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合作,融通互鉴!国际化人才自主培养的“南理工路径”!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高等教育肩负着重要和艰巨的历史使命。
南京理工大学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社会进步为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瞄准“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建设目标,以高质量国际化赋能人才培养,融通世界,面向未来,培养能引领未来、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化拔尖人才。
共建共育,构筑国际化高地
合作办学
是教育国际合作交流
最为深入、最具实质性的形式
对国际化人才培养
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高度重视中外合作办学,与海外合作伙伴共建了1个合作办学项目、1个合作办学机构。
2013年,学校与英国考文垂大学合作设立工业设计本科教育项目,面向交通工具行业的创新设计需求,培养具备“国际视野、民族情怀、社会责任、专业素养”的设计人才,多年来累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30%以上毕业生获外方一等荣誉学位。
该项目不断带动专业发展,学生在CDN中国汽车设计大赛、上汽设计挑战赛、广汽设计大赛、红旗设计挑战赛等重要专业赛事中屡获佳绩,在汽车产业界铸就了一张“南京理工大学”名片。2017级学生黄俊儒以概念交通工具设计师身份加入《流浪地球2》剧组,参与两款月球载具设计。
依托优秀的办学成果,2020年该项目入选江苏省“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获批“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验项目”;2021年工业设计专业获批“江苏省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品牌专业”。
今年9月,设传学院举办中英合作项目十年办学成果展,考文垂大学徐晶京副校长带队来校观展交流,拓展校企合作资源,双方教师团队共赴上汽集团种下合作之树,冀望合作育人之路长远、办学成果丰硕。同时,两校计划与吉利汽车合作,一起探索校企协同国际化育人新模式。
2015年,学校与法国洛林大学合作成立江苏省首家中法工程师学院,引进法国工程师精英培养模式,以法语为主要教学语言,在机械工程和材料工程领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高层次、全科型、掌握三种语言的国际化工程师。
中法工程师学院强调产教融合,在江阴校区与当地政府共同打造“中法科创园”,与圣戈班、蒂森克虏伯、圣华玻璃、法雷奥、弗吉亚、神龙汽车等20多家知名外资、合资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在培养过程中引入企业实习。
中法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茅仪铭通过实践发现问题,提出智能化解决方案并以第一作者发表SCI一区论文,生动阐释了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优势。2020年,学院获评江苏省“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
共融共进,打造国际化品牌
在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
学校重视开放融合
坚持“向内部挖潜力,向外部要增量”
与全球合作伙伴联建优质联合培养项目
推动中外学分互认、学位互授
不断深化教育国际合作
促进中外教育融合
推动高等教育提质增效
近年来,国际处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全力打造高质量联合培养项目,建成了36个优质项目,包括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3+1本硕联培项目、新加坡国立大学3+1+1本硕联培项目、比利时鲁汶大学2+2本科双学位项目、俄罗斯门捷列夫化工大学1+4本科双学位项目等,为学生获得国际学习经验、提升国际交往能力、提高国际学术水平畅通了渠道。
与俄罗斯门捷列夫化工大学1+4本科双学位项目于2021年设立,旨在培养专业强、俄语精的高分子材料国际化人才。项目采用单独编班,整建制派出。这是学校首次整班派出本科生赴俄,为我校与俄罗斯教育合作培育了新生力量。学生报名积极踊跃,目前两届学生44人已经顺利赴俄学习,在俄表现优秀。该项目已经成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标杆项目,在全校范围内起到了示范作用。
在研究生层面,学校积极与国家留学基金委合作,通过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等,每年派出研究生100人左右,赴海外大学参加1年以上的联合培养或攻读学位;同时,学校每年自主资助50-80名研究生赴海外大学参加为期半年的联合培养,为学生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获取海外学术资源提供有力支持。
除联合培养项目外,
学校丰富暑期课程等短期项目内涵,
促进中外学生互动与文化交流。
钱学森学院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等国际顶尖大学合作,定制暑期科研实践项目,为学生了解前沿科技发展、获得国际交流体验提供平台。同时,学校开设暑期课程项目,接收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日本福冈工业大学、白俄罗斯戈梅利国立大学等多校学生来校,为打造多元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助力。
学校积极打造“留学中国”品牌,
培养知华友华的国际学生。
目前,学校在籍留学生780人,生源国达87个国家,有力推动了“一带一路”国家的人才培养。学校不断优化留学生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培养成效,2022年留学生共发表93篇高水平论文,其中SCI论文78篇,一区论文近30篇。
共耘共享,推进在地国际化
为了让更多学生共享国际教育资源
学校自2020年起推出国际课程项目
——引进优秀外籍教师及先进教学资源
面向本土学生开设课程
拓宽学生国际视野
营造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氛围
至今已开设国际课程103门,选课学生达2700多人次,基本实现了专业学院全覆盖。同时,国际课程是对科教融合的有效探索,每门课程由1名外籍主讲教师与1名本校指导教师共同承担,多门课程的中方负责人邀请了海外科研合作伙伴,其中包括知名海外院士、学术大师为本科生授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追求科学、探寻真知的热情,成为了国际科教合作深融互促的试验田和示范区。
此外,学校重点支持国际化人才培养基础好、经验丰富的学院成立国际实验班,为优秀学子创造优越的国际化成长环境。支持学院依托优质教师资源,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培养体系,通过开设全英文专业课程、开展中外联合培养、组织国际交流讲座、赴海外游学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扩宽国际视野。优秀学生通过遴选入班,无需承担额外培养成本即可接受国际化教育,实现“不出校门就能留学”。
目前,学校共开设了2个国际实验班。材料学院“纳米材料与技术国际实验班”采用“1+1”中外双教师授课模式,由3名德国院士领衔,打造纳米技术全英文专业。电光学院“电子信息与技术国际实验班”课程设置对标国际知名大学,探索宽口径、厚基础、个性化的国际化电子信息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国际实验班,学校进一步探索
适应校情和学生发展需求的
在地国际化新模式
为培养国际化精英人才蓄力
共情共赢,贡献南理工智慧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
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融入世界情怀
与新时代发展共情
携全球合作伙伴共赢
学校于2020年出台《南京理工大学关于促进师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的实施工作方案》,启动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在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强调“胜任能力”(联合国国际公务员招聘能力素质要求)、核心价值、核心能力和管理能力。
培养方式主要包括课程培训和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聚焦家国情怀培养、国际视野培养和文化沟通能力培养。学分课程在依托本校师资开设的同时,引进优质校外资源开设9门学分课程;同时邀请国际组织官员或全球胜任力培训专家每年开设16场讲座。
2021年起,学校每年暑期举办大学生国际组织实习任职训练营,聚焦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升。实践活动以模拟亚太经合组织、实训项目等为主,在实践中学生增强“胜任力”培养意识,提高核心素养与能力。
2022年,学校组织多名优秀学生参加第十三届模拟亚太经合组织(MODEL APEC),成功晋级全国十二强;今年,学校荣获“MODEL APEC国际化人才高校培养基地”。实训项目聚焦国际热点问题开展专题培训,加深学生对全球共性挑战问题的理解。
2022年,学校举办了2期碳中和的暑期培训。
2023年,学校派出4名学生参加“科技创新与数字经济”主题暑期实训项目,3名学生参加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实地交流项目。
目前学校已有30名学生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电信联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权威国际组织实习或任职。
作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国际组织在全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积极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与交流,特别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电信联盟等对口权威组织。
2019年4月,我校获批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是其在华首批7个试点建设单位之一,也是工信部所属高校和江苏高校中唯一一家。2022年以来,我校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每年联合主办WIPO-China暑期学校,为来自全球近30个国家的相关人员提供专业培训。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
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
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将在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征程上
坚守育人初心、践行时代使命
继续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
加深与世界各国的教育融通与互鉴
为培育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往期推荐
出品丨南京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
策划丨新媒体中心
来源丨国际处
文字丨朱雪琴
编辑丨褚易凡
初审丨杨钰婷
审核丨张珩 卢晓云
求分享
求点赞
求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