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2021风景园林考研热点还没背?别急,快看这里!
案例 | 课程 | 手绘 | 抄绘 | 树洞 | 经验 | 资讯 | 大师
温馨提示:文末评论区有杂志福利哟~记得领取
今天是一篇粉丝福利喔~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关注和支持,给了我们很多很多的动力!
为考研的小伙伴们整理一篇热点文章,主要包括了两个部分,一是最新的热点,文章会把相关的观点和论述呈现。二是前两年的热点,给大家一个关键词的罗列,学有余力的小伙伴可以自己进行整理和了解。
今天给大家整理的,也是希望给到一个参考,最终还是希望大家整理成自己的语言逻辑,相信我,自己归纳的东西才是最印象深刻的!
这些热点话题,是参考《中国园林》、《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学》这三本杂志的每月文章主题以及其他公众号的总结综合选出来的,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个参考~
这是三个期刊主题的统计:
/ 01 风景园林与健康生活 /
1. 健康城市
健康城市:从城市规划、建设到管理各个方面都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保障广大市民健康生活和工作,要有健康的环境、健康的社会、健康的服务、健康的人群、健康的文化。
2. 疫情下的风景园林与公共健康
公共健康与城市环境紧密相关,城市环境的塑造和风景园林密切相关,城市规划与设计不仅关注社会经济,更需要回归人与环境。街道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在反思街道发展模式的过程中萌发出新的契机。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城市空间需要具备健康服务功能成为共识。
健康街道是存量规划及健康城市背景下街道发展的新模式,是提升公共健康水平、形成健康生活的街道设计方法。将“健康意识”纳入街景设计之中,需要街道走出空间美学,在日常生活中扮演公共健康的有力基石。
论述技巧:在论述时注意论述的逻辑,一个可参考的逻辑是:1背景叙述+2名词解释+3案例举证/策略陈述+4意义。
可以根据题目的要求来搭配,不可文不对题。比如,如果是名词解释,就简单回答“1”;如果是简答题就回答“2+3”;如果是论述题就“1+2+3+4”。(下面的答题逻辑也是共通的)
/ 02 风景园林与城市 /
1.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起源于传媒领域,是指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或创新概念,将城市的系统和服务打通、集成,以提升资源运用的效率,优化城市管理和服务,以及改善市民生活质量。
这也是基于互联网建设提出的新的城市增长点,对于景观空间来讲其实也有很多可以发力的地方。我们近年来的居家生活已经有了智能的影子了,这在小米的智能家居中体现的最为明显。而智慧城市是新一轮的基础设施建设,这可是更大的市场和无限的可能性。
2. 城市更新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城市更新”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我国城市更新势在必行。
城市更新的方式主要包括三种:
第一种是重建,对城市中严重衰退地区进行清除并作合理的使用;
第二种是重整,对城市中整体功能仍能适应需求,但出现衰退迹象的地区进行环境改善或局部拆除重建;
第三种是维护,针对城市中环境状况良好的地区予以保护和维修,并适当补充必要设施以防止衰退现象发生。
3. 绿色城市
绿色城市是当代城市发展的一种重要范型,生态韧性、可持续性、气候适应性等是其基本特征。
一种基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格局的全过程城市设计理念和方法,其技术核心是适应地域气候的形态设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环境策略、提升韧性安全能力的空间设计、提供动态适应保障的制度建构、研发能源的绿色利用方式等,针对不同地区和类型城市有特定规划流程和评价方法。
4. 公园城市
公园城市:公园城市是园林城市的升级版,是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型乡人居环境建设理念和理想城市建构模式,用以优化城乡关系,完善城市格局,改善城市风貌、提升城市晶位和竟争力。
满足市民群众对美好生话需要,以推动城市发展转型。从而实现“城在园中建,人在园中居”的理想境界。
公园城市是将城乡绿地系统和公园体系布局优化的城乡生态格局和风貌作为城乡发展建设的基础性、前置性配置要素,把“城市——公园——市民”三者关系的优化和谐作为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
通过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新型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理念和理想城市构建模式。
公园城市建设的意义:
公园城市的理念和模式着力通过对城乡绿地系统和公园体系的布局优化、扩容提质和内涵升级,改善其作为公共服务产品供给的服务品质和均等化水平。
建设全面公园化的城市景观风貌,用以优化城乡体系,完善城市格局,改造城市风貌,提升城市品位和竞争力,满足市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推动城市发展转型。
/ 03 风景园林与生态 /
1. 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
生态智慧实际上就是人的智慧,是人与土地、人与各种生物和谐共存的智慧,是人如何妥善干预、改造和利用自然环境,获得愈加美好的生活,但同时又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智慧。
生态智慧是运用生态知识、原理和规律,从事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行为的能力。它可以来自于知识指导下的实践,也可以来自于成功实践下的知识总结。从实践中获取可行动的知识和实践知识成为实践研究的重要路径。
无论是“设计结合自然”,还是“人文生态系统设计”,都是运用科学知识与经验,挖掘“人地关系”的本质内涵,建立科学的实现路径,将生态关系通过实践整合建立起来的生态实践智慧。
2. 生态修复
随着我国社会工业的快速增长发展,对生态的平衡性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沙漠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突变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恢复生态系统原本的面貌,比如砍伐的森林要种植上,退耕还林。让动物回到原来的生活环境中。这样,生态系统得到了更好的恢复,称为“生态修复”。
/ 04 风景园林与乡村 /
1. 乡村景观
乡村景观:“乡村景观指在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陆地及水生区域,通过农业、畜牧业、游牧业、渔业、水产业、林业、野生食物采集、狩猎和其他资源开采(如盐),生产食物和其他可再生自然资源。乡村景观是多功能资源。同时,生活在这些乡村地区的人和社区还赋予其文化意义:一切乡村地区皆是景观。”——《关于乡村景观遗产的准则》
点击下方图片可以看到更详细的解释
2.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最主要的是对乡村文化、乡村遗产的保护,而不是消灭乡村。要保护和留住的是“人”,只有村民安居乐业,乡村宜居便利,才能真正地实现乡村振兴。
①保留乡村人际关系网络或者重建乡村未来社区,使人与人之间形成互动,这是保存乡村文化的关键。
②“农业+”模式,农业是乡村的主旋律,我们能利用景观的手段将农业与其他产业或者策略结合起来,如“农业+旅游”、“农业+互联网”、“农忙体验”......在这过程中农民一定是主体,农民的生活才是乡村的主要场景,切不能本末倒置。
③培养职业农民,对农民的技能进行培养,可以包括绘画、艺术手工、直播平台使用、作物习性研究等等,让农民真正成为一种职业,让农民真正感受到自己的获得感、成就感!
更多乡村振兴的策略也可参考这两篇文章:
/ 05 风景园林与大数据 /
大数据为风景园林规划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为城市公园游憩使用和规划应对带来了新的机遇。
在大数据迅速发展和不断成熟的背景下,伴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数据可视化和社交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受到了巨大影响,大数据及其技术使得风景园林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数字景观: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景观技术已成为有效解决现阶段风景园林领域所面临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并呈现出愈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数字景观技术已成为当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方法,不仅影响着风景园林专业人员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模式,也不断拓展着风景园林领域的研究边界,专业人士们开始尝试通过定量技术手段解决风景园林环境所面临的复杂问题,以真正实现“艺术”与“科学”的相互协调。
/ 06 风景园林的健康疗愈价值 /
1. 新时代花园城市
在城市发展中,通过接触都市自然环境而产生的城市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福祉的协同生态系统效益常被忽视,随着全球都市趋向密集,这些效益将变得至关重要。
回顾园林史可以发现,历史上的园林理想化地重现大自然,提供食物、审美享受、社交、休憩与幸福感。花园和庄园用于激发和恢复使用者的心理能力,而城市公园则将花园对身心的舒缓功效扩展到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底层人群。
除非扭转趋势,否则在未来几十年里,城市密集化只会让花园和城市绿地流失问题更加严重;与之并行的,还有与人类福祉息息相关的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丧失。然而已有城市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绿地的流失并非不可避免。
比如新加坡就在增加人口总量和密度的同时增加了公共绿地面积,另外还有一些高密度城市新添了绿色屋顶、绿墙和绿色建筑。像底特律这样的城市也用新的公共绿地扭转都市衰退。
回顾更具生物多样性、更受欢迎且有高复原力的景观属性,并总结可纳入城市规划的规范性原则,以打造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福祉兼备的新型花园城市。
2.多感官体验
有意识的感官体验对设计师来说十分重要,因其有助于进行包容性设计。而现有的花园和公园在设计时通常忽视人们和多重感官体验。例如,关注鸟类的鸣叫声,可以提示设计师在观察现有空间或设计新空间时考虑鸟类迁徙问题。
此外,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蔓延,亟须提供具有包容性设计的开放空间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 。而研究表明,富于多感官体验的花园和公共开放空间恰好具备此类优点。
/ 07 风景园林修复 /
1. 垃圾填埋场改造
随着中国城市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存量利用成为趋势,城市垃圾填埋场越来越多地被改造为公园绿地、游乐场等公共活动用地。据统计,当前国内约有2000多座正规垃圾填埋场,与此同时还存在大量的非正规垃圾填埋场,例如仅北京地区的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数量就近千座。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利用成为解决城市用地紧张问题的关键措施之一,诸如城市棕地、城市垃圾填埋场等一些传统被认为难以再利用的土地逐渐受到重视,对其展开的综合利用正日益兴起。这将有助于解决城市绿地空间不足、
改善城市景观环境质量、转变公众对垃圾场的负面印象等诸多现实问题,同时也是当今我国风景园林行业的一个新挑战与机遇。
2. 采矿废弃地改造
采矿废弃地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生态退化及文化遗失等突出问题已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在生态文明建设指引和新时期发展需求的双重背景下,如何将采矿废弃地视为一种景观资源,重新赋予其生态、经济、文化、美学价值成为全新命题。
采矿废弃地作为一种特殊的景观类型,应该有机会成为一种风景。辨识场所信息、判断废弃地价值、尊重历史客观结果并延续其发展脉络,是新时代环境伦理和风景园林设计的哲学。
3. 后工业景观
首先要知道后工业场地,即各种被废弃的除工业遗址以外的包括基础设施、剩余空间和垃圾填埋场等的人工场地。
其实“后工业景观”概念本身就是与“后工业社会”概念相对应的,因此“后工业景观”之于“工业”并不仅仅狭义指代工业,而是泛指以大工业为代表的产业体系,因而“后工业景观”实际上也就可以包含更为广泛的内容。
后工业场地自带2种属性,一是指受“大机器时代”的人或生产或生活或工作所影响过的,二是被废弃了或是被忽略了的。
可以被称为“后工业景观”的设计对象本身就带有从生态到人文的修复和复用目标,“后工业景观”已经成为21世纪具有标志性和典型性的专业类型,是风景园林界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对象。
/ 其他 /
1. 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既是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在文物、建筑群和遗址等方面的延伸和拓展,更是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在遗产价值挖掘方面的突破与探索。
文化景观依托于自然景观,与地区的自然条件息息相关。一个国家的地形、地貌、气候、温湿、动植物等自然条件,形成了多样的地域自然环境,这是形成国土景观独特性和多样性的自然基础。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土地开发历史的国家而言,国土景观更是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活动所塑造的。
2. 景观公平
在全球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大的大背景下,原生态的自然成为稀缺的空间资源,自然保护地布局关系到每位公民的生态福祉,空间正义是合理布局的应有之义。
景观公平是指对环境利益及环境负担的公平分配,包括公共环境资源的分配公平以及不同阶层对环境制度的决策公平。景观公平将生态环境和民主平等议题与景观设计相结合,以景观介入的手法改善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的现状,构建出具有良好社会适应性的社区空间。
3. 景观人类学
1989 年6 月,英国的人类学家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召开了一场以“景观人类学”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以此为发端,景观人类学作为人类学和地理学的交叉研究领域,正式进入学术研 究视野,这也标志着在人类学研究中,主旨从“文化”向“空间”正式转向,空间意义的解析成为“景观人类学”研究的核心主旨。
以“景观人类学”方法,将中微观空间尺度的乡土聚落、圣山圣地、传统农耕社会产业场所、城市风土景观等作为研究对象,以田野调查、主位眼光、结构功能性框架等人类学研究范式为理论方法。
解析具体族群精神信仰、社会生活、物质生产等活动对空间及其构成要素的多元文化内涵,有助于将以获取实在知识、抽象知识为目的的学科研究范式,拓展至以“知觉知识”为目标和出发点的更广阔的学科研究视野。
/ 2019~2020年热点词汇 /
风景园林微气候、立体绿化、绿道建设、弹性景观
韧性景观、城市双修、社区花园与可食地景
荒野景观、康复性与疗养景观
城市与社区更新、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
风景名胜区、棕地与生态修复
海绵城市与雨洪管理、生物多样性
版权声明:
图片和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用于学习交流,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权,请留言联系小编,将及时更正、删除。
-2019-2020《中国园林》杂志获取方式-
发送文字rd2021
注:本文内容经本公众号编辑,未经授权不可转载,否则投诉举报。
更多精彩请关注:B站/微博/小红书:XIN的景观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