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砖美术馆的设计者——董豫赣 | 景观大师 NO.13
景观大师 | 国内篇
全文1893字 | 阅读时间需7分钟
身体重返自然是人类衣冠文明一直生活其间的日常自然,至于身体栖居其间陶然而乐,心斋忘忧的化境诗情 ——董豫赣
/ 01 个人简介 /
董豫赣教授于1967年出生,他是学建筑出身的,后来因为喜欢园林设计而又对中国园林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先后就读于长安大学(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清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依次就职于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大学。董老师还获得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工学硕士,现为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的副教授,兼《缤纷》、《图像建筑》、《建筑业导报》杂志编委会的成员。
他的代表作品有红砖美术馆、清水会馆、水边宅等。其中清水会馆是董教授是他后来转向园林设计的起点。
/ 02 从业经历 /
(来源:百度百科)
曾在中央电视台第10套节目“建筑人物”做专栏策划。
1999年5-8月曾任《中国合作新报》专栏作者。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建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 2003-至今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讲师 1996-2001
2004年5月-6月-中国美术学院访问教学
/ 03 学术思想 /
01 从关注“建筑本身”到重视“园林各元素关系”的转变
在董教授以往的认知里,他从理性的角度来考虑,十分重视建筑本身的问题。如建筑的比例、整体性、质感等。更多的他是从很“客观”的角度来分析一个设计。
但现在他将目光转向为对“关系”的理解。他更加侧重于表达个人的感受、在园林中切实的体验感。小编认为教授更注重于使用者“主观”的感受,更加地想要表达精神层次的内容。而理性的思考则作为了他的造园实践的第二条线索。
02 “场景式”空间
董豫赣教授十分认同“场景式”空间的理念。这种理念的来源可追溯到南宋山水画的“一角”、“半边”的山水景色等等。董老师擅长利用空间的组合变化为游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
如小屿美术馆咖啡馆空间虽然属于旧建筑的改造,但它所展露出来的空间在身体上的包裹感、昏暗幽闭的光线,形成幽静私密的雅室。
《在沉思和体验之间--董豫赣造园实践试析》——辛塞波
因此“场景式”的空间常常会为游人带来视觉与心理上的双重体验感,丰富人们内心的情绪变化。
/ 04 代表作品 /
01红砖美术馆简介
(来源:凤凰视频)
红砖美术馆是由收藏家、企业家闫世杰先生与夫人曹梅女士于2007年开始筹建,邀请著名建筑师、北京大学教授董豫赣担纲设计。董老师以白居易的“随形制器”为教诲,将白居易对匠作提出的“因物不改,事半功倍”一直贯穿在红砖美术馆的设计之中。
(来源:百度百科)
02空间分析
在庭园空间内,董豫赣教授以悉心的陈设布置,使丘壑、房舍、池庭、廊桥、植物等景物处于清和与灵变的状态,加上光影的虚实变幻,缱绻之间平添了枨触无边的感怀。
《在沉思和体验之间--董豫赣造园实践试析》——辛塞波
“框景”造景手法的运用,复合圆形拱廊、十七孔桥可凸显其后山林意象的框洞,凸显山林主题的石池腔墙下石庭的墙角框景,形式新颖。在游览的过程中,框与不框的不断变化给游人带来视觉距离的模糊感。
《红砖美术馆中“小中见大”空间手法分析》——田朝阳,李丹丹,刘路祥,孙文静
(来源:小编拍摄)
此外,在美术馆中还有窗框、门框等的应用。
(来源:小编拍摄)
(来源:小编拍摄)
董老运用传统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将某些大空间分割成若干小空间,并进行相应的排列组合,在有限的空间中表达了中国空间的审美意象。中国传统园林的传承应该是审美意识和空间手法的传承,而不是追随其外表的形态和符号。
/ 05 小结 /
董豫赣教授的造园实践思想与其他以建筑出身的园林设计师有所不同。他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继续与发展现提供了不同的策略。通过对董老师作品的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体察到他的园林实践流露出的生活理想和追求,同时也显现了他诗意栖居的品质。
本文参考文献
《造型与表意》董豫赣
《砖房·园林·设计起点——建筑师董豫赣访谈》范路
《隙间作庭——山中天艺术设计》董豫赣
《红砖美术馆中“以小见大”空间手法分析》田朝阳,李丹丹,刘路祥,孙文静
《意象与场景 北京红砖美术馆设计》董豫赣
《在沉思和体验之间——董豫赣造园实践试析》辛塞波
(以上图片除标注外全部来源百度百科,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彩蛋 /
结尾附送董豫赣的相关论文
-获取方式-
发送文字DYG
注:本文内容经本公众号编辑,未经授权不可转载,否则投诉举报。
如果你有想写的景观大师
欢迎联系XIN学姐投稿
微信: XINLA03
已有XIN学姐微信,则无需重复添加
更多景观大师的内容等着你哦~
(关注公众号后,更多景观大师的内容会持续更新哦)
XIN景观联盟:案例资料同步更新、星球嘉宾提问,景观精品素材,海量案例,打卡学习,课程享受额外优惠等各种福利。
更多精彩请关注:B站/微博/小红书:XIN的景观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