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典资源与时代精神深沉互动,从古典深海浮出时代水面” | 邹晓东
《文史哲》的办刊基因可以概括为“让古典资源与时代精神深沉互动,从古典深海浮出时代水面”。这一基因,初步奠定于在“十七年”时期所扮演的趋时的文史论战推动者角色。第二次复刊(1973)至20世纪末期间,在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文史哲》努力于“现代化=西方化”与“文化保守主义”之间寻找“中道”,形成了主打不温不火的中国古典人文学术研究的风格。这段历程进一步锤炼了前述办刊基因,使得以主编为代表的《文史哲》人对何为“古典资源”与“时代精神”有了更具纵深感和广阔度的体认,从而在21世纪前十年领先大流“半步”,预见当今中国文化发展的战略调整。凭借领先“半步”的预见,《文史哲》编辑部在过去十余年间,通过推动儒学价值重估、与《中华读书报》联袂评选发布年度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创办《文史哲》国际版(英文版)等措施,较为自觉而突出地参与了以“重建中国主体意识”为特征且目前仍在深刻演进中的学术大转型。
原 载 |《科技与出版》2023年第11期,第127-143页原 题 | 人文学术的时代性与办刊基因承传锤炼——《文史哲》办刊历程综论扩展阅读走一条不为时风所动的厚重办刊之路 | 王学典
《光明日报》| 为当今所用 为后世续航:山东大学《文史哲》杂志的特色办刊之路
一、“十七年”时期:趋时的文史论战推动者
二、第二次复刊至20世纪末:回归不温不火的中国古典人文学术
三、21世纪前十年:预见中国文化发展的战略调整
四、近十余年:自觉参与“重建中国主体意识”的学术大转型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引起空前关注
20世纪的中国是在反传统中度过的,反孔批儒是这个时代的基调,“文革”中的“评法批儒”将此一基调推向极端。近三十年来,部分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儒学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来源之一。对此,主流意识形态始终态度暧昧。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长篇讲话(以及他的系列讲话),终结了这一局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儒学认识的历史性转折。
中国已经走出剧烈动荡的激进年代,和平崛起的历史任务,内在地要求主流意识形态向更具包容性与建设性的方向演进。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中国的世道人心,乃是重塑精神世界与道德秩序的基础性资源。2014年,儒学复兴呈星火燎原之势,以往的思想藩篱得以突破。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问题遂引起空前关注。
五、结语
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