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与“不幸”,只是一种选择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糖糖心理社 Author 微奢糖
幸福本质上就是一种情绪,你选择感受幸的那一面,还是不幸的那一面呢?
愿你选择去感受爱和温暖,而不是把所有的精力用来应对痛苦。
幸福的样子千篇一律,不幸的故事各不相同。
我否定这个说法。
因为幸福和不幸只是同一个东西的另一面,无所谓同与不同。
露齿大笑真的幸福吗?一言不发真的痛苦吗?声泪俱下真的不舍吗?咬牙切齿真的不爱吗?
在心理咨询和从事情商教学的过程中,我一直旁观着这些表现的另一面,我看到,那个咬牙切齿都要分开的人,明明爱得死去活来;那个声泪俱下讲述的人,扭头就云淡风轻;那个用最夸张样子笑的人露出了一股让人心疼的落寞;那个一言不发地人反而活在当下。
所以,幸与不幸就像孪生兄弟,他们最根源的基因是类似的,决定它是幸还是不幸的,仅仅是你手里的那个开关。
01
幸福不是要推倒一切重来
你相信吗?
什么都不用改变,一个人就能从极度幸福转为极度不幸福。
有个女孩小刘,28岁,在一个培训机构工作,一个月4500块钱,每个月给家里2500,交完房租,她也就所剩无几。
但她很踏实,因为一心想赶紧帮爸妈给弟弟买个房子,所以,她每个月动力十足。
就这样,一家人捆绑在一起,像藤蔓一样一起往上生长,不管外人看来多么拧巴,他们倒也其乐融融。
但忽然有一天,小刘变了,在大家的劝说下,她忽然觉得自己好惨,越想越惨,但这个时候,她已经习惯了每月给父母钱,而新意识又告诉她不能这样做,所以,她痛苦了。
她开始觉得自己不被爱,抱怨自己的家境那么差,感叹自己的未来就是一个未知数,她渐渐和父母疏远,整天心事重重。
小刘还是拿着4500块钱,弟弟房子的首付也越来越近,可为什么她痛苦了?因为她看到了另一面,她原生家庭里的关系和相处模式。
我们当然鼓励小刘活出自己,但在这份有些“共生”的关系里,父母、小刘、弟弟都是受害者,也都是受益者。只是新意识出现的小刘率先打破这个固有的循环,坦白讲,这本是一件幸运的事,而不是痛苦的事。
所以,不要总是试图对过去全盘否定,存在即合理,没有可以靠推翻过去的一切一下子进入幸福的状态。
02
幸与不幸只是一种选择
面对眼前的真实幸福和头脑中的“正确”时,我们会毫不犹豫选“正确”,因为那是那熟悉、期待或者习惯的。
但熟悉、期待和习惯都不等于合理!
C妈,42岁,500强企业总监,离异,名牌大学博士,儿子是一个高中生。
我曾在夏令营里接触过这个孩子,有点内向,C妈第一次送他进营时,儿子拉着她的衣服不让走,尽管C妈一会劝一会骂,孩子还是哭到上气不接下气,拿旁边的绿植去打妈妈。
C妈懊恼地说:“都10几岁了,还是一个男孩子,真是没出息。”好在最后,孩子顺利住进了夏令营。
在营里,我们有这样一个活动,我们会提到很多角色,让孩子按照内心真实想法,去给两人关系打分,站在蓝色区域意味着负面,站在红色区域意味着亲密。
当我们说到“妈妈”时,这个孩子说:“老师,我可以从玻璃上跳出去吗?”他说:“她是一个不合格的妈妈,眼里只有工作。”
你看,这时候的孩子期待妈妈更多的陪伴,因为未被满足,所以孩子用这样的方式控诉。
前几天,C妈在群里说:“儿大不中处,我觉得我的儿子不懂感恩,我一个人养他这么辛苦,他好像从来没有感激,我说心情不好,让他陪陪我,儿子竟然告诉我‘妈妈,你可以。’他上网课,我要过去帮助,他也说自己可以搞定。”
最后她补充说:“我以为过了这个最叛逆的阶段就好了,谁想到越来也越坏。”
我问她:“好的话,是什么样子?”
她说:“和妈妈亲密,懂得感恩。”
一个高中生,姑且不说已经处在“自我”意识最强的阶段,单单从妈妈这个角色看,孩子变得越来越独立,这本是开心的事,对吗?
为什么妈妈会沮丧呢?因为这一次,孩子没有满足她想亲密和被看见的需要。
所以,她把孩子的表现看作越来越坏,如果一个高中生,妈妈长妈妈短地黏着妈妈才危险,对吗?但在客观事实和主观感受面前,我们往往会选择主观感受。
所以说,事情是客观的,“幸”与“不幸”只是我们的一种主观选择。
03
不要让反向表达伤害你的幸福
所谓反向表达,就是心口不一。
比如伴侣大冷天穿着半袖,你担心他,但你可能会脱口而出:“你有病吧?冻死你算了!”又比如你明明很渴望一个人接近你,但你不会直接说,而是指责他这不好那不好。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里根总统的女儿帕蒂·戴维斯,这个名字是为了摆脱父亲,她给自己起的。
她是里根最小的女儿,童年一直被宠溺着,但她成为了美国所有“第一女儿”中,最叛逆、最放荡不羁的一个。
中学时就和一个摇滚歌手厮混,染上毒瘾,一直玩到退学。后来,为《花花公子》杂志拍摄裸照,事业一塌糊涂。
里根费尽周折成为美国总统,但帕蒂却站在反对派的示威人群中,就这样,她成了反对派攻击里根最有利的武器。这还不够,她把家庭内部矛盾用书的形式发布出来。
她说,她的一切叛逆、不幸都是因为妈妈在她8岁时,给了她一个耳光。但后来,事情却出现了大反转。
帕蒂40岁时,80岁的里根患了老年痴呆,记忆渐渐丧失,和父母整整“抗争”32的帕蒂,回到了父母身边,照顾父母的她,写了一本新书《漫长的告别》,书里有这样一段话:“尽管我意识到自己应该和父亲和解,但时间和疾病将一切变得无比艰难,我没法向父亲开口说出自己应该说的话。我没有机会跟他推心置腹地交谈,所以,我竭尽所能地在他弥留之际为他做一些事,这对我很重要。”
你发现没有?她不是真的要对抗父母,她在要爱。你可能会说:“何苦这么大动干戈?”没错,的确很小题大做,但生活中,我们常常这样,往往不去表达自己要什么,而是费尽周折地发泄内心不满。
就拿帕蒂来说,里根把事业作为全部,自然就没有足够精力陪伴她,而妈妈的这一巴掌让她再一次感受到“抛弃感”。所以,她选择用对抗来填补内心的那份爱的缺失。
这是关系里最遗憾的事情,两个人明明相爱,却用着最刺痛对方的方式接近。
所以,要想拥有幸福,我们必须学会一项能力,那就是选择幸的能力。
凡事都有两面,试着在你感到不开心时问问自己:
①这样做我开心吗?
②我要的是什么?
③如果可以增加5%的幸福,我会选择什么?
不管生活里发生了什么,我们都不要允许它一而再再而三地打扰当下的幸福生活。最后,跟你说一句我特别喜欢的话:我们没有昨天,因为昨天已经过去,我们没有明天,因为明天遥不可及,我们只有现在,因为,它就在眼前。
所以,在“幸”与“不幸”面前,试着去选择幸吧。
作者:微奢糖,爱折腾很真实。应用心理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情商情绪心理从业者。工作8年,专注于将心理学更好的应用于生活。公众号:糖糖心理社(weshe99),个人微信:weshetang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