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简单的人更容易拥有幸福人生

周国平 周国平 2019-06-30




在茫茫宇宙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都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名声、财产、知识等等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但没有人能够代替你感受人生。你死之后,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再活一次。如果你真正意识到了这一点,你就会明白,活在世上,最重要的事就是活出你自己的特色和滋味来。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衡量的标准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对人生意义的独特领悟和坚守,从而使你的自我闪放出个性的光华 。

——周国平



点评


留言:记得读到周国平先生的第一句话是“如果我是一个从前的哲人,来到今天的世界,我会最怀念什么?善良、丰富、高贵。”于是,从高二读到大二,并且一直继续。赞赏先生的人生哲学,容若处世,安静安心。


周国平点评:一颗空虚的心是安静不下来的,安心的前提是这颗心足够富有,使得浮世的名利不再能诱惑你,因为你拥有的是好得多的东西。


留言:看了周老的书,虽然还没看完,但是已经被里面的安稳幸福感染。在大学里,看这样的书真的受益良多。人嘛,一生活给自己看,在不伤害别人的基础上,自己活的舒坦就好。简单才会专注,专注才容易幸福。


周国平点评:对,简单一点。良知、直觉、常识都是简单的,但比观念、推理、宣传更接近真理,更能成就人生的幸福。




留言:究竟智慧重要还是人生重要呢?寻求人生的智慧,到最后反而用它来否定人生,这太荒唐了吧。当我要掉进悲观主义深渊时,是周老师把我拉了回来,老师对人生的热爱鼓励着我。我对书中佛教轮回的问题写了一篇体会,我的苦思记录,望老师读一读。


周国平点评:因为人生重要,所以智慧重要,没有智慧,人生就陷于盲目。不过,佛教不等于悲观主义,悲观主义也不等于全盘否定人生。你的读书笔记已阅,用叔本华的意志和表象解释自我意识,有道理。


留言:您总能从另一个角度让我们明白道理,寻觅幸福。很喜欢《偶尔远行》封面这句话:“一个人无论要去什么地方,他的灵魂必须独行,否则他虽然身体到了那地方,也不能说他真正到过了那里。


周国平点评:我的道理首先是对自己讲的,人不能向自己说教,那太荒谬。不过,真的有人向自己说教,原因是他没有想明白自己的困惑是什么,停留在概念的层面上。




留言:《幸福的哲学》一口气看完。“哲学”感觉一直是被人误解的学科。我们初高中学习的马哲,只会让人离真正的哲学越来越远。很有幸在周老师的书里面找到很多困扰的答案。您觉得有必要在小学或初中开展“哲学”的入门学习吗?国内在这方面一片空白。


周国平点评:真的一口气看完吗?很佩服你,我做不到。我认为初高中应该开哲学的入门课,但教材必须对头,摘取大哲学家(包括马克思)的经典段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包括幸福、道德、信仰、社会、生死等问题。如果教材不对头,只是一些意识形态的教条,就不开为好,因为教育坏了的比未受教育的离真理更远。


留言:《幸福的哲学》中您说人生一个比较幸福的状态是跟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做好自己的工作。但现在这个社会逼着很多人放弃自己的兴趣,一味教人“厚黑”“成功”什么的,去抓住所谓“成功机遇”“改变一生”。你怎么看待真正的兴趣和机遇?


周国平点评:你提这个问题,说明你已经知道真正的兴趣和机遇与现在这种急功近利的“厚黑”“成功”完全是两回事。这是一个前提,唯有不受错误时尚的支配,你才能走上寻找自己真正的兴趣的道路。怎样找到?我只能说,你必须让自己成为一个素质优秀的人,才能真正找到,这是一个艰难然而愉快的过程




留言:“对于未曾在沉默中面对过相同问题的人来说,再深刻的哲理也只是一些套话。” 一切深刻的体验一定都是由此及彼地理解了内在的孤独。可是在逆向来袭时,需要怎样的修为才能够平静地面对沉默?


周国平点评:既然“由此及彼地理解了内在的孤独”,就已然平静,就已是修为。否则,才理解不了呢。


留言:人终有一死,最长100年就是一个生命的全部长度,几个世纪中它就是弹指一挥间,上下午五千年里,它就是很小的一个点,而在宇宙起源到现在,它连一个微小再微小的小点都算不上。一旦死亡,我们便不会存在,人生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只是存在过吗?


周国平点评:千古之惑。德国谚语说:只活一次,等于一次也没有活。所以,人类才必须有哲学的思考和宗教的信仰,动机都是为了解决这个千古之惑,让自己相信人生是有意义的,相信一个与上述德国谚语相反的命题:只要活过一次,就等于永远活着了。我也在努力让自己相信,否则怎么活得下去呢。





留言:幸福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关联着身脑心这样一个复杂的整体。人生能量化?能重复实验?因而单有科学叙事是不够的,还需要历史叙事和美感叙事,而真正有智慧的学者,会把三种叙事结合起来,把他自己的生命体验和思考更清晰生动地表达出来,让我们得到启发。


周国平点评:最重要的是体验和思考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体验是基础,没有自身的体验,思考就只能是空洞的。思考是对体验的整理和升华,没有思考,体验就会停留在零散的素材状态。


留言:易为外形所扰,常为物质所困,倾听周老历经岁月的哲思,让我砥砺道德提高精神素养从而平心静气不少。但在高速发展的当今,若不顺应时代潮流不求物质外形食无裹腹,如何去追求精神层面,这样的精神追求的意义又究竟何在?


周国平点评:“食无裹腹”当然难以坚持精神追求,但是,要做到衣食无忧,未必就要“顺应时代潮流”,无止境地追求物质财富。我的经验告诉我,物质上的相对贫困完全不成为精神追求的障碍。不妨把物质的目标订得稍微低一些,你就会发现,你在精神追求上始终拥有很大的空间和自由。




留言:周老师,我们从小接受唯物主义教育,科学精神根深蒂固,我看了你说的“信仰危机”后顿时感到莫名的困惑和焦虑,面对盲目、无情的大自然,我们如何才能够拥有信仰?怎样才能令自己信?


周国平点评:我首先要指出,科学精神与唯物主义是两回事,它的实质是一种对真理的认真态度,对于任何理论,包括唯物主义,都一定要追问其根据,绝不轻易认同。其次,所谓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皆是对世界本质的论断,断言其为物质或精神,而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超出人的经验和理性之范围的,因此,科学精神又表现为对此不做结论,承认它只能由信仰来解决。正因为大自然的盲目和无情,我们才需要信仰,至于你到底信不信,就看各人的造化了。



留言:您常常在书中提到思考、独处,可是现在很多人在提倡放空思想的冥想。想知道您对冥想、发呆、放松等等的看法。


周国平点评:我没有练过冥想,想象它是一种让心从日常事务、利益、观念、情绪中摆脱出来从而获得宁静的方式,应该有一定效果。但是,如果没有对人生道理的透彻思考,其效果就不可能长久和牢固,回到日常生活中,心又会被扰乱。觉悟是修心的根本,所以,佛教在禅定之外更强调正见和智慧。




留言: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哲学来指引我们度过种种沟坎,周国平的哲思就常常教会我们从另一种角度看待人生,以自己的意志穿越命定的事件。阅读周国平,寻求一种智慧的人生。


周国平点评:我喜欢你的概括:从另一种角度看人生。看人生是可以有不同的角度的,但是倘若陷在自己的遭遇中,就不能发现和找到这不同的角度。所以,要经常有意识地跳出来,和自己的外部遭遇拉开距离,这正是哲学教给我们的一种方式。至于你在长微博里说的大师们的悲剧命运,不可一概而论,比如歌德就活得很好。


留言:周老师,我向来认为潜意识中孤独的素养是高贵的,而刻意求孤独却是无比贫贱,但我想问它依旧是潜意识的产物吗?



周国平点评:孤独感可以是潜意识中的,也可以是自己意识到的,但这与高贵与否无关。真正要问的是它是否真实。有的人是会扮演孤独的,在别人面前扮演,显示曲高和寡,是做作;在自己面前扮演,享受顾影自怜,也是做作。真实的孤独感绝不会贴上高贵的标签,所感到的是忧伤乃至绝望。





今日互动话题



如果再有一次的人生,你想要改变的是什么?你认为智慧的人生首要的任务是什么?

不妨写在评论里,与大家交流,或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相关阅读:

和自己过不去,是对人生的无知

困境生活中大智慧

贯穿人一生的五大道德难题,你会如何选择?


其他优质文章推荐

神奇学习力夏令营首发||边学边玩10天搞定小学初一全部单词

择偶最应该看重的一点

季羡林:人生有四个道理,学会就是富贵

检验爱有一个标准,就是……



商务合作请联系:阿树(zhiado8782)邮箱:guohong0045@139.com


问:周老师,我是爱情里的背叛者,选择了一个更符合我择偶标准的人,背叛了很爱很爱我的人。可现在我却忍不住想那个人,为什么?

读者问


周国平:“你的问题出在择偶标准上,你没有说明你的择偶标准是什么,但是它显然不包括爱情,所以你才会背叛那个很爱很爱你的人。你说你现在忍不住想她,说明你......


想知道周国平老师完整回答,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是周国平,

后台回复“背叛”

即可查看周老师的完整回答

关注我们



回复以下关键词,送你一篇周国平哲理美文


爱| 爱情| 善意| 感情

孩子| 父母| 父亲| 女儿| 教育

命运| 位置| 快乐| 欲望| 妥协| 弱点

道路| 人生| 沉默| 真实| 觉醒| 尊严| 使命| 本质

智慧 | 年轻|自白| 友谊 | 大自然| 雄心 | 谦和 | 怀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