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一丹|儿童节,走进第一座儿童博物馆
怎么过六一儿童节?给朋友们一个礼物,也给自己一个面对新鲜的机会,《博物馆9分钟》在儿童节这天上线了。
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愿望:特别想去一些特别的博物馆,特别想去看那些特别的镇馆之宝,也特别想把这些特别的故事分享给朋友们!于是,在“央视频”的各位小伙伴的协作之下,特别策划了这档新媒体节目《博物馆9分钟》。
不同于我职业生涯中参与制作的长视频,也不同于当下社交媒体流行的短视频,《博物馆9分钟》或许可以叫“中视频”。作为一档以“博物馆”为主题的新媒体栏目,九分钟,能够呈现什么?不是浓墨重彩,也不是浮光掠影,不是现场解说,也不完全是观众角度。我在试,试试以一种新的形式把我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与朋友们分享。
在节目的策划初期,我就跟节目组的小伙伴商量:能否以一镜到底的形式完成节目的拍摄?一镜到底,既是对摄像的考验,也是对节目组默契能力的考验,更是对我的考验。对于主持人而言,一镜到底近似于直播状态,这样的拍摄形式使我更有兴奋感,也更能充分调动我的表达愿望。于是,在资料搜集、实地踩点、路线规划等一系列准备工作的基础上,我们最终实现了一镜到底的拍摄模式。
如何增强节目的丰富性、趣味性和互动感呢?考虑再三,我们在节目的最终呈现中设计了一个以动画形象出现的人格化特质鲜明的叙述角色——小问。节目中,小问主要负责介绍一些资讯属性和知识属性的信息,与我所呈现的个性化的、体验性的、现场感的、情感化的表达形成互补,共同构成了节目的双重叙述视角。
接下来,让我们跟着“骨碌”的视角,一起走进我国的第一座儿童博物馆吧!
视频:《博物馆9分钟第一期》
骨碌骨碌看世界
走进上海儿童博物馆,我就在猜想,第一眼会看到什么呢?没想到第一眼看到的是他:他叫骨碌,眼睛骨碌骨碌转的那个骨碌,就是一个孩子好奇的眼睛看世界的那种样子。用好奇的眼睛看世界,看着那些新鲜和陌生,走到这个博物馆会看到什么?
走到博物馆,就潜入了深海……在孩子们面前,模拟的是一个深海的世界,看起来特别卡通,这是为孩子们建造的一个深潜器,让孩子们有一种在海底观察的这种体验。我曾经在海南体验过深潜器,我初次有这种体验的时候已经是60多岁了。我们想想,小小的孩子那么小就有了这种体验,这对他认识深海来说,得有多大的想象空间,所以我还真是挺羡慕今天的孩子们。
原来我觉得,走进博物馆我们可能更多的是看到过去,然而这个博物馆给人的印象却不是这样,通过深潜器,我们就更多地想到未来、想到探索。我们面前的这个台阶,好像也有一种象征意义,走上台阶的时候,一步一步走,一步一步地增长见识,也一步一步地成长。台阶旁边的栏杆分成两层,因为这儿的小观众是从3岁到10岁,小一点的小孩可以扶着低一层的栏杆,大一点的孩子就扶着高一层的栏杆,就这样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虽然我们身边有很多儿童活动中心、少年宫,但是它毕竟不是博物馆。博物馆有很多历史的痕迹,比如说《儿童时代》,你看过吗?如果你看过的话,你是第几代读者了?这个杂志是1950年由宋庆龄创办的,我曾经也是杂志的读者。当时每当《儿童时代》送来的时候,邮递员刚把这个杂志送给我,就一群孩子围上来……打开杂志的时候,我们面前就像展开了一个世界。那个时候我们也很少去博物馆,我们那时候也没有电视,也没有动画片,所以这个杂志的记忆对我们来说就是极其深刻的。后来的孩子的童年记忆中,就有了动画片了。你还记得吗?这里有很多都是很多孩子小的时候看过的……
转眼间,这个博物馆已经开馆25年了,第一批的小观众今天已经长大成人,也许已经为人父母,那么今天你们的孩子面前是怎样一个世界呢?我特别喜欢博物馆骨碌骨碌这个名字,你想想,我们面前有那么多的新鲜和陌生,骨碌骨碌的眼神,就在认识这个世界。在上海,我们看到较早为儿童建立的那些设施,现在还在使用着,比如说一些幼儿园、托儿所、儿童剧院,还有儿童杂志的编辑部……这些都和一个人的名字联系着,这就是宋庆龄。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于是我们就有了这样温暖的记忆。我想将来会有一天,一个成年人路过儿童博物馆的时候说:“我小时候去过,他曾经启发了我,点燃了我。”……
如果您的身边也有一些特别的博物馆,欢迎您留言告诉我们!
图片&视频|央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