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一丹|沈力老师给同行留下了什么?
今天在八宝山告别沈力老师。花圈挽联上写着:“您的心中有观众,观众的心里有您。”这句话让我再也忍不住泪水。
在告别人群里,有她的亲人、她的观众和她一起走来的几代电视人,还有她的同行们。在不同的年代,后生晚辈走到镜头前话筒前,前面有沈力老师作为标杆,后来人就有了大方向。
沈力老师给同行们留下了什么?
沈力老师的痕迹留在几十年的屏幕上、留在中国电视的历程里。
沈力老师职业生涯年谱
1949年
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工作团
1952年
抽调到解放军总政歌舞团
1954年
随总政歌舞团赴苏联、波兰等国访问演出
1957年
转业考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师从齐越学习播音
1958年
调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
担任播音员
1974年
转行至中央电视台社教部文化生活组当编辑
1982年
中央电视台将《为您服务》设为固定栏目
沈力担任主持人
1983年
《为您服务》全新改版
沈力继续担任主持人
1993年
被中央电视台返聘,成为《夕阳红》主持人
1998年
中央电视台举办“沈力主持艺术研讨会”
沈力老师所获荣誉
1983年
获全国专栏电视节目评选“优秀节目主持人”奖
1984年
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
1992年
获全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开拓奖”特别金奖
1995年
获第二届“金话筒”特殊荣誉奖
2006年
获“中国电视主持人25年杰出贡献大奖”
2015年
获“中国电视艺术终身成就奖”
相对于沈力老师丰富的业务实践,这个年谱是概略的,我们从中看到沈力老师开拓性的脚步,看到她温和而坚定的业务主张。沈力老师是一本大书,我们会久久地读,久久地悟,而这些亮点,是会常常闪现在镜头前话筒前的。
主动权
主持人主持节目时应该是把握主动权的,主动权是指通过主持人对节目的了解,从而产生的独到见解、观点、态度和语言。
——沈力老师
个体身份
主持人的最大特点,就是宣传者以个人的身份出现。主持人是一个栏目(或一组节目)的代表,是以个人身份与观众进行直接地、面对面地交流。既然是以个人身份出现,就要求主持人有鲜明的个性。
—— 沈力老师
一次一位电影明星找到沈力,提出希望在节目里介绍一下她的工作近况,开始时沈力准备这样开头:“我告诉她很多观众朋友很关心她,希望她能和观众朋友见见面,她答应了。”可后来发现:“她答应了”不太恰当,因为虽然对方是明星,但自己是主持人,双方没有什么高低之分,于是改成“于是我们相约今天在摄影棚里,请XX和大家见面”。
观众来信
从观众来信中得到的,不仅仅是选题的依据,还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就是与观众在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尽管这种交流是无形的,但却使我在镜头前获得了更加充实的感情,获得了积极讲话的愿望和真切的交流依据。
—— 沈力老师
有一期节目更使观众感动,选题来自一位患近视的中学生的信件,倾诉冬天戴眼镜常蒙上雾气带来不便的苦恼。由于栏目组一时没有找到解决办法,难题解答暂时搁浅。不过主持人沈力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还在不断寻找办法,直到天气转暖时办法才找到,但播报已不合时宜,只好待来年冬季再播。
九十年代有一次我去广播学院讲课,一个同学就说:“我爸爸说让我代表他谢谢你”我说我又不认识他谢什么啊。他说有一次他们家闹钟坏了,怎么修都修不好后来你们把信转给厂家,厂家就给我们换了新的。所以说真诚地为老百姓服务我觉得就能收到好的效果。
—— 沈力老师
平等视角
主持人应该将自己置身于观众之中,把观众看做是自己的至亲好友,尊重他们,热爱他们,拜他们为师,有事和他们商量,与他们平等相待,避免用居高临下或指令性的语言对观众讲话。
—— 沈力老师
原来撰稿人写的是:“您懂得了膳食平衡的道理,就应该举一反三。”“应该”是命令式的,她就改为“还可以举一反三”,观众听来就会觉得亲切随和。再如,“请您记住,以后再吃豆腐的时候,最好用肉炒。”这里“请您记住”虽然加了“请”字,但还是指令性语气,沈力老师就改为“您以后再吃豆腐时,可别忘了放点肉”,这就成为朋友式的、友好的提醒了。
那时,我们的主持里,经常会说:观众朋友,您听明白了吗?有一次我都录完了,沈力老师说,张悦,最后一句话,你这么说吧,观众朋友,不知道我说明白没有?这么一改动,让我顿悟:一个是居高临下,一个是亲如家人。
——主持人 张悦
一次,编导给沈力老师写了这样一句串联词:有一天,一位观众认出了我,向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沈力在备稿时,反复斟酌,把句子改成:一天,我遇到了一位观众……’“认出了”与“遇到了”不过是同一事件的两种表述,而细心的沈力却察觉到前者多少带点居高临下的口气。
采编与驾驭
尽管节目主持人不一定非参加节目的创作和制作的全过程,但是,学会采、编、写对于驾驭节目,掌握节目主动权,展示主持人的个性,无疑是有益的,对树立固定专栏节目主持人的权威就更为重要。
—— 沈力老师
1995年春,我随摄制组录制“千位老人游三峡”节目。行前,我们对此次活动内容了解甚少。为了尽快获得信息,不失时机地捕捉生动事例,根据我的建议,节目组设计印制了一个表格,上船后立即发给毎位老人,将我们所需要的内容做了快速调査,然后再根据领导关于“人在景中”的指示,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穿插于游程当中。到现场后又得知,主办单位在老人们登船之前,还安排了一系列活动。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切入点,但遗憾的是节目长度只有25分钟无法容纳众多内容,于是我建议单录一个花絮节目,提前播放,制片当即让我协助完成。——沈力老师
三重交流
与观众的交流包括很多方面,如内容上的交流——要把节目办到观众的心上,语言上的交流——话要说到观众的心里,感情上的交流——情要传到观众的心中等等。除此之外,很重要的一点要靠神态,神态主要从目光中表现出来。要想做到真正与观众交流,必须强调一个“真”字。
—— 沈力老师
1999年夏天,沈力老师录制《夕阳红》特别节目,天然很热。那时她已经是个老人。我还是个摄像小伙儿,戴着遮阳帽都热得眼冒金星。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即便现场有9台摄像机,哪一台的红灯亮起,她必然第一时间正对镜头主持,这种镜头感有天然敏感因素,更是数十年如一日的专业精神练就。一位优秀主持人的最高境界,无非就是与节目,与舞台,与观众,甚至与摄像机无差别交流。摒弃浮华,从容不迫。—— 网友:新华有个村
对象感
电视是视觉艺术,电视播音不仅要有较强的对象感意识,还要有较强的视象感,就是播讲时不仅要设想和感觉到观众的存在,还要透过镜头看到存在着的观众,看得越具体,越真切,就能产生越多的真切交流感。
—— 沈力老师
有一次我们曾向观众介绍四种凉食的做法,按说师傅教完了,主持人说声谢谢,就可以结束了。可是,当我从心理上“看”到观众朋友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着、学着时,一种任务完成而情谊未尽的感觉油然而生,于是我加了这么几句话:“观众朋友,四种凉食做好了,按说应该先请您尝尝,可惜隔着荧光屏您没法儿尝,只好请您自己动手,自己品尝了。祝您做得成功,吃得高兴”。由于这些话是在我“看”到了观众的存在时引发出来的,所以在镜头前能够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情,产生与观众真切的交流效果。
—— 沈力老师
口语化
我追求有个性的的语言,我从不照本宣科,而是强调有感而发;我喜欢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我喜欢简练,喜欢用精练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表达节目的内容。我要求自己语言准确,为寻找一个最准确的词汇我会反复推敲、琢磨,这已成习惯。我坚持主持人的语言生活化、口语化,因为这样才能使观众感到这是你的所思所想,而不是一个“传声筒”。
—— 沈力老师
比如说编辑写的稿子,“前不久发生了什么事情”我跟你说话的时候不可能用“前不久”我就想换种说法“不久前”后来觉得也不对,就换成“前些时候啊”,这样就生活化、口语化的交流。稿子我改得很多,凡是这样的书面语我就把它变成生活语言。语言上的改变就是力求它能生活化、口语化,摆脱、摒弃书面语,凡是我要说的尽量能用例子说明。—— 沈力老师
沈力老师的主持艺术
从外部形态上看,沈力的主持艺术可以用“真诚、亲切、自然、谦和、平易、质朴、典雅、大方、端庄”来概括。从内涵上分析,沈力的主持艺术是将中国国家电视台形象与个人形象、风格有机统一的艺术;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东方女性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现代观念有机统一的艺术;是将为观众服务、满足观众需求与感染、教育、引导观众有机结合的艺术;是将大众传播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的艺术;是融采、编、播、主持为一体的艺术;是使公众形象、栏目形象与个人形象三位一体的艺术。
——摘自《沈力主持艺术研讨会综述》
沈老师给播音主持同行留下了什么?面对这样的问号,同行们会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呼应。沈力老师的精神遗产有着跨越时空的价值,会在广播电视主持人的同行中得到更好的研究、继承、弘扬。
告别仪式结束后,我回到中央电视台,这座老楼里,沈力老师留下多少痕迹?而她的晚辈们,正在这里忙碌着……
编辑:王宇
● 隆冬,告别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