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午后光影错落,万物相聚离散|将死咖体验,记下来

陶孟轲 愚者初心 2022-10-26



“死亡是个朋友,我们至深的,也许唯一从不、从不因我们的态度和犹疑而动摇的朋友……


死亡作为我们的朋友,恰恰以此为条件:我们狂热之极、震撼至深地赞许此间的存在、有为、自然、爱……


生命总是同时说是和否,而它,死亡……乃是真正的说是者。它只说是,在永恒面前。”


——奥地利诗人,里尔克



我们因“死亡”相聚,在各自生命中短暂、绵长又珍贵的2个小时中,围桌倾谈,这本身便是独一无二又极其慷慨的。
对此,我深表感恩。

我们要如何与孩子谈论死亡?
我们要如何与自己内在的小孩谈论死亡?
回想对于小时候的我们来说,
“死亡”意味着什么?
什么样的画面?什么样的话语或氛围?

也许孩子对“死亡”怀抱好奇,就像自然而然好奇“我从哪里来”一样。
也许孩子不明白“死亡”是什么,可却能够感受到家人对于“死亡”的态度,某种阴沉的,排斥的,恐惧的,愤怒的氛围。

对孩子来说,扣问生死的方式可以是:
  • 游戏(戏剧):角色扮演,和死神聊聊天。
  • 绘本(故事):听一个小鱼去了星星里,但依然很爱很爱ta的故事;听海龟妈妈在沙滩上产的几百颗卵,最终能活着游进海里的小海龟可能还不到千分之几;看一看《西游记》,“妖怪们”都是如何被“规训”的。
  • 自然观察:看夏日太阳之下不再动弹的干瘪蚯蚓;看绿叶中正在蜕皮的蜻蜓被马蜂蚕食。
  • 亲自照料一只小鸡小鸭:从破壳,到喂食,到死去。
  • 尊重告别的仪式:郑重地死去的小鸡小鸭小动物放进盒子里,埋进土里,种一棵树,种一朵花。
  • ……

没有“唯一”的方式,也没有“最好”的方式,每一种都是那个独一无二的当下,那个独一无二的父母,与那个独一无二的孩子的一次对谈。
这样的对谈,也非一次足够。生命中时时刻刻,成百上千次的。

而死亡又到底是什么?生命又是什么?
在死咖中,一次又一次,我们以各自的方式触碰,晃动。
在生活中,一次又一次,我们以各自的方式体验,沉淀。


其实,距离2月在空的空间办线下的死咖,已经半年过去了。

这半年,一切,无论是人、动物、植物……仍然在生长和变化着。这生长有时是静默的,有时又是肆意奔放的。
这以供生长的空间,有时是焦土,有时是沃土,有时沙棘,有时,又是森林,不断变换着,混合着。
这生长的速度,有时非常缓慢,缓慢到仿佛停滞甚至倒退;有时又急速前冲,挣脱控制与束缚地狂奔。
这生长的色彩,有时黑白,有时单一,有时闪着奇异的色彩与光芒。

空是那个空,一切在其中流转,化现也隐去,在恰当的时候。


深深感恩。

——文/陶孟轲
——摄影/映映子






以下这些照片与文字,来自🔗8.9 线下温州·死咖的参与者们,证得许可在这里分享。
感谢彼此生命的共振,感谢源头引领。

Lydia:珍贵,特别,永恒


大麦


海哲:反思,面对,接纳


Alin:分享,思考,爱


Alissa:珍惜眼前人,平静,滋养


Martha:平静,触动,顺其自然


pp:平静,有趣,直面


夏珈:光,连接,流动


可贞儿:好,好,好


陶孟轲:彩虹,流动,爱


 

(绘画/Ada,🔗来源

“再见”是自然的秘密。

落叶和树告别,是为了春天再见。麦粒和土地告别,下次见面彼此都焕然一新。雨滴和云告别,它那么期待这一趟旅行,再见时要全部告诉云。再见大雁时,它们如约带回南方的暖风和消息。


“再见”是自然的秘密。

每说一次再见,人就会长高一点点。

越来越有勇气。


——长臂鲁格🔗《风与梦的夜》



一期一会
有缘再见




附:大家提到的绘本、书籍与电影:

  • 《The Goodbye Book》



  • 《小伤疤》

  • 《四季童话》

  • 《西藏生死书》

  • 《西游记》

  • 《人生大事》

  • 《时空恋旅人》

  • 《怦然心动》

……


往期死咖回顾:

🔗“我花了17年才意识到,凡事皆会下落。”

🔗“往来之地”

🔗在静默中哀悼,感恩

🔗是生,是死,是从永续的传承与更新

🔗所有生命的晃动,为那一刻,也为这一刻。



作者

陶孟轲

超个人取向心理治疗师,翻译

心理学硕士。受训于Thomas Huebl Timeless Wisdom Training全球项目欧洲班、Ron Young深度疗愈与国际系统排列导师项目、国内首届中德超个人呼吸导师培训项目。

在实修中把自己扎在土里,信任万物间流动的灵的安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