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一丹

被用户删除
艺术

敬一丹|磨喝乐的微笑,让我看到古人的七夕浪漫

它的名字叫“磨喝乐”,这个名字来源于佛教神,他特有的形象深受人们的推崇,以偶像化的形态满足着民众精神与信仰崇拜的需求。到唐宋时期,它就演化成七夕节妇女们所供奉的一个偶像。
2023年8月22日
其他

敬一丹|在大运之城,探寻中华体育之源

在现代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运动会,而中国古代的运动会是什么模样?在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石刻拓片。这拓片上的七位力士好像就给我们呈现出了古代中国运动会的一个场景,我们从左到右依次来看。第一位一手持剑,一手持盾,好像马上就要上场;第二位则像一个打虎英雄,力量与勇气并存;第三位,展现出非凡的气势,似乎是在“倒拔垂杨柳”,把那鸟都给惊飞了;扛着一头牛的第四位身材特别魁梧;第五位是一位举着鼎的勇士,而我们中国古人历来都是以“举鼎”来显示力量的……那么,后面这两位是做什么的呢?这引发了我们的很多猜想。我们仔细看,他们中的一个是抱着鹿,另一个抱着酒。我很认同这样一种猜想,他们抱的是奖品。我们想想,竞赛结束以后,“鹿死谁手”已经确定了,这个时候就要发奖品了,就要喝酒庆祝了,是这个意思吧?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在徐州看到了这样一幅石刻以后说道:“这就是中国古代奥林匹克的竞技场!”我们走进这个博物馆的时候,好像就会有这样一种想法:有哪些古老的体育项目能够流传至今?围棋和象棋是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项目,这不仅是在赛场,它还在我们的生活中,在千家万户不都有吗?而这个棋就不一样了,这叫“六博”,在汉代它特别地流行。从这些陶俑和拓片都可以看出,那个时候人都在玩这种“六博”,但这种棋怎么下已经失传了。成都体育学院的学生们从对中国古代体育的研究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复原:我们看到了棋盘,我们知道棋子是这样的,还有小鱼、骰子……但是具体怎么个玩法,还是留下了很多问号,还有很多疑问等待着未来逐步去解答……中国古代体育是给人们带来很大的想象空间的。我们在这看到一些展品以后,马上就会用现代的这种想法脱口而出:“这不是相扑吗?这不是摔跤吗?”在古代它叫什么?它叫“角觝”。我们看这一组仕俑,这并不是竞赛场本身,这是什么?这叫“奏乐角觝俑”。我们可以想象,场上的竞赛正在进行,而他们在场边奏乐,就像拉拉队一样,好像能够听到音乐声,好像也能够听到“加油”的欢呼声……我们中国人在看到这个项目的时候,会投来会意的眼神。这不就是赛龙舟吗?对!这项运动起源很早很早,是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后来“赛龙舟”被赋予了纪念屈原的意义。每当端午前后,无论是在南方,还是在北方,各个地方都会有这样的赛龙舟比赛。可以说,它既是一项体育运动,同时它又作为我们中国人的民俗沉淀在我们的记忆中。说到赛龙舟,我们都会很有一种自然的亲切感。还有一些古代的运动,我们也能立马和现代的一些项目联系起来。比如说这个,像不像我们现在的保龄球?在古代,它叫木射。我们来演示一下木射的玩法,我射中的是其中的“义”字。我们仔细看看,这些红字上写的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人们玩这个项目的时候都希望能击中这些红字,这就体现出我们中国人的一种道德追求和价值取向。这里还原了一个马球场的场景。马球我们都熟悉,古代的马球是什么样的?古代的马球被称为“击球”或“打球”,它的玩法是什么样的呢?这些画作和陶俑都展示了当时马球的一种玩法。我们注意看这些陶俑,它是唐代的彩绘陶俑。有没有看出来这些运动员都是女运动员?怎么形容她们的姿态呢?真可谓是又美又飒!
2023年7月27日
其他

敬一丹|回望 不忘 川军抗战

这些草鞋、这些脚印,引导着我们的目光,我们一起回望川军抗战。在建川博物馆的这幅画上,我们看到这些将士们穿的就是这种草鞋。这幅画描绘了1937年9月5日四川各界欢送出川抗敌将士的情景,刘湘、邓锡侯等将领在会上慷慨陈词,表达抗战的决心。可以说,草鞋是川军的一个特点。除此之外,还有这样一个特点。我们看,这是国家一级文物,当时的川军士兵都很喜欢这种叶子烟,吸这种烟就需要用这种烟杆,川军也因此被称为“双枪兵”。他们手里有枪,还有这种烟枪,他们吸旱烟是用来提神的。在抗战的时候,川军士兵的烟杆上都有这样的字样:“中华男儿上战场,打日寇,不除日寇不回乡。”就这样,川军出川抗战了。这些照片,这些文物,都记录了川军抗战的痕迹。川军出川抗战引起全国公众的关注,当时的记者也将目光聚焦于川军,记者范长江就有这样的报道。范长江采访了22集团军当时的将领邓锡侯,他说:“我们从上到下,官兵都晓得这是打国仗,为了抗战远出家门,不惜战死沙场……”记者们去采访民众的时候,发现川军的声誉是出奇的高,他们不扰民、有规矩,因此深得老百姓的喜爱。我们说到抗战的时候,就不能不说到台儿庄。而说到台儿庄的时候,就不能不说到滕县保卫战。这组雕塑描述了当时惨烈的情景,那是在1938年3月17日的早晨,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从四面进攻滕县,当时的122师师长王铭章亲自登城督战,决一死拼,以报国家。不幸的是他在战火中中弹了,他血流如注,壮烈殉国。他此前高呼着口号:“抗战到底!”他阵亡以后,战地服务的童子军举着将军的遗像引导着阵亡英雄的花圈灵车。当他的忠骸和血衣运到汉口的时候,万人空巷,民众都在致祭、致敬。同样也是在这样战火的背景下,还有一位老兵的名字也需要我们铭记,这就是张朗轩。张朗轩也参与了台儿庄战役,他是首批出川的抗战军人,相信那时的战斗是他年轻时最深刻的记忆。老人家的这些文物,今天让我们觉得离他很近。这副拐杖,这是他晚年的时候用的。我们再往上看,这副拐杖出现在这个照片上。他为什么是这样的姿态?这个姿态和这个雕塑又是什么关系呢?事情是这样的,1944年雕塑家刘开渠设计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纪念碑的顶部有川军雕塑,而川军雕塑的原型就是川军老兵张朗轩。在老人家去世前两年,他在这个雕塑前拍下了一张照片,依然是战士的姿态。2008年,老人家离开了我们。在他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建川博物馆留下了老人家宝贵的手印,这是一个战士的手印。当时川军死守滕县给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做出了保障,他们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川军也因此牺牲巨大,留下了大批的遗孤。这个少年,就是台儿庄大战的川军烈士后代,他的姿态、他的眼神好像是在说:“我是川军的孩子。”三十万将士,三百万壮丁,每个人的身后都有自己的家庭,都有自己的亲人。我们眼前看到的就是送子从军的情景再现,这是四川安县的老人王者成,他在送儿子王建堂从军的时候,送给他一面特殊的旗,上面写着“死”。他写道:“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份。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四川的将士在出征,而四川的大地还在做着一种特殊的贡献。我们看这件文物,这个木箱曾经装运过国宝,在抗战时期,故宫博物院和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的国宝文物分三路转运到四川存放。在抗战时期,有很多文教机构、大学都转移到四川。战火纷飞,哪里有安静的书桌呢?就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四川接纳了这些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当时转入四川的有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中央博物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等院校和机构。四川人民有这样的表达:“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当时四川这片大地保留了我们中华的文脉,而且给四川的孩子们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我们看这张照片,当年这个四川女孩的眼神令人动容。看到后面黑板上那些文字,我就在想,当时的那种环境,给她种下怎样一颗种子呢?在这幅照片面前,我们可以停下来,凝视他……看一眼这位长眠的抗战阵亡士兵,看一眼他脚下的草鞋,看一眼他裹缠纱布的左手,看一眼他纽扣洞开的胸襟,里面是一颗赤红而静止的心……抗战终于结束了。在1945年10月8日,新华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感谢四川人民》的社论。社论是这样表述的:在八年抗战之中,这个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民族战争之大后方的主要基地就是四川。自武汉失守以后,四川成了正面战场的政治、军事、财政、经济的中心,随着正面战线内移的军队同胞,大半居于斯、食于斯、吃苦于斯、发财亦于斯。现在抗战结束了,我们想到四川人民,真不能不由衷地表示感激。四川人民对于正面战场是尽了最大最重要的责任的,直到抗战终止,四川的征兵额达到3,025,000多人,服工役的人民总数在300万人以上,历年来四川贡献于抗战的粮食占全国征粮总额的1/3。仅从这些简略统计就可以知道,四川人民对于正面战场送出了多少血肉、多少血汗、多少血泪。图文编辑|王
2023年7月7日
其他

敬一丹|小暑:盛夏登场,心静如莲

酷暑里最惬意之事,似乎就是寻得一处阴凉。古往今来的文人描绘小暑时节的诗词,多有雨后、荷间、夜风中、明月下偶得清凉的快意。摄影|敬一丹最美的小暑时节之花,自然是荷花。农历六月也被称为荷月。
2023年7月6日
其他

敬一丹|在现代文学馆,与文学经典对话

巴金先生的手模印引着我们走进“中国现代文学馆”。这是中国第一座现代文学馆,是由巴金先生发起建立的。作为读者,我们走进这座博物馆的时候就在想,巴金先生希望我们读者在这里得到什么?面对着这些文学巨匠,我们读者心里充满了敬意。看到他们,我们就会想到辛亥革命,想到五四运动……而他们当时发出的声音,他们创作的作品,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们带来的这种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咱们中国的学生,都在教科书中读到过鲁迅的作品。我们想想,更早以前我们接触到鲁迅是什么时候?我读到的鲁迅的第一本书是《祝福》,当时读的还是小人书。大约是在1970年上中学以后,那个时候我还只是读过鲁迅的杂文。后来,我的语文老师借给我一本书,这本书是用牛皮纸包着的书皮。打开一看,是《鲁迅小说集》。这使得我第一次读到了鲁迅的文字小说,不再是小人书的了。在那本书里,我第一次读到了《故事新编》这样的作品……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五四”初期的文学创作。当我们看到“新青年”这三个字的时候,就能感受到一种活力。当时,这些作品就像清风一样,吹遍中国……现代文学馆的环境,使得我们能够感受到当时的一种时代气氛,也使得我们更能理解为什么当时能够产生这样的作家,为什么能够产生这样的作品?这和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我们看这儿,这是一个一个微缩的舞台,在这样的微缩舞台上我们看到了话剧演出的情景。我们都知道,话剧是外国的剧种,到了1906年的时候,中国话剧运动掀开了序幕。这个戏叫《一元钱》,是1915年演出的,周恩来总理在剧中男扮女装扮演孙慧娟。现在,话剧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一种艺术样式了。读者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的读者对文学作品也会有不一样的体验。所以,在文学馆参观的时候,我们就会看到读者们会在有的展板面前停下来,为什么?也许是这位作家的某部作品曾经启发过他、触动过他、感动过他……比如说萧红,她的作品就曾经触动过我。我最初看到萧红这几部作品的时候,是在我父亲的书架上。后来,我成年以后又一次次地重读萧红的作品,每次重读的时候都会获得不同的感受。而此刻,在现代文学馆里,面对着萧红的这张照片,我好像又一次在和她对话……这个展馆布置得特别有30年代的气息,而这些作家们留给我们的作品至今还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魅力。也正是在30年代,巴金、老舍、曹禺这几位作者的作品为大众所熟悉。“大家”的作品,后来成了“经典”。经典作品被拍成电影或者电视剧以后,就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很多人都是从这样一些影视作品里了解文学原著的,他们是先成为观众,后成为读者的。媒体人走到这儿的时候,就会在这里停下来。邹韬奋、范长江,他们的名字,后来被命名为新闻界重量级的奖项:“韬奋奖”和“范长江奖”。在现代文学馆,我们看到很多作品、很多资料,而最吸引我的是这些手稿。我们看,这是邓拓在1963年创作的散文《燕山夜话》的手稿,这是杨沫在1958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的手稿,这个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作品《红岩》的手稿……在这些手稿上,这一字一句、字斟句酌地推敲,我们从作者修改的这些痕迹里就可以揣摩出他的思路,也能够感受到他的创作状态……看手稿和看印刷出来的作品的感觉还是会有些不一样,这些手稿似乎有一种指纹感,有一种呼吸感。透过这些手稿,好像我们更能接近作者的个性。不同形式不同形态的书写,是有着不同的特点的。从过去在竹简上刻字到我们在纸上写字,再到后来在电脑上打字,现在是语音录入的方式……依托于不同媒介而实现的书写,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现在我们看到这些手稿的时候,好像有一种回望的感觉,甚至有一种告别的感觉。不久的将来,手稿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少,也就意味着越来越珍贵了。所以,现在我们在这儿看这些手稿的时候,就有了另外一种目光,这真是我们的珍藏……在现代文学馆,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作家的书房。我们可以想象,在创作的时候,作家的书房是安静的。然而作家的头脑和作家的笔下该有多少情感,该有多少故事……这是作家萧军的书房,我们可以看到萧军书房的这张书桌是很有特色的。我们了解到,这张书桌是来自俄罗斯,而这位作家的生活和他的作品都呈现出浓厚的尔滨的特色。
2023年4月23日
其他

敬一丹|缅怀大师,致敬大作——走进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

敬一丹|走进民族服饰博物馆,凝视一针一线中的日常与恒久●
2023年4月5日
其他

敬一丹|走进民族服饰博物馆,凝视一针一线中的日常与恒久

走进“民族服饰博物馆”的时候,我有点意外。来之前我猜想:来到这儿第一眼看到的可能会是“华服”,或者是“盛装”……但是令我没想到的是,第一眼看到的是“东拼西凑”!这“东拼西凑”在博物馆里怎么呈现呢?我们看这个拼布的服饰。我在猜想:“拼布”最初出现可能是出于节俭,每一块布都物尽其用。那么,后来给孩子做衣服的时候,用了东家的一块布,西家的一块布……拼成一件“百家衣”,这里就包含着一种祝福。一代又一代,这个“拼布”就形成了一种特别独特的工艺,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别致的美好。很多人家现在都存着类似这样的一个拼布的铺盖,看到这个铺盖的时候,我就想起在我小的时候,我妈妈用绒布给我们拼了一个棉背心,我姑姑用碎花布给我们拼成了一个枕套……现在都忘不了!这个作品,我特别喜欢!它也许不是那么精致,我们看有的地方的针脚还是大针小线的,但是让人特别有想象的空间。你看这块布可能是给女儿做小棉袄剩下的,这块布可能是给孙子做裤子剩下的……一块块“拼布”,就拼成了这样一个作品。看到这样的作品,是不是能够感受到一种气息感?其实,这些针脚好像都散发着一种日常的气息。我特别珍惜在博物馆散发的这种“日常感”,因为它给我们带来一种距离很近的感觉,带来一种很温暖的感觉……我们都说博物馆是殿堂,那么在殿堂怎么呈现出“日常”呢?我们就和贺阳馆长来聊一聊!敬:这件衣服,看起来也挺日常的。贺:是,这是我们去苗族一个叫显母寨的地方考察时收集到的。他们的衣服其实都做起来非常简单,衣服的结构就是几块方布,但是纹样是非常漂亮,通过纹样能够显示出他们的技艺。其实,以前做衣服不是设计师的事,这是每个妇女她必须要会的生活的日常。正因为这是每个人都要会都要做的东西,所以它的方法特别简单,这也是相关技艺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我觉得这体现了祖先的这种慈悲和智慧。敬:是的,其实当我们看到这种很有日常气息的物件的时候,我们就在想这主人公是什么样的……我们来看这张照片,照片上这老人的笑容,还有她的这种姿态,从容而美好……贺:而且当这位老人穿上这件衣服以后,马上就特别漂亮,特别让人崇拜……我觉得,衣服就是要有这种礼仪感,他穿上以后就不太像一个普通人的,很有气场,这样的感觉真的挺好的!敬:这样的衣服来自日常,但是它又有独特的美感。我们再来看这件衣服,年轻的小伙伴看到这件衣服以后,都在感叹:这件衣服的颜色怎么配得这么好,这种配色还挺有现代感的。贺:这件衣服呈现的现代感其实来自于这种建筑风格的某种理性的拼接,它就是一个打乱之后形成的一种新的结构,这让它看起来又现代又很日常,又有这种生命力。总体而言,这件衣服看起来特别鲜活。敬:我们在这看到这些展品的时候,我觉得挺有眼福的。那么,这些衣服是从哪来的,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才能让我们一饱眼福?贺:其实,这些衣服大都来自于民间、田野和乡下。其实我们当时也有这样的疑问:这些在博物馆展示的衣服,是怎么穿的?怎么搭配?又是怎么做出来的……带着类似的疑问,我们就去田野考察,其实我觉得过程就是思想。如果我们了解了整个过程,就会对这个东西本身更加了解,而不只是一个皮毛。敬:我们再来看这些蜡染,我就觉得简直是太奇妙了!这些蜡染是有固定的蓝本吗?贺:也没有。对于制作蜡染的人来说,他们其实从小要学习一些基本的样子,或者说学习蜡染的一些基本的方法。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可以随意变。你看,这个看起来都很相似,但是每一个都有细微的变化,能呈现出不同的样子。我们当时去考察的时候,遇到了一个熊大姐。在她画的时候,我跟她要了一块。我就问他:“你看你画的这个东西,每一个都不一样,你到底会画多少种?”她看我提了一兜子布,就说:“你那一兜子布,都装不下我心中的图案!”我就觉得好感动。然后我继续问她:“你为什么会画这么多?我觉得我的学生都画不出来……”她回答道:“你老画,你就会嘛……”她有些不以为然。敬:其实对于她而言,是特别自然的,可能有的是奶奶教他的,有的是妈妈教他的,然后有的是与生俱来的……贺:对!而且她不断创新,每次都不会画重样的。敬:我们在这看这些展品的时候,其实我们外行是“看个热闹”,这里是有很多“门道”的。贺:我们看这一块,其实当时收的时候也会有疑问,就是看起来像没做完的半成品。我就跟他们说:“既然是半成品,你卖便宜点吧?”他说:“那不行!这个可不是半成品!”后来我了解到,这其实都是在一个头帕或者背扇上面拆下来,是他们曾经用过的,就是完整的。我说:“那你为什么不做完?”他说:“我来世看见了,我还会做呀……”其实,他们在制作过程中每个过程都会留一点,这样的话,他们就能一看就会。特别是对于很多村子里那些手艺特别好的做的最好的人而言,就更不能做完。这些技艺精湛的人做成的东西,其实就类似于教科书一样,让不会的人一看就能够学会。他们跟我们说道,小时候他们学这些东西的时候,妈妈跟他们说不要做完,做完了,眼睛会瞎……敬:我们仔细想想,这句话其实挺耐琢磨的,说的不仅仅是技艺……贺:对。他们说的“不做完”,其实就是什么都不做“满”,就是凡事都要留有一定的空间,这些细节表现出我们中国人的一种哲学观念。贺:这是我们的一个工作室。在展厅的话,只能“看”;到我们这个工作室的话,就可以“上手”,可以摸一下……敬:我们看这个。很多小伙伴看了以后,可能都会说:“我奶奶也有一个类似这样的东西,就觉得特别亲切!贺:这是一个折纸的针线包,就是储存一些针头线脑、鞋子上的小花样等小件东西的。敬:这不禁让我们想象:这是哪个奶奶留下的?这又是哪个孩子写作业的作业纸……这是纸做的,挺好用的。贺:有个日本设计师三宅一生还做过这样的折叠服装。你看,这是我们从民间收集的一些婴儿的小帽子,用一块方布就可以把它做成圆形,集中8点,然后将多余的折叠起来……我们还把这样的设计元素用到了北京冬奥会颁奖礼仪的帽子设计中,这既能体现出我们中国的特点,做起来也相对容易。帽子的侧面,是用一些中国的盘扣来做的。敬:这个多好!我们看,这把这几个东西放在一起的时候,会让人觉得这些物件似乎都是在说话,这其实也是一种无声的表达。贺:其实这样的方法可使用的范围是很广的,它的多样性跟自然也是非常接近的。敬:这是文物吧?贺:这是一件元代的藏品,它是一个帽子的下半部分,叫“姑姑冠罩”,这是我们复原的版本,复原前看不出纹样的效果。敬:这个未复原的,看起来就是一团。贺:对!这是这个鞋子的,我们带着学生做了一年多,然后复原成了这样子的效果。敬:这个好考究,这中间的这个过程很复杂!工作人员:特别复杂,因为要保持它的颜色,我们用了2000多根棉签才擦干净……敬:我第一次看到这个修复过程的图表。贺:这都是修复过程过程记录的各种信息。敬:这个上面详细标注了开裂、皱褶、缺失、破损、磨损……等不同的状态,然后再用不同的手法来修复它,修复完了以后就可以去展厅进行展示了。贺:这里还有织锦、刺绣……对于大家而言,可能更熟悉的是这个苗族的一个围腰。敬:这是什么?贺:这个是这些纹样的一些基本的结构,有点像一个密码一样。把这些基本的东西,在一块布上把它先用线缝出来,在制作织锦、刺绣或者蜡染时候都会使用这个。敬:他们管它叫啥呢?贺:当地把它称作“老母花”。敬:也可以理解成母本,这可以相当于“教科书”吧?贺:对,我觉得他们这个是一些记录的符号,然后再怎么把它做出来。对学生来说,他理解了这些东西,他才能够“看得见”。如果说没有理解它,其实就是因为你不知道它的过程。敬:这些,也应该都进入到课堂了吧?所以我想,在北京服装学院上学的学生常到这来看看,这不是另外一种读书吗?贺:有时候,会觉得,把这些东西放在那,你专注地使劲看,它就会告诉你很多……图文编辑|王
2023年3月29日
其他

敬一丹|大屏小屏,共话节气

惊蛰时节春雷萌动,隆隆的雷声,惊醒了冬眠的虫类,纷纷爬出土来。实际上,昆虫多数没有听觉器官,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大自然节律才是使各种蛰虫苏醒出土的真正原因。
2023年1月26日
其他

敬一丹|给母校的作业

越是这种群众、贴近老百姓的,越是真实的简单的记录,越是能够打动人,越是能够感染人,越能够引发我们对生活的一些启迪和思考。物质资源越用越少,但是文化资源是越用越多,越用越活。—北京市昌平区宣传部长
2022年11月20日
其他

敬一丹|秋分时节,走进秋的正文

我们在水关长城,迎接秋分!和我们以前见到的敌楼不同,水关长城的敌楼,在古时候有一种特殊的职能:疏导水流、以水拒敌。它既是敌楼,又是水门,像这样的建筑形制在长城沿线很少见到。历史变迁、沧海桑田,今天在这儿已经看不到水了,而水关长城的名字,一直延续了下来。今天,我们在这里感受秋意。如果说立秋是秋天的序,那么秋分正带着我们走向秋天的正文!现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地区,已经进入了秋天。秋分,和春分一样,“昼夜均而寒暑平”,也就是黑白对等,凉热参半,在我们面前从容地展示出一种均衡之美。今年的秋分,是第五个“丰收节”。“节气”是历史层面上农耕文明智慧的结晶,“丰收节”是现实情境下农耕文明成果的展示。当“秋分”节气遇上“丰收”节日,既是双重仪式感的叠加,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一种农耕文明跨时空的对话。在这个时节,我们到乡村去,会看到乡亲们收割、晾晒、装仓,就能够体会到那种脚踩大地的踏实感,还有新粮入仓的获得感。乡村的“送秋牛”仪式,也会让我们联想到立春时“鞭春牛”的这种风俗。这更让我们感受到从春天到秋天的那种辛苦,从耕耘到收获的那种欣喜。最近,我看到一些来自东北农场的照片。在照片上,我看到在大片稻田里,用不同品种的农作物种出的“稻田画”已经显出鲜明的轮廓和颜色,在秋天的阳光里真是惊艳!这个时节,放眼望去,秋分就像一支笔,正在大地上作画,赤橙黄绿,浓墨重彩……在今年的秋分到寒露之间,我们会迎来一个日子: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重阳的传统习俗,我们大家都熟悉:配茱萸、登高、饮菊花酒。“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句诗,让这日子有了浓厚的情感色彩。“九”有长久的含意,九九,吉祥的好日子。在2006年,重阳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我们中国人有了法定的老年节,就在重阳节同一天,这个日子被赋予了“敬老”的含义,就使得晚辈有了一个向长辈表达孝心、表达敬意的日子。这是詹天佑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中国的“铁路之父”住在这里,他是在哪一个桌前画图?又是在哪盏灯前苦思苦想?他在这个小院儿住了一年,24个节气的寒暑,他都在这里经历过。今天,我们到这儿来寻找他的痕迹。在詹天佑居住的这个小院儿里,我们可以如此清晰地看见长城。这让我们联想:当年詹天佑在这里端详长城的时候,他的心里在想什么呢?他主持修建的中国第一条铁路就在长城脚下。大家还记得吧?清明时节,我们乘坐“开往春天的列车”就沿着那条铁路穿越了“居庸花海”;眼下,时节已经到了秋分,我在想,在那条著名的人字铁路的旁边,有多少双眼睛,在凝视这秋色?水关长城建于明代。在明代,还有一个重要的建筑,就是北京的月坛。月坛是用来祭月的地方,而古时祭月正是在秋分节气。古人敬畏天地日月,敬重二十四节气。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传统: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古人面对着月亮有这样的表达,而我们今天面对月亮,也可以有自己的表达。比如,当月光落在漫漫戈壁中的嘉峪关,我们可以去感受“边关冷月”的苍凉与孤寂;当月光洒在渤海边的山海关,我们可以去感受“海上明月”的空灵与浪漫
2022年9月23日
其他

敬一丹|立秋是序,秋是过程

夏天的节气还没品够,就立秋了。在居庸关长城,我们曾经看到过冬与春交替,眼下又看到了夏与秋的交替。虽然时间上已经入秋了,但是在体感上我们还是感受着这种暑热,因为现在毕竟还处于“七下八上”,还是在“三伏天”,“秋老虎”正“虎视眈眈”。在日历上看到“立秋”这两个字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呢?是一种心理上已经进入秋天的感觉!所以,体感上的暑热感似乎也变得不那么难熬了。毕竟,立秋这个节气,让我们有了很多的盼头……立秋一候“凉风至”,进入秋天一候,虽然余热未消,但是一早一晚的凉风,让人感受到阵阵秋意。古人认为:东风吹来了春,南风送来了夏,而西风送来了秋天。于是,天子会在立秋的这一天率领众臣一起到西郊迎接秋天的到来。皇家迎接秋天是举行盛大的仪式;而民间的习俗,则是在立秋的这一天祭祀土地神,迎接丰收。秋天的消息,往往是落叶告诉我们的。“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梧桐树对温度最敏感。在古时候,皇宫里的梧桐叶一落下,就会传来声声呼喊:“秋来了!秋来了!”那么,今天我们看到秋天的落叶是在哪儿呢?是在长城上?还是在黄河边?是在老家?还是在异乡?这样的落叶,让我们感受到秋天的气息,感受着秋的诗意。我很喜欢把叶子夹在书里,这样做着的时候,就像完成了一个走进秋天的仪式。很久很久以后的某一天,翻开书又见这叶子,会想到这个秋天吧?在这里,我们品味“一叶知秋”,这既是一种生动的符号,也是一种深刻的哲思。“秋”,意味着什么?这世界那么多人,不同的人对秋有着不同的认知。当秋风吹进校园,新生就要入学了,同学们在这里可以遇到终生难忘的同窗;当秋风吹到文人的案头,引发了诗人的灵感,这是个诗兴勃发的时节,在有关四季的诗词中,描写
2022年8月7日
其他

敬一丹|大暑到了,立秋还会远吗?

每当一个节气到来的时候,我们就来亲近长城。在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到来的时候,我们来到沿河城村。这里到底是“城”还是“村”呢?坐落在京西门头沟的沿河城村,我们怎么样来认识它呢?说它是“城”,这里曾经确实是座城,它是长城上的要塞,是京西军事指挥枢纽,在明清时期,这里是个屯兵的地方,最多的时候有一千多将士驻守在这里。后来,“守城人”的后代就一代一代地居住在这里,民居和城墙就这样世代相依,这里就成了村。而河,就在这个长城的边上,就是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我面前的这棵大槐树已经经历了200多个大暑。在当下的这个大暑,我们遇到它,就好像遇到了一个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在这株大槐树的对面,是一个古戏台,这个古戏台是清代留下的。我们可以想象:在清代,当年的那个冬至,驻守长城的将士们,曾经在这里举行过怎样的大典?而当年的秋分,他们又看到了怎样的梆子戏……这些,都留给我们后人去想象……三伏天,人们特别希望能下一场痛快淋漓的雨。都是下雨,在不同的季节,呈现出不同的气质。文青是这样描述:春雨清新、夏雨飒爽、秋雨连绵、冬雨清冽……这说的是雨的季节特点。那么,雨的地域特点,东西南北,也各有不同。我是北方人,我们北方夏天下的雨是什么样子呢?那是伴随着雷,伴随着电,雨是说来就来,说走就走。下雨时气势滂沱,而雨停的时候艳阳高照,有的时候还能看到彩虹……还记得,那年夏天我去陕北采访时正赶上下雨。乡亲们在黄土高原生活了一代又一代,他们说:“我们这里干旱呐,盼雨!什么时候下的雨,都是喜雨!”此刻,我们在长城脚下望东方、望南方,那里夏天的雨,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呢?在长城脚下,我们看到了荷花。暑热中的荷花,给你带来了什么?是宁静?是清爽?还是圣洁?荷花不仅是夏花中的典型代表,她还是某种象征……她带给人的美很难说尽。人们对于荷花的喜爱,是那么广谱:她在文人的诗文里,在画家的笔下,在设计师的创意中,在奶奶的莲子粥里,在女儿的裙摆上,在爸爸的镜头里,在朋友圈的一个个头像里……盛夏的暑热,放大了我们内心的烦燥不安。而荷花,就那样静静地,用她的花,用她的叶,用她的莲蓬,用藕……抚慰着我们。可以说,荷花带给我们多重美好……摄影|敬一丹摄影|敬一丹三伏距离三九有多远?这中间隔着十几个节气呢!然而,有一种习俗,却让三伏和三九,实现了跨越时空的亲密互动。在我们中国,从夏商周开始,人们就有着用天然冰的习俗,这个习俗一直持续到民国。一般来说,每年的冬至时节,河水结起厚冰,就可以开始采冰了。储存冰块的冰窖叫做“凌室”,制冰管冰的人被称为“凌人”。而到了夏天的时候,就可以启冰赐冰了。在古代,能用上天然冰,那是很奢侈的一件事。炎炎夏日,人们用冰块来消暑降温。可以说,这是寒冬三九给酷暑三伏的礼物……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七下八上”,今年的大暑节气过后第三天,就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中伏”阶段。最近,我们经常听到天气预报说气温达到40度高温,有很多地方的高温,已经达到了历史极值。我就在想:在没有温度计的古代,人们怎样记录温度?如何描述天气炎热呢?
2022年7月23日
其他

敬一丹|长城的厚重,让心静下来

盛夏时节,我们来到北京平谷的将军石关迎接小暑。这里是万里长城北京东段第一座重要的关口。在这里,西望一百多公里,是八达岭长城,在大雪和冬至时节去过那里,转眼间已经到了小暑。如果说八达岭长城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那种雄伟感,这段长城让我们感受到苍凉……将军石,可以说是长城的守卫者,也是历史变迁的记录者。昔日的战火狼烟已经消尽,而这里早已演变成烟火村落,有关将军石的传说在一代代村民中讲述着。长城,家门口的长城,已经融进了他们的日常。
2022年7月7日
其他

敬一丹|是什么把夏夜点亮?

此时,时间已经过了晚上七点半,还是这样的天光。我们在司马台长城,迎接夏至!在这里,我们将看到最长的白天和最短的夜晚是怎样交接的,我们也将看到长城之夜怎样被灯光照亮……很久很久以前,大约是公元前7
2022年6月21日
其他

敬一丹|芒种,忙田地,忙高考

敬一丹|《感动中国》二十年,一起走过●
2022年6月6日
其他

敬一丹|人生如小满,琢磨生活的味道

同样的居庸关,不同的节气有不同的模样。今天,我们在这里迎接小满!记得“立春”的时候,我在这儿看到“居庸叠翠”这几个字,当时眼前一点儿绿色都没有。那时候我想:要是想看到“居庸叠翠”的景致,我们恐怕要等很久很久……一个个节气走过,到了小满节气,我们看到越来越浓的绿色拥抱着长城,我们终于看到了“居庸叠翠”的样子!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到乡村去,会怎么打招呼呢?可能会这么说:“你家的麦子熟了吗?”城里的小伙伴也在打听:“老家的麦子变黄了没有?”就在麦子将熟未熟、将满未满的时候,小满节气到了……我们爷爷的爷爷的爷爷,传给我们节气的仪式。仪式的妙处,就是让这一天不同于其他的日子。那么,小满有什么仪式呢?在南方,至今还有“祭车神”这样的仪式。什么车呢?就是灌溉的水车、纺织的丝车,还有榨油的油车。其中,水车是最重要的。在古人眼里,水车就是“白龙”的化身,所以这个祭祀是很郑重的。在祭祀这样特有的气氛里面,人们摆下了各种各样的祭品,其中最独特的是一碗水。水,说它平常
2022年5月21日
其他

敬一丹|青春如夏,追寻心中的长城

答一位青年朋友的《一切》(舒婷)不是一切大树,都被暴风折断;不是一切种子,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不是一切真情,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不是一切梦想,都甘愿被折掉翅膀。不,不是一切,都像你说的那样!
2022年5月5日
其他

敬一丹|谷雨,关联着农耕和文字

在谷雨这样一个水汪汪的节气,我们来到一个水汪汪的地方。我们看,这里的长城是六百年前修建的,而这里的水,是修水库大坝截流形成的。古老的工程和现代的工程,融合成我们现在看到的很不一样的水长城。
2022年4月20日
其他

敬一丹|扫墓与踏青,连接着昨天和今天

此刻我们面对着长城,面对着这条铁路。当长城和铁路同框的时候,给我们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长城和铁路都是长长的,都是从远方来,都是到远方去……一砖一石、一枕木一铁轨,都让我们感受到中国的沧桑……
2022年4月5日
其他

敬一丹|长城脚下,听到春分战鼓

春分时节,我们又一次来到长城脚下。在这里,可以望得见居庸关,可以听得见村民的战鼓声。村民敲的鼓为什么叫战鼓呢?因为居庸关村村民的祖辈都是守关人。今天,守关人的后代通过鼓声来表达出他们的精气神儿。
2022年3月20日
其他

敬一丹|惊蛰,走进长城脚下的人家

每天画着花瓣的时候,好像对自己就是一个提醒,提醒自己珍惜每一天,也告诉自己冬天挺美好的,我们品味冬天的意味。同时这也是一个迎接春天的仪式,这真是太有仪式感了。
2022年3月5日
其他

敬一丹|《感动中国》二十年,一起走过

《感动中国》走过了二十年,我有幸一起走过。年轻的朋友跟我说,他们小的时候是和父母一块儿看《感动中国》的,而现在他们自己已经为人父母。《感动中国》给千千万万个家庭、给几代中国人,带来共鸣、带来感动。
2022年3月3日
其他

敬一丹|雨水,一个水灵灵的节气

漫长的“数九”现在已经数到了“七九”—“七九河开”。在黄河流域的朋友们,看看你们身边的冰河,这个时节河开了吗?至于在我的家乡东北的黑龙江,那江河还冻得杠杠的,距离“河开”还差着好几个节气。
2022年2月19日
其他

敬一丹 |过年好,立春好,冬奥会大家好!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同时,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视频来源|央视频图文编辑|王
2022年2月4日
其他

敬一丹|大寒,打个“出溜滑”呗!

不知道为什么,现在不大能够见到冰霜结成的窗花了。也许是因为地球变暖了,也可能是因为玻璃窗变厚了……说起来,我还真是挺想念冰霜结成的窗花的,你们那儿还有吗?
2022年1月20日
其他

敬一丹|你还记得《数九歌》吗?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视频来源|央视频图文编辑|王
2021年12月21日
其他

敬一丹|关于雪,你有哪些记忆?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梅·其一》(宋·卢钺)白雪纷纷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世说新语·咏雪》(南朝·刘义庆)
2021年12月7日
其他

敬一丹|小雪,你们那儿下雪了吗?

大自然的状态在发生着变化,大自然也以它特有的方式给我们以生命的启发。雪往往会引发人的诗情,古往今来,有多少诗是在咏雪诵雪呢?视频来源|央视频图文编辑|王
2021年11月22日
其他

敬一丹|立冬,你的迎冬仪式是什么?

我问今天的年轻人:“迎接冬天的时候你有什么样的仪式呢?”他们说:“我们要喝冬天的第一杯奶茶,我们要吃烤红薯……”还有更多的小伙伴会说:“迎接冬天初冬的记忆,那不就是忙活双十一么!”
2021年11月7日
其他

敬一丹|在长城,说节气

一年又一年,“节气”一直伴随着我们的春夏秋冬。在新的日子里,熟悉的节气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新体验呢?(视频:《节气·长城:霜降》)
2021年10月23日
其他

敬一丹|关于《博物馆9分钟》(三):唤起了什么?

敬一丹网友留言选摘1、没想到这么快第一季就告一段落了!第一季的节目中印象最深的还是传媒博物馆,准备下月初去北京打卡!以后有时间想把第一季中介绍的博物馆全都走一遍……告别第一季,期待第二季!—
2021年10月5日
其他

敬一丹|关于《博物馆9分钟》(二):为什么给自己设限?

馆长)这里不仅是音乐的启蒙,也是人生的启蒙。孩子们走近音乐教室,心里就种下了一颗音乐的种子,音乐的种子生根发芽,伴随着孩子们长大,而长大后的爱音乐的孩子们,也会让这座城市,享受更多的音乐之美……—
2021年10月4日
其他

敬一丹|关于《博物馆9分钟》(一):为什么划逗号?

当时我读小学六年级。有一天,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办公室里有我不太认识的几个外人。这些人问了我一些问题,又让我读读课文、读读报纸……长大以后才听说是国家语委的人来了解普通话发音的情况。—
2021年10月3日
其他

敬一丹|我的奥运记忆

昨晚,在屏幕上看到苏炳添冲刺的样子,这是2019年我釆访的那个小伙儿吗?当时在《光荣的追寻》节目里,他给人的感觉是沉稳,而此时,奥运赛道上的他,是这样爆发!
2021年8月2日
其他

敬一丹|追寻一种声音

,他为我们留下哪些不可复制的时代声音?我们在《光荣的追寻》里,听齐越老师的女儿齐虹一一道来,敬请期待!(左二:齐虹)视频:《光荣的追寻·心声2021》宣传片1
2021年6月26日
其他

敬一丹|儿童节,走进第一座儿童博物馆

接下来,让我们跟着“骨碌”的视角,一起走进我国的第一座儿童博物馆吧!视频:《博物馆9分钟第一期》骨碌骨碌看世界
2021年6月2日
其他

敬一丹|您,鼓舞了我

昨天,袁隆平院士和吴孟超院士的相继离世引发了全民哀悼。无论是朋友圈微博还是现实生活中,身处不同空间的人们用质朴真挚的文字表达着对二位院士的敬意。袁隆平院士和吴孟超院士都是《感动中国》的获奖人物,能够在电视屏幕上与二老相遇,是我的幸运。今天,通过影像重温他们留给我们的那些话,依然能够感受到他们特有的魅力。他们的精神力量,依然鼓舞着我……
2021年5月23日
其他

敬一丹|十八年后找到你

这段影像在东方时空九周年特别节目里播出了,这期节目的题目是《风儿吹过山冈》。很多的观众看到了杨芳和她的伙伴们、看到了蓝色的熊猫和竹子。不久,各种各样的彩笔寄给了孩子们,这回杨芳和伙伴们都有彩笔用了
2021年3月26日
其他

敬一丹|大年初六,向非凡之年的感动人物致敬

《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就要播出了。我没有主持2020年《感动中国》,因为这个节目准备和录制时间正是我老爸生命的最后时刻,我守在老爸身边。在过去18年里,我每年在《感动中国》与观众相约,如今,我以观众的角度向非凡之年感动人物表达深深的敬意。从2020走过的孩子,长大以后会回想起这一年的什么场景?从2020走过的大人,会对这非凡之年有怎样的感悟理解?从2020走过的老人,会以怎样的目光回望年轮?有过风有过雨,年度记忆如此纷繁,而我们都不会忘记,那些名字曾把我们点亮。我曾在《我遇到你》中写下我对感动的理解:“感动”就是能让人心里一热,浑身一震,是产生行动的欲望。感动可以很震撼、很宏大,也可以很微小、很温暖,是细细地下着的雨,是默默地流着的泪。感动,让我们看到,这世界除了硬邦邦的规则,干巴巴的关系,赤裸裸的利害,还有很多柔软的东西。什么样的人能够感动中国?我的直觉,他、她,他们的行为,能让人摸到今天中国人的脉。我们看重这个人物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的意义,这里有一种对社会心理的把握,有一种价值观的判断,有一种对未来的期许。我们面对的是有高尚情怀的人,是有时代感的人,有脉搏感的人,有影响力、有正义感的人,是在变化的时代里给人带来信心的人。心有敬意,就会以敬意来表达。为了向好人致敬,为了把他们最珍贵的品格呈现给观众,《感动中国》的制作团队可谓是精益求精。这是一个专业而稳定的团队。制作这个节目的核心人物多年来都在坚守,制片人、总编导多年没变。主力编导们每到年底,都会放下手头的其他工作,相聚在一起。短片的编导和摄像集结起来正是在天气最冷的时候,他们像一个个游击队悄然出发了,在主人公的生活空间里,他们发现、记录、呈现,他们是与人物最接近的人。当他们回到机房,劳神劳力,拿出片子时,还要经受一层层的严格审视。他们在镜头后面,而他们的短片镜头却是最先吸引和感动了观众。
2021年2月16日
其他

敬一丹|有声版《床前明月光》明天起央广播出

妈妈在时,我看到的是夕阳;妈妈不在,我一眼望到了月光●
2020年11月4日
其他

敬一丹|在广播中重温《英雄儿女》

前几天,在央广文艺之声录节目解说,好像又回到广播,好亲切啊!而《英雄儿女》的故事,是影响我们这一代的经典,我带着敬意去表达时,也感受到另一种亲切。双重的亲切感,愿与听众分享共鸣。
2020年10月24日
其他

敬一丹|霜降:草木黄落,霜染暮秋

]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非从天降。"既然无论是露还是霜,"皆由地发,非从天降",怎么能称为霜降呢?!
2020年10月23日
其他

敬一丹|带着照片去找你

我拿着这张照片来云南找他俩。15年前我认识莫家小兄弟的时候,他们就是这个模样。他们刚刚打了柴,从这个坡上走下来。莫光泽、莫光辉的父亲病逝后,母亲也离开了他们。小哥俩和70多岁的莫爷爷相依为命。小哥哥的脸上一片愁云,夜里他悄悄地哭。他很害怕,担心将来爷爷不在了,他们的日子怎么过?那个时候,他已辍学了,家里仅留下一本书,他时常翻看。他最大的愿望是能重回校园上学,他想让弟弟能够一直上学,小学、中学、大学一直读到博士。2005年冬天,我们《新闻调查》选择三个不同的孤儿家庭入户调查,了解农村孤儿的生存状况以及受教育的情况。莫家小哥俩就在其中。15年过去了,我常常会想起他们。这小哥俩经历了什么呢?当年釆访过的孤儿们现在怎么样了?2020
2020年9月11日
其他

敬一丹|长江源日记

清早出发,开始了长江源之行。大巴驶过静悄悄的格尔木,这座城市让人想到这些词:规整、干净,更让我想到:开始。多少难忘的旅程,从这里开始,多少和高原相关的梦也从这里开始。我们三十多人的背包上写着同样的主题词:同饮一江水,共护长江源——川渝主播环保公益行。这次,大家既是同行(háng),又是同行(xíng)。出城七八公里,看到这个驿站,让我眼前一亮。这个驿站是“绿色江河”的项目,杨欣老师谈得简短,但能感觉到付出很多。(左一:杨欣老师)
2020年8月25日
其他

敬一丹|处暑: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敬一丹|上了高考卷的“主持词”在“大赛”中的模样
2020年8月21日
其他

敬一丹|沈力老师给同行留下了什么?

今天在八宝山告别沈力老师。花圈挽联上写着:“您的心中有观众,观众的心里有您。”这句话让我再也忍不住泪水。在告别人群里,有她的亲人、她的观众和她一起走来的几代电视人,还有她的同行们。在不同的年代,后生晚辈走到镜头前话筒前,前面有沈力老师作为标杆,后来人就有了大方向。沈力老师给同行们留下了什么?沈力老师的痕迹留在几十年的屏幕上、留在中国电视的历程里。沈力老师职业生涯年谱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工作团1952年抽调到解放军总政歌舞团1954年随总政歌舞团赴苏联、波兰等国访问演出1957年转业考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师从齐越学习播音1958年调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担任播音员
2020年8月3日
其他

诗意四季:清风半夜鸣蝉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
2020年7月31日
其他

敬一丹|我和沈力老师的初识与告别

沈力我觉得,作为一名主持人,除了参与节目,还要非常清醒地把握好自己在节目中的位置,要时时记住,自己是群众中的一员,任何时候都要把自己摆在群众之中,与他们平等相处,以礼相待,以诚相待。——
2020年7月29日
其他

敬一丹|上了高考卷的“主持词”在“大赛”中的模样

对高考,我勉强能插上嘴议论几句的也就只有高考作文了。每年都关注高考的作文命题,而今年作文体裁的要求里出现了“主持词”、“发言稿”、“演讲稿”,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主持词”,让我觉得离自己很近,不论是《焦点访谈》、还是《感动中国》,镜头前主持时都是在用主持词。那么,在高考的试卷里、在主持人大赛中、在广播电视实践中,它是什么模样呢?
2020年7月9日
其他

敬一丹|当高考作文遇到媒体类体裁

2020年的高考,太难了。疫情还在,洪水又来,但考场的铃声依然响起。在全民关注的高考中,最引人注目最容易引起议论的,就是作文的题目。今天中午,我一看到高考作文的命题,就暗暗假装考生一个个构思了一下。我还注意到作文的体裁,今年的高考作文有的试卷的体裁要求涉及到:主持词、演讲稿、发言稿
2020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