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中考:世界历史重点知识整合

初中历史 2023-02-13

1、工业革命起止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期

前提条件: 

①政治:英国首先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或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根本原因)

②经济:市场扩大,需求增加。(直接原因)


2、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棉纺织业;

开始标志: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主要标志: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

理论依据:牛顿力学理论体系


3、工业革命主要成果:

①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英国)1765年;

②瓦特—改良蒸汽机  (英国)1785年;

③斯蒂芬森—火车(“火箭号”)(英国)1825年)


4、工业革命影响:

①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生产力;

②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

③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④消极的:造成能源浪费,环境污染。


5、17—19世纪,英国政治经济领域发生的两次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


6、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工业革命的联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工业革命的前提;工业革命为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奠定了物质基础,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


7、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意义:表明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他们迫切需要革命理论的指导。


8、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9、《共产党宣言》的作者:马克思、恩格斯;发表时间:1848年;

作用:《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0、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1、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其失败原因是: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


12、《国际歌》的词作者:鲍狄埃;曲作者:狄盖特;创作背景:为纪念巴黎公社而作。


13、世界近代三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有: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4、巴西是葡萄牙的殖民地,拉美其余地区基本上都在西班牙的统治之下。


15、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受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领导者:玻利瓦尔(北)、圣马丁(南),两人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纪念:“南美解放者杯” 足球赛和国家“玻利维亚”。


16、印度民族大起义:1857年,英雄:章西女王。


17、彼得一世改革性质:地主阶级改革

影响:

①俄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②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消极:③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18、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国的近代化开始于洋务运动。


19、俄国1861年改革根本原因: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内容:

A、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B、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

性质:沙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意义:

①积极: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②局限性: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


20、美国内战(又称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年),性质:资产阶级革命。

南北两种不同的经济制度:北方 资本主义工业 ,南方 种植园经济 ;

根本原因:南北两种不同制度的矛盾(或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或黑人奴隶制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1、导火线:1861年,林肯就任美国总统。


22、美国内战期间林肯颁布的文件:《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宅地法》(1862年),直接作用:调动了农民尤其是黑人奴隶的革命积极性,扭转了战局。

长远影响:解放了劳动力,维护国家统一,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23、评价林肯: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杰出贡献,成为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  


24、美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先后扫除了哪些障碍?各有何作用?

(1)美国独立战争:扫除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国家独立,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2)美国内战:扫除了黑人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25、美国内战的启示:

①坚决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

②独立、统一是强大的前提。


26、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的根本原因:幕府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性质:资产阶级改革(自上而下);


27、明治维新经济方面的内容: 推行地税改革,在“殖产兴业”的口号下,大力发展近代经济。(最能体现改革性质)    

          

28、明治维新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影响最深远)


29、作用(评价):

积极:

①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②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消极:

①日本的改革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②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30、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间:19世纪70年代;政治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理论基础: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影响:

①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③对外扩张増强。

31、近代科学文化成就:

①牛顿(英国科学家):代表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②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观点;

③巴尔扎克(法国):代表作《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

④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代表作:《战争与和平》(拿破仑远征俄国的战争)、《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⑤贝多芬(德国、“乐坛雄狮”、“乐圣”):代表作《英雄交响曲》以法国大革命为题材,原本是为拿破仑而写的。

⑥梵高(荷兰画家、“用生命作画的人”、“扑向太阳的画家”、“狂人画家”):代表作《向日葵》、《夜间的咖啡馆》;其中《向日葵》表达了画家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2、一战前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核心国: 德国 );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核心国: 英国 )。

形成影响: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引发一战)


33、一战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914.6);

开始标志:1914年7月底,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首次使用的新式武器:飞机、坦克、毒气、潜艇。

转折:凡尔登战役(1916年),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是一战中最残酷的战役。


34、当今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因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恐怖主义;领土争端;地区冲突;民族冲突等。


35、十月革命(又称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917年11月)

性质:社会主义革命


36、《凡尔赛和约》中最能体现巴黎和会 分赃性质 的是 殖民地 方面的内容,它规定 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条约中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是 殖民地 方面的内容。


37、巴黎和会对中国的影响:《凡尔赛和约》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全部转让给日本,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中国代表团最后拒绝在条约上签字。)


38、凡尔赛体系的作用:确立了战胜国在 欧洲 、 西亚 和 非洲 的国际“新秩序”。


39、巴黎和会签订的针对中国问题的条约是《九国公约》(1922年)


40、《九国公约》的实质(后果、影响、对中国的影响):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最终实现,阻止了日本独占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41、华盛顿会议作用: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 东亚 和 太平洋 地区的关系。


4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评价):它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但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注定它不会长久。


43、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相同点:

①都是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

②少数大国操纵;

③都损害了中国利益;

④都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但也产生了新矛盾。


44、新经济政策:1921年春,重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特点(“新”的含义):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45、1928一1937年,苏联先后提前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苏联的工业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46、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新宪法的公布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47、斯大林模式的特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挤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48、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特点及对应的史实:

①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②由理论到实践:巴黎公社

③由理想到现实:十月革命胜利       

④由现实到发展: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49、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①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领导人:甘地

②1922年,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领导人:扎格鲁尔

③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1934年):体现了1917年宪法的要求,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0、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包括: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

5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

①萌芽: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雏形;

②拓展:17—18世纪的殖民扩张与掠夺,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③基本形成: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④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52、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直接原因:生产相对过剩


53、罗斯福新政(1933年)直接目的:以消除经济危机;根本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特点(方式、实质):(新)国家干预经济。中心措施: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54、罗斯福新政通过投资兴建大量公共设施,解决失业问题。

作用、影响: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挽救了资本主义。


55、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解决办法、举例并说明其作用:

①改革: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渡过经济危机,挽救了资本主义。

②建立法西斯政权: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对外侵略扩张,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56、20世纪,中、美、苏三国历史上面对困难和挫折,勇于创新的重大历史人物、创新措施及创新的特点。

(1)中国:邓小平,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美国:罗斯福,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

(3)苏联:列宁,新经济政策,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7、1938年慕尼黑会议签订《慕尼黑协定》,是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


58、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先后顺序:意大利(1922年)德国(1933年)日本(1936年)


59、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打击下,走上法西斯道路的是 德、日 。


60、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标志(全面爆发):1939年 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宣战,凡尔赛体系彻底瓦解。

61、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袭苏联,二战规模扩大。


62、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二战达到最大规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瓦解)。


63、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发表,作用(意义): 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


64、斯大林格勒保卫战(1942年7月—1943年2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也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


65、1944年6月,美英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66、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内容:①分区占领德国②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③苏联参加对日作战。


67、开罗会议: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发表《开罗宣言》,规定:日本所窃据的中国领土,例如中国东北、台湾和澎湖列岛(1895年《马关条约》割占)等,必须归还中国。


68、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着二战结束。

二战胜利纪念日:9月3日;中国战区受降仪式:1945年9月9日


69、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

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不同点:

①性质:一战:帝国主义掠夺战争;二战: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②直接原因:一战:萨拉热窝事件;二战: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③双方:一战:同盟国与协约国;二战:轴心国集团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④时间:一战:1914—1918;二战:1939.9.1—1945.9.2

⑤战后建立的组织:一战:国联(巴黎和会);二战:联合国(雅尔塔会议)


70、有损中国主权的会议: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雅尔塔会议。


71、二战对中国的影响:

①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②二战后,中国成为联合国的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国际地位提高。


72、二战期间世界各国团结合作的史实:

政治合作:

①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②诺曼底登陆 

③波茨坦会议

军事合作:

①雅尔塔会议 

②柏林战役

③苏联参加对日作战。


73、1947年3 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开始。


74、北约与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75、冷战的表现:

①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②经济上: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③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76、冷战的根本目的:称霸世界;

冷战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


77、美苏争霸的根本原因: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


78、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的三次变化

①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爆发,该体系崩溃

②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③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目前处于一超多强局面。


79、世界格局变化的决定因素:经济实力或综合国力;启示:国际关系变化以国家利益为前提条件。


80、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81、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


82、二战后,西欧国家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

①美国的援助;

②大力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③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83、第三次科技革命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

兴起标志: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和航天技术为标志;理论基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84、核心(主要标志):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主要标志)


85、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1964年失败。改革有一定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


86、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年):1985年失败。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

发展特点:一些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


87、东欧剧变表现:

①东欧各国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东欧剧变的实质);

②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③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88、苏联解体(1991年):

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89、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史:

①由空想到理论:《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②由理论到实践:巴黎公社;

③由理想到现实:十月革命;

④由现实到发展: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⑤由一国到多国:欧亚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⑥挫折: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⑦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


90、万隆会议(1955年):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心,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91、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

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1959年,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等人的领导下,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1999年底,巴拿马人民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92、亚非拉许多国家和地区至今仍然贫穷落后的历史根源:长期的殖民侵略和掠夺(新航路的开辟、三角贸易)、一战、二战。

解决措施:

①努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②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③加强同亚非拉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启示:

①国家独立、统一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政治前提;

②要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统一、主权完整。


93、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从英国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1999年,巴拿马人民从美国手中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94、联合国(雅尔塔会议决定成立,1945.10):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

作用: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95、经济全球化最重要的表现: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

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与联合国一起成为支撑和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


96、科索沃战争与伊拉克战争都是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体现。


97、世界格局发展趋势: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当今世界形势:两极格局结束后,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正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


98、“一超多强”的含义:“一超”指美国。“多强”是指日本、欧盟、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


99、当前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

①环境: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破坏、淡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对森林资源的乱砍滥伐、人口增长过快等;

②政治: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恐怖主义、民族矛盾、宗教纷争、地区冲突等;

③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等。

应对措施:

①加强国际合作;

②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③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等。


100、20世纪后期政治、经济、科技新变化:

①政治: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②经济:经济全球化;

③科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


往期精彩分享:

中考:初中历史《专题: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中考:初中历史《专题:科举制的发展演变》

2019中考:世界近代史重点知识整合

2019中考:世界古代史易错易混知识点整合

中考:六本历史书汇总的重要事件年代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