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一丹|我和沈力老师的初识与告别
1983年,我在广院攻读硕士学位,我的论文题目是《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特点》,这个研究方向强烈地吸引着我。当我把这个题目报给导师齐越教授的时候, 我不知道能不能得到通过。毕竟,这个题目太新了,有风险,可借鉴的东西太少。齐越老师看了题目,说:“好,研究要从广播电视第一线的实践调研开始。”接着,齐越老师写了个纸条儿:沈力环同志,我的学生敬一丹要研究节目主持人实践,请你帮助她。齐老师解释:沈力环,就是中央电视台《为您服务》的沈力老师。就这样,我拿着齐老师的路条儿,找到了广播电视主持人的开拓者,走上了节目主持人研究之路。
和沈力老师的第一次见面,是在复兴门中央电视台老台。之前,我一次又一次的想象和她见面的情景,我早已熟悉了屏幕上她的职业形象,而在拥挤的中央电视台办公室,沈力比屏幕上还要平易亲切。我只是一个学生,只能怯生生提出些问题,有的问题是很幼稚的, 然而沈力老师在忙碌的工作中抽出时间,给我找了大量的稿件、 素材, 告诉我节目主持人工作的运行方式,讲述自己的业务见解。作为最早的节目主持人,沈力老师的实践是有开创意义的。那时,我从稿件的字里行间,从沈力老师在屏幕上下的工作方式,受到很多启发。1986年5月,我的硕士论文完成,沈力老师作为答辩委员会委员参加了我的论文答辩,她温和的微笑让我心里很踏实。
如今,我再一次凝视答辩会后的这张留影,泪水又一次模糊了双眼。34年过去,照片上的四位老师都已经离去了。我敬爱的老师!
研究生毕业以后我留校任教,后来,我调入中央电视台,成为沈力老师的小同事。虽然我们不在一个部门工作,但时常会在台里相遇,更多的是在屏幕上见到她。从事电视工作之初,我心里就有一个职业标杆,这就是沈力老师。我想,一个电视人,如果能够像沈力老师那样,从始至终和观众保持真诚、亲和、信任的关系,那是职业的一个境界,那应该是我的追求。中央电视台50周年台庆的时候出了一本书,收录了一些主持人的表达,其中问道:你最喜欢的主持人是谁?我填写的是:沈力。
今天,重读这本书,在沈力老师的自述中,我又一次感念她对中国电视的价值,正如当年报人专访的标题,她是“第一滴水”。
当时,我刚步入了广播播音员的行列,尚未上岗,立即又让我去从事闻所未闻的电视播音工作,我茫然了。因为当时建立电视台在新中国历史上是一项填补空白的新兴事业。我唯一能做的是,通过实践去探索,去总结,去积累经验。
—— 沈力
那时大家的工作热情特别高,每天播出前开“播前会”,做到每个人心中有数;播出结束后,还要开“播后会”,总结当天播出中的问题。大家经常为探讨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忘记了疲劳,忘记了回家。那种热情、团结、敬业和求索的精神让我至今记忆犹新。每每回想起那段时光,我都会激动不已。
—— 沈力
通过实践,我知道了应该怎样当一名电视编导,概括地说就是:选题要准、立意要高、构思要巧、形式要活。这一段时间的摸爬滚打,使我在电视节目的采、编、播方面获得了全面锻炼,为我日后做节目主持人打下了坚实基础。
—— 沈力
实践告诉我们,认真对待观众来信,重视信息反馈,这是保持栏目生命力的重要一环。现在的电视节目强调互动性,其实,《为您服务》的栏目开创了与观众直接交流和互动的先河。
—— 沈力
我觉得,作为一名主持人,除了参与节目,还要非常清醒地把握好自己在节目中的位置,要时时记住,自己是群众中的一员,任何时候都要把自己摆在群众之中,与他们平等相处,以礼相待,以诚相待。
—— 沈力
我无怨无悔地把自己奉献给了自己喜爱的电视事业,虽然那些已经封存的电视节目随着时代渐渐远去,但电视与观众之间的深情纽带永远不会断,电视人的热情和探索也永无止境。
—— 沈力
和沈力老师最后一次见面,是在2019年6月15号。
沈力老师已经病了很久了,先是癌症,后来又骨折,她不得不长时间卧床。最近两三年去看望沈力老师都是和白岩松、鞠萍一起去的。先前她身体虽弱,还能和我们交谈,后来她更多是听我们说话,她的眼神里,有会意,有问询。
这次去看望沈力老师将会怎样呢?我们走近沈力老师,她用目光迎接着我们,已经不能说话了。家里的电视依然开着,频道选择当然是中央电视台。我们抑制着心里的难过,在沈力老师面前说些轻松的话题,从沈力老师的眼睛里,我们能够感觉到她在听。久病的沈力老师一直保持着平和得体的模样,我们和她见面能够感受到她一如既往的温暖。
告别的时候,我们尽可能平静地说:“沈老师,过一段时间再来看望您!”沈老师用目光道别,静静的。
● 隆冬,告别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