆校《四库全书》时被用为底本,弥足珍贵,然而梁太济先生撰文质疑此书并非“四库底本”。本文研究回应梁文的质疑,仔细梳理此书之校藏源流,重新论证它的四库覆校底本性质,并以《会编》为例,考察乾隆五十二年清人覆校文渊、文源、文津三阁《四库全书》的具体操办流程,希望能够对《四库全书》纂修过程的精细化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三朝北盟会编》;《四库全书》;覆校;清高宗;彭元瑞

作   者:邱靖嘉,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国家转型、主体性与文学的作用

——重思“左翼鲁迅”

摘   要:正如不能把鲁迅走向左翼的选择简单解读为“遵命文学”一样,也不能简单地用文艺与政治的歧途来概括鲁迅的“左联”实践。鲁迅与“左联”的纠葛,一方面说明了他的选择是具有目的理性色彩的社会行动,其中承载了他试图寻求组织化力量以革新社会的愿望;同时也呈现了其深刻甚至超前的主观理性与通过建构强大现代国家以制定良善制度的客观理性之间的分歧。从此种分歧中,我们不但能发现鲁迅进入到内部去展开批判和抵抗的、“横站”的左翼立场,也能够意识到中国的现代国家构建的必要性和复杂性。虽然“别求新声于异邦”的鲁迅对于近代以来所发展出的制度文明的领会不够确切和深入,但他对主体性的重视以及由此发展出的特别的文学,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讲仍是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鲁迅;“左联”;目的理性;“两个口号”;现代国家

作   者钟诚,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山东大学亚太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由“壹伴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往期精选

山大一分为三的日子(曲阜篇)


《老子》是怎样被改造成了宗教经典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