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史哲》2023年第1期目录 / 摘要

文史哲编辑部 文史哲杂志 2023-12-16

学术史研究历史幽灵学与现代中国的上古史——古史/故事新辨(上) 汪   晖 / 5范文澜与郭沫若的隐秘论辩——以西周社会性质为中心 

李孝迁 / 42


中国社会形态问题

大运河的漕粮北输与中近古南北社会发展新论 

李治安 / 57

本文由“壹伴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文史新考张骞“浮槎”故事的生成与传播 王子今 / 74著作方式“著”的来源与确立 

何朝晖  殷漱玉 / 82

国图藏《魏书》纸背文献所见元代军官承袭程序

——兼论元代的怀孟万户府与常州万户府 杜立晖  郭兆斌 / 90

本文由“壹伴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儒学研究

“德性的法治”如何可能?

——以荀子为基点之历史与逻辑的考察 荆  雨 / 105

王阳明与传统儒家思想的终结 

沈顺福 / 115


从“孔子居夷”到“俗比邹鲁”——明代粤西文治教化路径的文学书写 钟乃元 / 124

“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清初通俗小说中“情”的阶层性与狭隘化特征 

薛英杰 / 143


海外中国学研究冰上丝路上的红学:冰岛文《红楼梦》首次译介文本研究 

高  源 / 155

历史幽灵学与现代中国的上古史——古史/故事新辨(上)

摘   要:本文以《故事新编》和《古史辨》这两部经典文本对于古史与故事的不同处理为线索,通过鲁迅的“拟古史”叙述与顾颉刚及其周边的古史叙述的比较分析,阐述了在不同的时间观和历史观中神话、传说、史实的位置,分析了截断众流的古史观所依据的历史概念及其与欧洲、日本近代史观的关系,以及清末民初第一代共和史观之浮沉。论文后半部分集中论述鲁迅在其文学实践中所呈现的凝聚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非线性时间观,并将其概括为一种独特的、可以窥见为传统和现代历史叙述所遮蔽的无名者世界的历史幽灵学。论文共分十个部分,分别是:1.拟古史与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2.“故事辨”与神话、传说、演义的放逐;3.隐秘的置换:从基督教世俗主义到中国/东亚现代古史;4.截断谁的古史?第一代共和史学之浮沉;5.破除名相与无名者的历史;6.非历史世界:神话、迷信、宗教;7.超历史世界:作为“神话之仇敌”的神思者;8.历史幽灵学:鬼眼与无名者的追问;9.作为幽灵的未来;10.遗忘与无名者的显影时刻。

关键词:拟古史;神话;迷信;宗教;非历史;超历史;历史幽灵学;无名者作    者:汪晖,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资深教授
范文澜与郭沫若的隐秘论辩——以西周社会性质为中心

摘   要范文澜主张西周封建论,郭沫若坚持西周奴隶说,他们是1950-1960年代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讨论的领航者。范郭皆陷事先预设的理论藩篱,前者从生产关系入手,后者看重生产力,分别从两条不同的路径出发,论证西周社会性质。他们都在各自的理论架构内找力证,导致双方都无法说服对方。范与郭在论著中长期存在隐秘交锋,吸引了大量学者参与辩论,彼此间构成了一张交错的“对话网”。范郭论辩多由范氏挑起,而郭氏是被动的应战者。他们“你来我往”的隔空较量,不尽是纯学术的,但都高度克制,顾虑对手的感受,事后默默地删改敏感文字,仍属同一阵营内的“争鸣”性质。

关键词:范文澜;郭沫若;古史分期;西周社会性质;彝族

作    者:李孝迁,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大运河的漕粮北输与中近古南北社会发展新论

摘    要:大运河的修凿和营运,既是帝制中央集权贡纳漕运的新发展,又是中古经济重心南移和北、南政治、经济中心错位的派生物。维护南北政治统一,促进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等地缘整合,推动中古南方、北方经济社会的结构性演进,大运河的历史功用无与伦比。它还是贡纳体制与民间商贸的混合体现,非常有利于6世纪以后中原先进经济文化的南传和江南的逐步开发,有利于拉动商贸商帮、催生北方运河城镇和辐射带动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也有利于以运河为南北通道的全国性商品市场的不断发展。大运河居古代重大水利工程之首,堪比大禹治水,堪称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成就。因贡纳体制等时代局限,中古大运河前七百年利大于弊,后五百年弊大于利。元代海运未成之前,其利大于弊。海运已成及大航海时代到来之际,统治者废止海运而一味固守河运,其滥用徭役,漕粮、耗米、造船、官吏侵蚀等成本代价甚巨,损害黄河、淮河和海河流域生态环境等负面影响凸显攀升,自然就弊大于利了。

关键词:大运河;漕粮;交通命脉;南北社会发展;大利大害

作    者:李治安,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张骞“浮槎”故事的生成与传播

摘    要:汉武帝时代,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入新境界的背景下,张骞出使西域,走访远国异族,以“凿空”“使绝国”功绩,得封博望侯。张骞因奉使成功而史上留名。“张骞浮槎”“博望访星”传说,则反映了张骞及其功业在民间历史记忆中的地位。“浮槎”神异故事与织女以及严君平相关的情节,和丝绸之路史形成曲折的联系,其生成与传播,或许也可以理解为对远国异族文化神秘感觉的体现。后来“张骞浮槎”亦诗亦画,以多种艺术形式多所表现。对于“浮槎”故事演变的分析,也可以从一个特殊视角考察丝绸之路开通产生的社会文化影响。

关键词:张骞;奉使;凿空;浮槎;访星;丝绸之路

作   者:王子今,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著作方式“著”的来源与确立

摘   要:“著”本字作“箸”,在先秦时期已出现“书写”“记录”的含义,表示对官方文书、言论事理、历史事件的记录以及图像的铸刻。在先秦文献中“著”强调的是著述的行为,作为“著”的主体的个人作者处于萌芽状态,其作用与地位尚未得到凸显。至汉代,“箸”隶变为“著”,连接作者与作品,表示作品的创作过程,用来描述对思想学说、历史著作、文学作品和经典注释的撰作。在汉代的文献记载中形成了包含作者、著作行为和作品的完整叙述模式,在书目著录中出现了表述作者著作方式的规范形式。个人作者在汉代崛起,“著”作为书籍的著作方式得以正式确立。“著”作为著作方式的确立过程,反映了作者身份的变化与著述意识的觉醒。

关键词:著;著作方式;作者身份;著作意识;先秦;汉代

作   者:何朝晖,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古典文献研究所教授;殷漱玉,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古典文献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国图藏《魏书》纸背文献所见元代军官承袭程序

——兼论元代的怀孟万户府与常州万户府

摘    要:国家图书馆藏《魏书》纸背文献载录元代军官历仕文书10件,其展现了至元及大德时期军官的不同承袭流程,而由此进一步发现,元代对于军官承袭的管理,具有前松后紧、军官完成承袭时间长短不一、承袭资格长期有效等特点。同时,该批文书还为认识元代的怀孟万户府、常州万户府达鲁花赤、万户、千户、千户所等职官、机构的设置,提供了珍贵素材。

关键词《魏书》纸背文献;元代;军官承袭程序;怀孟万户府;常州万户府

作   者:杜立晖,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郭兆斌,邯郸学院地方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德性的法治”如何可能?

——以荀子为基点之历史与逻辑的考察

摘    要:长期以来,学者或从二元对立的视角看待德与法的关系问题,或以“法即是刑”的观点认识中国古代法的性质。在先秦儒家德与法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主张的基础上,现当代学者亦提出德与法有机融合及“德性的法治”观念。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法是适应社会复杂化进程及富国强兵的现实需要而采取的治国方法;从政治思想发展的逻辑看,法是为实现“公”、反对“私”而施行的政治主张,具有普遍性、客观性与公正性的精神实质。在荀子那里,法是以公正与理性为根据和精神实质的爱的制度;礼法、礼义既具有社会规范作用,更具有道德教化作用;法是君子所立、所论、所行之义法,其所欲实现的是一个礼乐平治、上下和乐的王道社会。在荀子的政治哲学中,“德性的法治”最终得以实现。

关键词:德治;法治;荀子;德性的法治

作    者:荆雨,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


王阳明与传统儒家思想的终结

摘   要:天人之辨是儒家学说的主要问题。早期儒家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开辟了儒家重人间、强人文的方向,孟、荀随之。汉儒通过人副天数,将人与仁道提高到与天相近的高度。魏晋儒家倡导天人一体。宋儒在接受了天人一体观的同时,提出人与仁才是天地之心、宇宙的主宰者,并从思辨哲学的角度予以论证。至此,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达到了极致。这种人类地位的极致化同时意味着人文之路尽头的到来,即传统儒家思想的终结。明末至清代思想要么照着讲,鲜有创新;要么开始转换话题,这也间接证明了儒家传统话题与思想的终结。

关键词:天人之辨;万物一体;天地之心;传统儒家

作   者:沈顺福,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暨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

从“孔子居夷”到“俗比邹鲁”

——明代粤西文治教化路径的文学书写

摘   要:明代的文治教化政策在粤西流官统治区与土司地区二元政治格局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土司地区的文教实践及成效更是前所未有,文人们也在文学领域对其路径进行了多角度的书写。书写的核心内容是从“孔子居夷”的立场出发,呼吁民族平等观念的建立,营造良好的时代氛围;基于以“孔子居夷”为象征的民族平等观的建立,促使粤西官员破除华夷区隔的历史成见,有效扩大文治教化的地域范围和族群类别;以“孔子居夷”所体现的乐教、善教精神为文学象征,激励粤西官员勇担教化的责任,主动全面了解、叙写粤西各民族民风土俗之异,作为“以夏变夷”的前提,丰富汉唐以来“因俗而治”边疆治理理念的内涵;树立粤西文治教化的地方典型、人物典型,旌表“孔子居夷”的显著效果;描绘“孔子居夷”之后粤西“俗比邹鲁区”的文治教化理想图景。文学书写中二元政治格局的粤西经由无差别的文教治理后从“荒夷”到“俗比邹鲁区”的变化,透视出的正是明代粤西从边疆向内地辐辏的政治凝聚力,也彰显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强大向心力。明代粤西整体逐步“向化”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进程中的典型。

关键词:明代粤西;流土二元政治;民族平等;文教书写;边疆治理

作   者:钟乃元,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清初通俗小说中“情”的阶层性与狭隘化特征

摘   要:目前学界有关明清小说中尚情观念的研究,大都以思想史与文论史为框架,较少注意到社会阶层的视角。作为中国古代“情”文化的重要支流,清初通俗小说将“情”建构为文人阶层所专属的范畴,明显区别于晚明小说中“情”对不同社会阶层的包容。在小说套语的演变中,“情之所钟,正在我辈”被赋予了正面的道德意义,成为深情文人自我标榜的用语。以才与情之间的密切联系为基础,清初通俗小说否定了晚明小说中情种的市民出身,以才子身份作为塑造情种形象的必要条件。基于女性在“情”之话语中的工具性地位,占有上层女性是多情文人彰示优势地位的重要策略;与下层女性的婚姻关系则是权贵群体在“情”之领域中丧失话语权的表现。

关键词:情;阶层;文人;清初通俗小说

作   者:薛英杰,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冰上丝路上的红学冰岛文《红楼梦》首次译介文本研究

摘   要:冰上丝绸之路是推进中国与环北冰洋流域国家人文互动的重要倡议。其中,红学扮演着独特角色。随着冰岛《红楼梦》译本的出现,海外红学族系不仅新增添了一个语种文本,而且为深度了解汉学在欧洲传播的脉络途径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不同于北欧其他小语种的转译形态,冰岛译文并非直接源于库恩德译本,而是基于程乙本的中文底本,同时也吸收了“霍克思闵福德”英译本的诸多元素,以“丝路”的视角辑录于冰岛文汉学经典选集中。冰岛译文虽然较为晚起,却突破了欧陆特别是具有示范性效应的1932年库恩德译本的翻译套路和格局,其处境化的译介策略开辟了北欧跨语际视野下汉学译介与传播的新型范式,对重新评估“中国北欧”汉学互动的层次性与丰富性提供了宝贵的样本参照。关键词:冰上丝绸之路;首次译介;冷门珍稀文献;“中国—北欧”汉学互动

作   者:高源,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长聘体系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研究员




2022年度“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评选活动开启!


《文史哲》2022年总目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