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上历史《第7课 战国时期的变化》预习提纲
基础知识:
一、战国七雄
1、形成:
(1)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的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
(2)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2、国家:在十几个诸侯国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
3、七国争战:强大的诸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著名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二、商鞍变法
4、背景: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5、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6、具体内容: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1)政治上: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2)经济上: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摇役;
统一度量衡。
(3)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7、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8、各国变法改革的历史意义:各国经过变法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大的变革,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加速了。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9、时间:公元前256年
10、修建者:蜀郡郡守李冰
11、地点:成都附近的岷江
12、构成: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13、组成:鱼嘴、宝瓶口、飞沙堰。
14、功能:防洪、灌溉、水运等。
15、影响:
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应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自我检测:
1、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A.奴隶制开始瓦解
B.封建制度确立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兼并争霸
2、《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遂灭商君之家.”这段材料说明
A.商鞅变法失败的原因是触犯了奴隶主贵族利益
B.社会改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
C.太子即位后顺应民心处死商鞅
D.改革可能遇到重重阻力,会付出沉重代价
3、下列内容中不属于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A.迁都洛阳
B.重农抑商
C.奖励军功
D.严明法令
4、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革。有人评价这次变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A. 加强刑罚
B. 奖励生产
C. 推行县制
D. 奖励军功
5、改革变法是我国由奴隶社会进人封建社会的重要途径。 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于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时期
D.西汉时期
6、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富强。”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A.秦孝公重用商鞅
B.商鞅变法加快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C.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
D.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7、中国封建社会历时两千多年,以下哪次变革曾颁布法令: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推动了本国封建制度的确立?
A.商鞅变法
B.秦始皇改制
C.汉武帝罢黜百家
D.孝文帝改革
8、据巴蜀文化研究专家冯广宏考证,李冰在公元前273年前后担任蜀守,并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据此判断,公元前273年属于
A.公元前3世纪前期
B.公元前3世纪后期
C.公元前2世纪前期
D.公元前2世纪后期
9、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其中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的社会改革是
A.尊王攘夷
B.百家争鸣
C.实行分封制
D.商鞅变法
10、《史记》载:“(孝公)有囊括四海之意……。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可见“商君”属于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11、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下列情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小县为吏。据此判断这户人家可能生活在
A.秦国
B.韩国
C.楚国
D.燕国
12、修筑于战国时期,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长城
13、战国历史的特点,一是“乱”,二是“变”。以下各项中,不属于战国历史的是( )
A.商鞅变法
B.长平之战
C.楚庄王称霸中原
D.合纵与连横
参考答案:
DDADB BAADC AAC
往期精彩分享:
部编版:七上历史《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预习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