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敬一丹|缅怀大师,致敬大作——走进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

敬一丹 敬一丹 2023-08-28


 这地板曾经是舞台一角,而这个橙色的装置是转台用的。从1984年开始,这些物件就在北京人艺首都剧场存在着,呈现出一部部大戏和一个个场景。后来剧院舞台更新,它们被留了下来,放在了博物馆,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讲述北京人艺的故事。

 故事总会有个序,我们看到的这幅画,就像是一个序。这幅画描绘了“42小时谈话”的情景,参与谈话的是北京人艺的四位创始人:曹禺、焦菊隐、欧阳山尊和赵启阳。他们当时讨论的话题是“如何把北京人艺建成高水准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形成独特风格和理论体系且享誉世界的文化剧院”。于是,就有了后面的故事。

 故事还应该有个封面。您看,《茶馆》这个典型的剧照就是一个最好的封面,这是非常有名的经典大戏。我现在还记得我第一次看《茶馆》的情景,大幕一拉开的时候,我们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非常浓郁的北京味道。《茶馆》的味道,其实也是人艺的味道。





 讲故事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说“从前”、“很久很久以前”……人艺的“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是以1952年为开端的。沿着这个时间轴,我们就可以看到,在70年的时间里,人艺为观众朋友呈现了300多部戏。从“2002”到“2012”,再到“2022”,“2022”的前面,还有这样的箭头。这箭头真的是意味深长,还没有结束,还有好戏在前面……

 在博物馆里我们首先会看到老一辈艺术家的照片,这让我们肃然起敬。在这里我们看到“曹禺书房”,曹禺先生的很多文字就是在这个写字台上完成的,他在年轻的时候写出的处女作《雷雨》,奠定了他在中国话剧史上的杰出地位。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担任过很多社会职务,其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这个职务是他倾注心血最多的一个。他是中国最负盛名的剧作家,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的戏剧事业……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文字,这些都是特别特别重要的资料档案。这里还有很多论著,现在学戏剧的年轻人,他们都会在图书馆读到这些书。





 人艺刚刚成立的时候没有自己的剧场。那么为了建设“首都剧场”,周恩来总理专门做了批示,博物馆就收藏了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文物。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这份请示中写下了批示:“交齐商办”,这份请示中所说的“齐”就是当时国务院总理办公室的主任。后来,就有了我们熟悉的“首都剧场”。

在50年代,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院牌是汉白玉的。到了1978年,院牌换成了我们这一代人熟悉的版式。1978年,我正在北京广播学院读书,那个时候我们经常来人艺看戏。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在看《丹心谱》这部戏的时候,特别地兴奋。等到这部戏散场以后,我们才发现已经没有回学校的末班车了。那怎么办?我们一大群男生女生,就一起走着回到了学校。到了学校门口一看,校门都关了。于是我们就跳过院墙才回到了宿舍。回到宿舍以后,上铺下铺的同学们纷纷在谈观后感,大家还有点意犹未尽……





 在这个长廊上,我们可以看到人艺几代表演艺术家的照片和他们曾塑造的角色。爷爷奶奶那辈的观众看到于是之老师照片的时候会觉得特别地亲切,而于是之老师扮演的为人熟知的角色就是在《龙须沟》这部戏里。我们在这儿不但看到了台前的情景,还看到了幕后,这是于是之老师写的“角色自传”,还有其他演员写的“演员日记”和各种“说明”。这也是于是之老师写的文稿,这些文稿特别值得留存,特别值得传承。在这儿我们看到中国话剧的经典作品,比如说《雷雨》、《日出》、《骆驼祥子》、《北京人》……我想大家看到这些作品的时候肯定都会在心里有“这个我看过”等类似的共鸣和呼应。

《茶馆》这部戏从50年代开始演,一直在演出。前不久,很多朋友也都看过吧?在这部戏里,我们会看到很多我们熟悉的面孔:梁冠华、濮存昕、何冰、杨立新……请摄像师镜头稍慢一些,我们在这面“演员墙”上找找我们熟悉的演员,除了刚才我们提到的几位演员,我们还看到了冯远征……这些演员这些年都活跃在舞台上,也活跃在屏幕里,成为大家特别熟悉和喜爱的艺术家。再往前面,我们会看到更多年轻的面孔。很多年轻的观众可能会对照:这位不是演那个戏的吗?那位不是演那个戏的吗……





 照片墙到了这以后并没有结束,还留了很多空白,还会有新的面孔出现在这面墙上。我们再来看这张照片,平常我们很难有这样一种角度来看剧场。虽然这张照片上的剧场是空的,但是我们好像能够听到掌声。当掌声响起来的时候,台上台下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好的戏剧是表演者和观众一起创造的。

就在我们在这参观博物馆的时候,剧院门口张贴出新的海报,而在楼上,导演和演员正在排练新戏……所以,这个博物馆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在这里不仅能看到昨天,还能看到今天,看到明天……






图文编辑|王  宇

视频来源|央视频



往期精选

●  敬一丹|走进民族服饰博物馆,凝视一针一线中的日常与恒久

●  敬一丹|关于《博物馆9分钟》(一):为什么划逗号?

●  敬一丹|关于《博物馆9分钟》(二):为什么给自己设限?

●  敬一丹|关于《博物馆9分钟》(三):唤起了什么?

●  敬一丹|《感动中国》二十年,一起走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