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寒门博士自杀 | 谁是真正杀死这些贫穷而上进年轻人的“凶手”?

2018-01-19 为寒门才子唏嘘的 遇言不止

让每一个贫穷但上进的年轻人都可以适得其所,这是我们的社会机制和教育系统更应该关注和推动的事情。


——遇言姐


上月26日,西安交通大学在读博士杨宝德的尸体在灞河永宁坝被发现,年仅28岁


杨宝德在博士就读期间身陷痛苦。科研没有进展,学业一筹莫展,出国深造无望,还要被周姓导师支配去做各种私人琐事,包括:到家中打扫卫生、浇花、洗车、安窗帘、接送上下班、超市购物、饭局挡酒,陪打麻将……


更为奇葩的是,周教授还用在遇言姐看来富有挑逗意味的语言与杨同学“讨论”自己的衣着品味,甚至明里暗里的挑唆杨博士与其女友的关系。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杨宝德生前和其博导的部分聊天记录。


杨博士出现抑郁倾向,两次自杀未遂后,非但没有得到任何的专业帮助,反而遭到周教授的训斥逼迫。在杨博士失踪期间,家属联系了周教授却被其拉黑,最终导致了不可挽回的悲剧。


一个人选择轻生,往往有十分复杂的原因。从目前披露的事实来看,我们无法将杨宝德之死与其导师人品之间建立直接的因果关系。但无疑,这位老师对其学生的科研困境和心理问题负有一定责任。


▲杨宝德自杀后,其女友多次在网上发文称:杨宝德的轻生和他的博导周某的压迫和奴役有很大关系。


昨天,遇言姐读到了关于杨博士家境的报道,据悉,出身湖北农村的他,是全村唯一一个大学生。小杨的父母皆在外地打工,家中尚有哥哥、姐姐。从读大学起,杨宝德就没跟家里要过生活费。本科时,他在宿舍开小卖部,给人修电脑,打暑期工。考上研究生后,同学们总是看见他在食堂吃3块5一碗的面条。


▲杨宝德生前照片。


在“寒门难出贵子”的今天,杨宝德能考上名校博士生,殊为不易,他选择轻生,着实令人悲叹、唏嘘。


贫穷剥夺了寒门学子的选择权


上周,韩寒发长博文,称:


退学是一件失败的事情,说明我在一项挑战里不能胜任,只能退出,这不值得学习。


遇言姐同意他的说法,但同时,我也在想,退学是个奢侈品啊!这是只有韩寒这样中产家庭的孩子才会纠结的问题。


根据《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在西部贫困农村,63%的学生没有高中文凭。这些孩子甚至不是自愿退学的,而是在资源匮乏和极端贫困的状况下,自然的流失掉了。在这些地区,不辍学才叫不同寻常。



这也说明了,来自高考大省湖北的杨宝德能够考上博士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对于一名除了拼自己别无资源的寒门学子,没有开赛车、写小说、搞网站这些plan B,连退学的资格都没有。


有人质疑杨宝德的心理素质不佳,宁可选择自杀也不肯放弃读博,何必呢?


遇言姐只能说,人站在自己的角度总是难以理解他人的难处。


在知乎上有一道问题:“底层出身的孩子,假设当年你没能上 985 或者 211,你会损失和错过什么?


一则答案写道:“读书,几乎是底层孩子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如果错失了这次宝贵机会,以后再想成功就跟中彩票一样难。如果有机会有能力,请拼命读上去。”更有许多人发自肺腑的感叹:“幸亏有高考机制,寒门的我才有条出路。”



由于家境贫寒,父母一年到头在外地打杂工,杨宝德从小寄养在姑姑家。中考成绩优秀的他为了省钱,去了一所愿意免费招收优质生源的私立学校。这直接导致了他的高考成绩不佳,不得不去了一所劣势学校。为了修正这次失误,杨宝德用了四年的时间考入西安交大的研究生。从三本跳到985,其中的辛苦付出可想而知。整整两年中,杨宝德连和女友约会都是在图书馆度过。


杨宝德曾希望成为一名高校教师。他不像“月薪三万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的北上广中产之家儿童,从小参加4、5种兴趣班,出国夏令营,见识广阔,思想活络。寻求一份诸如老师、公务员之类体面而稳定的工作往往是杨宝德们的第一选择。



硕士两年,杨宝德发了3篇论文,其中一篇还是SCI。研二时,他申请了硕转博,成为周姓教授的学生,也是该老师指导的第一位博士生。


杨宝德过世后,女友在悼文中提到,由于是直博,小杨是没有硕士学位的,如果博士读不出来就意味着要被打回三本学历,多年的辛苦攀援前功尽弃,这对于任何学生来说都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更别说孤注一掷、肩负枷锁的杨宝德了。


对于底层的孩子,他们握有的资源太少,可以努力的地方不多,别说没有5个亿的试错成本,一条路断了就意味着广阔世界从此跟你无缘。杨同学是抱着怎样万念俱灰的心情,没有携带手机、钱包,没有通知任何人,甚至没有留下遗书,在圣诞节的夜晚,毅然投入冰冷的河水。



说到这里,遇言姐真的十分难过。


社会需要为底层年轻人提供帮助


如今,三万块的出国夏令营,中西基础教育对比是媒体乐于传播的痛点。然而,在中国,更大的问题是底层的年轻人极度缺乏资源,即便他们愿意付出努力和艰辛,仍然找不到所谓的上升通道。


去年,应届毕业生李文星在找工作期间被传销组织诱骗,最终溺水死亡。


家境贫穷的李文星以630分的成绩考入东北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由于经济困难,他一度向父亲提出放弃入学。2016年毕业季,李文星又自学编程,他希望找一份IT相关工作,走技术方向,在三年内做到高级工程师。


好学、吃苦、努力、勤奋,具有诸多优良品质,985高校毕业的李文星遍寻不获一个体面的工作,这是一个十分不正常的现象。



曾在加拿大许多机构做过义工的遇言姐见到过操着各路口音,背景迥异的新移民,经过免费的就业辅导甚至获得推荐后,在异国他乡找到了自己的职业定位。更有一些因各种原因(主要是家庭问题)没能完成高中教育的“学渣”,在成年之后得以进入专为辍学者建立的学校拿着津贴补习高中课程,继而进入大专院校学习一技之长。而我们的社会,又是否给予了一个贫穷而上进的年轻人基本的生存空间?


去年刷屏的另一则新闻是,清华校长声明为先天性脊柱裂、身体严重残疾的甘肃考生魏祥,提供所有可能的资助和支持,并且允许他携母入读,以便照料其生活。


毫无疑问的,这是一条暖心的新闻。但遇言姐总觉得有些心酸。魏祥之所以能够获得关注,是因为他考入了顶尖学府。然而一名出身贫困,身患残疾的学生进入清华,本就是一件极小概率的事情。如果他考上的只是技校呢?或者根本就无法继续学业?那么,魏祥的人生是否能够得到相应的指导和帮助,我们的社会是否有一个体系可以为寒门学子提供支持,而不是仅仅依靠舆论的偶发性。



2016年,中国留学生,生物博士何江在哈佛大学的毕业演讲令我印象深刻。何江出生于湖北农村,一个前工业时代的村庄。读初中时,他被毒蜘蛛咬伤了右手,母亲并没有带他去医院,而是使用了火烧的土法。


高温可以破坏蛋白质,而蜘蛛的毒液正是蛋白质的一种。这样看来,土法不失道理。“然而,在已经进入到克隆时代的现代医学中,早已有更科学的治疗方法,为什么我没能享受到呢?”何江发问。


我们的社会从不乏高端和创新,但更值得注意的是,资源和信息是否被相对平等的分配到每一个人的身上。



如今,很多网文都在不遗余力的渲染“穷是种耻辱”,“穷人穷在思维方式”,但是在帮助最有可能脱离贫穷基因的寒门学子身上,除了撰写各种鸡汤、鸡血消费流量,社会又做出了哪些有效的行动?


上周,据西安交大称,杨宝德博士事件属于校外自杀,学校将拨予8万元帮扶金。遇言姐看到新闻后有些不平。事到如今,学校仍然纠结于“校内自杀”和“校外自杀”这些字眼儿,为什么没有人站出来说说为何导师的权力不受束缚,为何杨博士两次自杀未遂都未能得到关注,学校又将制定什么样的法规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

 

精神长期出于迷茫抑郁的杨宝德,如果能够获得恰逢其时的咨询,或许他不会把“什么事都闷在心里”,逆来顺受,怯于反抗。重度残疾的魏祥,如果能得到政策的扶持,或许他不用走上学霸的道路也能够自给自足的度过一生。陷入传销的李文星,如果学校能够人性一些,适时一些,或许他可以早一点如愿转系,而不是待到毕业后一筹莫展。



社会需要为承受风险能力最低的,底层的年轻人提供帮助,而不仅仅是将助学金按月打到大家的饭卡里。资源只要能够稍微向弱势群体倾斜一点,这对于他们将是莫大的帮助,足以改变一生命运。


让每一个贫穷但上进的年轻人都可以适得其所,这是我们的社会机制和教育系统更应该关注和推动的事情。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END-


往期优秀精彩视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