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起舞精准医疗投资,Third Rock Ventures的前世今生 | Jimmy轻谈跨境投资

2017-04-03 叁伍肆期 研发客


撰文 | 张志民  Jimmy.Zhang@alum.mit.edu

撰文 | 程昊红  Cheng.Haohong@PharmaDJ.com


3月31日,业内新闻报道,Third Rock Ventures(以下简称TRV)以5500万美元达成对美国开发癌症新型疗法的Tango Therapeutics的A轮投资。这家专注于投资精准医疗公司的VC,有着一段有趣的发展历程,其创始人正是相当成功的基因组学公司千禧药业的创始人,而收购千禧药业是武田国际化路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从90年代开始就不断计划着国际化的武田,经历了几次并不成功的小收购,以及与雅培合资公司TAP的解体,在国际化的路上走得颇为坎坷。直到2008年,88亿美元收购千禧药业(Millennium),情况才有所改变


作为TRV前身的千禧药业,本身的发展路径拥有很值得借鉴的鲜明特色,利用独有的基因组技术平台不断与大公司开展合作以迅速发展(重大合作达20个),之后又利用合作带来的资金独立开发药物,甚至收购公司补充产品线。而与千禧药业一脉相承的TRV,也关注在精准医疗领域的投资,并且创立了一种独特的投资方式,成为被业内广为赞誉的孵化和投资创新型公司的模板,不断被效仿。


基因组学新贵“育儿经”

千禧药业的创立缘于基因组学的兴起。


1985年,美国率先提出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吸引众多国家参与,基因组学相关领域自此迎来了长久关注和快速发展。彼时,千禧的创始人Mark Levin刚进入旧金山湾区的一家风险基金Mayfield,主管生命科学的投资。


从1989年起,投资工作让Levin接触到很多基因组学的专家领头人,还与几百位教授、业界人士攀谈,了解到当时基因组学的发展。他看到基因组学在解决困扰工业界许久的寻找药物作用靶点上的潜力,因此决定从VC角度成立一家基因组学公司。


1993年,Levin从Mayfield拿到850万的种子投资,建立了千禧药业。因为拥有化学与生化工程的背景、与科学家广泛接触以及超脱的视野,Levin很快从代理CEO升任正式CEO。在Levin管理下,千禧用6个月时间招聘了大约30位科学家,建立了独特的技术平台。


而千禧的第一条发展路径正是利用独有的技术平台、以及强大的创始科学家团队和技术团队,跟大公司开展合作。大公司想要自己建立类似的技术平台,不仅耗时耗钱,还很难找到这么高水平的创始科学家和技术团队。


1994年,千禧跟罗氏签订了为期5年的合作协议,寻找糖尿病和肥胖症的药物靶点。与大公司的第一个合作给千禧带来了7000万美元,开门红让公司很快运作起来。1995年,千禧跟礼来建立价值5000万的合作,集中在心血管药物靶点发现。过了两年,千禧又跟Astra签定6000万在哮喘、花粉热、支气管炎等炎症方面的合作合同。这时的千禧更类似一家药物发现公司,通过基因组学的技术平台,发现药物靶点,替大公司做早期的研发。形象的形容,这时千禧生下来的孩子还要交给别人养。


不过,正是凭借与大公司的合作,千禧已让业内颇为惊喜的速度(建立不到3年)于1996年上市融资5800万,那时,生物技术公司上市还是非常困难的事。


随着公司的壮大,为了保持初创公司的性质和氛围,千禧在1997年创立了两个全资子公司,Millennium Biotherapeutics (MBio) 和Millennium Predictive Medicine (MPMx) 。三个公司分工不同,各有侧重。千禧重点在开发小分子药物,MBio负责开发大分子,MPMx则负责开发诊断产品。


实际上,上市后,合作依然是千禧发展的一个主旋律,但合作的性质发生变化,千禧从单纯地提供服务,转化为逐渐开始独立开发自己的产品。


1998年,千禧跟拜耳达成了当时生物技术公司最大的一笔合作,价值4.65亿美元。从这次合作开始,千禧已经可以将拜耳不需要的药物靶点拿来自己开发。这次合作一共筛选出225个靶点,拜耳只挑选了20多个,千禧则用拜耳提供的一大笔资金开发了剩余90%的靶点,受益匪浅。这时千禧还是跟别人合养自己的孩子。


随后,千禧又有几个不小的合作动作。先是子公司MPMx分别跟BMS和BD(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达成3200万和7000万的合作,开发癌症的诊断产品。2000年,千禧又跟法国的Aventis开始为期5年的合作,价值4.5亿,主攻RA、哮喘和过敏等领域。这个合作对千禧十分有利,不仅与Aventis在美国、加拿大50:50共享利润,而且还收取在其他所有市场的知识产权使用费。


到了这一时期,虽然千禧已独立开发产品,自己的孩子可以完全自己养,但其自主研发的药物依然处于很早期阶段,对成熟药物的渴求,让手握190亿美元的千禧,启动了收购模式。


1999年,千禧7.5亿美元以几乎双倍股价收购了相邻的癌症药物公司LeukoSite,2001年又以20亿美元收购了旧金山开发心血管药物的Cor Therapeutics。两次收购极大地丰富了千禧的产品管线,带来了很多成熟的产品。尤其是LeukoSite,为千禧贡献了两个上市的药物。第一个药物上市于2001年,用于治疗白血病,虽然销售并非特别亮眼(1.5亿左右),但作为首个有药物上市的基因组学公司,千禧无论在市场估值还是吸引合作方面,都更有利。而2003年上市的Velcade万珂(与强生合作销售),曾是多发性骨髓瘤领域销售最好的药,年销售达十几亿美金。Cor Therapeutics的研发和临床经验,也对千禧成长贡献不小。千禧到这一步已经发展到把别人的孩子领过来养。


千禧的成长路径其实可以给国内一些模式相似的公司提供很好的借鉴。利用独特的技术平台,跟大公司开展合作,实现双赢。大公司避免从头开发技术平台和知识产权的问题,小公司学习怎么开发新药,还可以通过合作获得足够的资金流,以支持自身的研发,甚至是收购补充产品线。而且千禧跟大公司的合作,均针对不同的治疗领域,不仅保证跟大公司的合作不会有冲突,还可以让技术平台发挥出更大效力,为自身研发积累更多经验。


创新VC模型

2006年的一天,已于2005年辞去千禧CEO职务的Levin和2003年离职的原千禧COO Kevin Starr,两个半退休的人一起在拉斯维加斯打高尔夫球,Levin突然对Starr说:“要不我们再一起干些啥?”


原千禧药业COO

TRV联合创始人 

Kevin Starr

原千禧药业CEO

TRV联合创始人

Mark Levin

两个人一拍而合,决定再次出山,投资成为他们选定的新方向。二人后来联合了原千禧管研发的Robert Tepper,于2007年正式创立了TRV,并出人意料地在10周内就融到了3.78亿美元。


最引人注目的还是TRV 完全创新的VC模式。一般的VC在投资公司时,都是看公司的商务计划书,觉得合适就会开始投资。而Levin他们原先自己做公司,开展的又是比较前沿的技术,所以他们的玩法是读最新发表的文献,发掘科学家做的最先进的技术,然后自己出资,尝试重复这些最前沿的技术,能重复出来的话,就孵化成公司,继续往前推进。也就是说,TRV所做的是从头孵化公司,所进行的投资大都是通过自己团队挖掘、构想出来的。


这种方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VC投资。当时大医药公司的投资越来越偏开发后期的新药,VC也很少投临床前、甚至早期临床的新药。TRV的投资模式,发掘的都是完全创新、在新的领域具有突破性的技术和最热门的科学,与最好的科学创始人合作,招聘最好的人才和团队,这样的公司一旦成功,表现会非常好,很受大公司的青睐。而且TRV通常是早期投入少量资金进行孵化,TRV的合伙人经常担任代理CEO、CFO或首席科学家,如果发现公司不成熟,很早就可以关掉,风险降到最低;一旦成熟,则大额资金全力投入,尽快招聘永久管理团队,让他们集中精力运作公司,不为下一轮融资而困扰,还会到市场上引入其他VC,更为开放。



虽然2004年我开始追随Bill Rutter做投资时就采用类似模式,但TRV这种创新的VC商业模型更开放、更自律、更成功,很快被业内认可,还被不断效仿。目前为止,TRV一共投资了44家公司,6家被大公司收购,13家上市,上市后的表现也都不错。在2014年的上市生物技术公司中,股票涨的最快的4家公司,有两家——Agios和BlueBird Bio都是TRV孵育出来的。


实际上,TRV对于Levin而言是千禧药业的延伸,做的是在千禧时想做而没做成的事。在我采访Levin时,他说:“当年千禧做个性化医疗还在早期,技术不成熟,大部分大医药公司对个性化医疗的接受程度还不够、特别是公司的市场和销售部门认为个性化医疗将患者按基因分割、市场变小了。而且国家监管部门也没准备好,不知道怎么去批准个性化医疗。”这与我2002年在MIT读MBA的毕业论文“个性化医疗:医疗的未来?”的许多观点不谋而合。(这篇毕业论文的部分内容被收入到为纪念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成立50周年编辑的论文集《创新和送递未来》。)


因此,Levin表示,TRV目前投资的初创企业绝大多数以精准医疗为基础,即使是免疫癌症治疗也是。现在正进入以治疗为目的的精准医疗的黄金时代。


非常典型的例子是TRV投资的Foundation Medicine。在TRV还没有融首轮VC时,这家公司的概念就已经诞生。成立千禧时,Levin就跟Eric Lander(美国政府人类基因组学项目的负责人之一、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建立起联系。2006年,这两个人碰撞出了一个想法,利用基因测序对癌症患者进行诊断,进行用药的指导,俨然就是今天精准医学的理念。相较于当时基因组学更多被用于发现药物靶点,这二人的想法还是比较超前。


有了想法后,Levin跟Lander几乎每个星期都会进行头脑风暴会,还与各类专家讨论怎么做内部的孵化,怎么降低还很昂贵的基因检测的价格,怎么与大医药公司合作,怎么让药监部门批准这些检测,怎么让医生采纳这些检测,怎么拉动保险公司参与进来。


孵化了三四年后,Foundation Medicine在2010年正式启动,TRV自己投入了2500万,谷歌和凯鹏也投入一笔资金,共募集了4000万A轮融资,要知道,当时生物技术公司的A轮融资,普遍在500~800万。2012年,TRV雇佣了一个正式的CEO运营Foundation。在新CEO的带领下,两年内,Foundation就做了两个基于DNA检测的癌症测试,跟美国许多癌症中心和医药公司合作,后来又获得比尔盖茨领衔的一轮5600万投资。2013年9月,Foundation上市,成为第一批上市的精准医疗公司。后来罗氏又以12亿入股Foundation,公司的前景更被看好。


这里特别感谢Mark Levin院士的专业、敬业和对中国投资人的厚望。我与Levin之前多有交流,为这篇文章还是特地采访了Levin。没曾想约好的三月中,波士顿竟然大雪。因为手机信号不好,Levin院士不得不在寒冷的室外跟我通话48分钟。敬佩、感动!


虽然目前TRV投资的公司中只有一家与中国投资方有合作,Levin对中国投资方和医药公司抱有厚望,希望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他鼓励中国投资方和医药公司多到美国来,多与美国VC、CEO、科学家会面交流,倾听最新和不同的观点,学习成功及失败的经验,投资最新的科学和技术,完成升级转型。




张志民

3位诺奖获得者的徒弟、两位诺奖获得者的徒孙,担任初创公司CEO、麦肯锡咨询顾问、律师事务所专利代理,又先后进入默沙东和强生,专注在风险投资和BD工作,现为乐土投资集团跨境投资董事总经理。集科研、专利、商务扩展、投资于一身,跨界经验丰富的jimmy将与我们分享有关跨境投资的众多故事和干货。

Jimmy.zhang@alum.mit.edu

研发客 专栏作家



Jimmy轻谈跨境投资精彩回顾

日本医药新常态

武田进阶式出海

官司堆里的TAP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 研发客 期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