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敬一丹|十八年后找到你

敬一丹 敬一丹 2022-09-23

 2020年12月,我又一次来到贵州。我来寻找18年前认识的孩子们。

 2002年的春天,我们在贵州桐梓的大山里采访,我们想在《东方时空》九周年到来时反映当时西部山区的教育状况,为这里的孩子建新校舍。

 在花秋镇克勤小学,我见到杨芳。她穿着很旧的毛衣,袖子接了3截,用不同颜色的旧线。

我:这毛衣是你姐姐穿小了给你的吧?

杨:是。

我:那你穿着又小了妈妈给你接上的?

杨:我自己织上的。

我:你最喜欢上什么课?

杨:美术。

我:喜欢画什么?

杨:熊猫!

我:哦,这熊猫是蓝色的竹子也是蓝色的。竹子应该是什么颜色的?

杨:绿的。

我:那为什么画成蓝的呢?

杨:我没有绿色的笔……

我看到杨芳手里握着蓝色的圆珠笔,那是她唯一的笔。

我:你们全班有多少同学有彩笔?

杨:五六个。

我:你知不知道彩笔多少钱一盒?

杨:一元。

我:你知不知道哪里有卖的?

杨:镇里。

我:你怎么没有向妈妈要1元钱去买?

杨:妈妈太辛苦。

 这段影像在东方时空九周年特别节目里播出了,这期节目的题目是《风儿吹过山冈》。很多的观众看到了杨芳和她的伙伴们、看到了蓝色的熊猫和竹子。不久,各种各样的彩笔寄给了孩子们,这回杨芳和伙伴们都有彩笔用了 。 不久杨芳给我寄来一张照片和一幅画,各种各样的色彩汇聚在画里,就连熊猫也是绿色的。我看了又想笑又想哭,这孩子终于有彩笔了,连熊猫都画成彩色的了,她恨不能把眼前的世界都涂成彩色的。

 告别杨芳18年了,我眼前经常想起山里的这个小姑娘。在《我遇到你》这本书里,我讲述了杨芳的故事。记录下来也许是一种结束,后来我才意识到,这也可能是另一种开始。

 故事在延续着,我们终于在2020年冬天,来贵州大山里寻找杨芳和伙伴们。

 这次回访,我们《新闻调查》摄制组带着一个个问号,那山里的学校现在什么样?杨芳和伙伴们这些年经历了什么?他们怎么看自己的小时候?

视频:带着18年前的采访提纲去回访

 我几乎不认识这学校了,校舍操场教室都变了,我更注意的是孩子们的表情和眼神的变化。

当年的学生早已毕业、升学,远去,当年的老师呢?记得当时年轻的女教师曾告诉我:“ 我只敢对学生提一支笔的要求,他们的家庭多半买不起。我也没有彩色的粉笔 我想给同学们画一朵红花,就把白粉笔泡在红墨水里晒干了当红粉笔用。”

 当年的小老师现在已经成为成熟的老师,在县城里的学校任教。谈起白粉笔红粉笔,依然很感慨。

视频:带着红粉笔回访戚谊老师

        我送给戚老师几支红粉笔白粉笔,感念她当年的讲述曾引着人们的目光望向山里孩子。这几支粉笔是我在清华大学讲座时在讲台上带来的 ,我给清华同学讲了红粉笔的故事。

 当年戚谊老师和同事们给山里孩子带来光,长大以后的孩子谈起当年,大都感慨:要是当年多读些书就好了。他们异乡打拼,心里的梦想是:让自己的孩子尽可能多读书。


视频:带着保留了18年的信和画找到你

 当我终于又见杨芳时,深感岁月相隔太久了。杨芳已经当了妈妈,经历了很多,神情依然恬静平和。她的家人搬到城市里,哥姐选房首先是选学校,让杨家第三代接受更好的教育。杨芳和很多同龄人一样,早早外出打工,屡屡遇到学历瓶颈。如今她的小家在广东,而回到老家,总是会唤起年少时的记忆。

 如今,杨芳的儿子早早就用彩笔了,将来,“没有彩笔“成为遥远的故事,杨芳也许会讲给儿子听吧?

 杨芳这样的山里孩子,有爱好,能实现,太不容易!有潜质,能被发掘,太不容易!

 杨芳小时的画和信放在老家的纸箱里,被老鼠咬成了碎片。失去了宝贵的纪念,杨芳很难过。

 我把留存了18年的杨芳寄给我的画和信送还给杨芳,我珍惜这些画和信,但这对杨芳更重要。这也许能让她少些遗憾。

 这次回访杨芳们,回望了曾经的困顿,感受了今天的打拼,也看到下一代的更多可能。 告别时,我有些后悔,我们失联太久了。如果在18年中间我们彼此有更多联络,也许会有更多对于岁月感悟和变化的记录。

《新闻调查》将于3月27日21:30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CCTV-13播出《红粉笔》,敬请关注……


编辑|王宇

图片&视频|《新闻调查》节目组



往期精选

● 敬一丹|带着照片去找你

● 敬一丹:回访13年前的留守儿童

● 敬一丹|大年初六,向非凡之年的感动人物致敬

● 敬一丹|沈力老师给同行留下了什么?

● 敬一丹|长江源日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