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部编版:七下历史《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知识点整合

初中历史 2023-02-13

 基础知识: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背景

(1)我国在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2)辽、宋、西夏、金时期,刻书很盛行,雕版印刷技术进一步发展。但雕版印刷刻版费工费时,而且刻好的版只能印制一种书籍。

2.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时间:北宋。

(2)人物:毕昇。

(3)方法:

①用胶泥刻字,然后用火烧制,使字模变硬。

②制版时,在一块四周有框的铁板上撒上松脂、石蜡和纸灰等,将烧制好的字模在铁板上排成版,用火将铁板中的松脂熔化,将字版压平,这样就可以印书了。

③印完之后,再将松脂熔化,泥字拆开,然后又可以再次排版。

思维拓展

相比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优点。

提  示

(1)雕版印刷刻版费工费时,印刷大部头的书往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存放版片又要占用很大的地方,而且常会因变形、虫蛀、腐蚀而损坏。印量少而不需要重印的书,版片印完便没有了用处。如在雕版中发现错字,改起来很困难,常需整块版重新雕刻。

(2)活字制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随时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时间。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复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用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


3.木活字印刷术

(1)此后,能工巧匠们又发明了木活字。

(2)到了元代,著名的科学家王祯在《农书》中对木活字技术作了系统的总结并有所创新,发明了转轮排字法。

4.铜活字印刷术:元朝中期出现。

5.活字印刷术的意义: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6.活字印刷术的传播:13世纪时,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后来经过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

思维拓展:泥活字出现的意义及以后的发展

活字印刷术是印刷品史上的一次革命,它提高了印刷效率,但由于泥活字易损坏,难着墨,未能大力推广。直到元朝王祯发明了木活字才大力推广。印刷术在以后不断改进和发展,又有了锡活字、铜活字以及套色印刷等。今天,印刷业已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进入到“光与电”的时代。


妙招巧记:运用列表法比较雕版印刷术与活字印刷术


二、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1.指南针

(1)司南

①背景: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磁石指南的特性。

②含义:汉代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称为“司南”。

③应用:司南的形状像一把汤匙,放置在铜制的方形地盘中,地盘四周刻有24个方位。司南在光滑的盘中转动,当它停下来时,匙柄就指向南方。

(2)罗盘针

①出现: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人们用带有磁性的钢针放在碗边,或用线将针悬起,钢针就可以灵活地指向南方。后来人们把这种有磁性的钢针安置在刻有度数的盘中,于是就制成了罗盘。

②应用: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③传播及作用:乘坐中国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思维拓展:指南针与司南相比的改进之处。

司南是用天然磁石琢磨而成,磁性较弱,加上转动使之与底盘摩擦力较大,指南效果比较差,所以长期未得到广泛应用。

北宋初年,人们发明人工磁化法,用天然磁石摩擦钢针,制出指南针。罗盘针是人们把指南针固定在方位盘里制成,便于携带,准确性高。


2.火药

(1)出现: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

(2)应用

①到宋代,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

②当时,人们主要利用火药的特性,制成爆炸性武器,或者用来制成管形火器。

③宋金战争中宋军使用了火器,而金人从宋人那里学会了制造、使用火药武器。

④蒙古人在灭金、灭宋的战争中,也大量使用了火器。

⑤元朝还用金属作筒,取代竹筒,发明了火铳,这比以前的突火枪威力更大。

(3)传播:中国的火药和烟火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4)作用: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妙招巧记:通过编写歌谣来记忆火药的发明与应用。

唐朝火药已发明,宋代应用于军事。爆炸管型武器多,金人蒙古均使用。元朝发明铜火铳,威力大过突火枪。阿拉伯人传欧洲,推动社会现变革。

思维拓展: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历史意义


①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掀起了一场人类文字载体的革命。

②印刷术传入欧洲后,大量的书籍、文学作品被印刷出来,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③指南针传入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④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欧洲,改变了作战方式,对欧洲资产阶级打败封建贵族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关链接—— 火炮也叫火铳,是古代用金属铸造的以火药气体压力发射弹丸的管形火器,也是世界上最早有明确纪年的火炮。课文插图“元代火铳”是至顺三年(1332年)铸造的,现藏于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它重6.94千克,长35.3厘米,炮口直径10.5厘米。炮筒中部盖面镌有“至顺三年二月十四日,绥边讨寂军,第三百号马山”等三行铭文。铜火炮是装置在木架上发射的,木架的形状似一条长板凳。将铳筒嵌装在板凳上。因为在炮筒的尾部两侧各有一个约2厘米的方孔,这样通过方孔在尾部穿一根铁栓,就可以使炮筒固定在木架上。为使火炮高低俯仰,炮筒下加垫木楔,赋予不同的射角,以求达到需要的射击距离。


三、发达的中外交通

1.宋元时期中外交通的概况

(1)与前代相比,宋元时期的中外交通有了很大的发展。

(2)宋代由于航海技术的进步,南方的海上贸易频繁,海路交通发达。

(3)元朝建立后,陆路和海路交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

2.陆路交通

(1)古代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

(2)宋朝驿站比较发达,元朝统治区域辽阔,为加强同各地的联系,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

——相关链接—— 驿站是中国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驿站使用的凭证是勘合和火牌。它在我国古代运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通信手段十分原始的情况下,驿站担负着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信息传递任务,在一定程度上是物流信息的一部分,也是一种特定的网络传递与网络运输。


(3)元代的陆路向西通往波斯、阿拉伯及俄罗斯等欧洲国家,使东西方的使臣、商人往来非常方便。

3.海路交通

(1)条件: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国的航海家除了使用指南针外,也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风、气象的规律。

(2)表现: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

①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

②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③宋元时,中国与阿拉伯、波斯以及东非之间有大量的商船定期往返。宋代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元代时达到140多个。

——相关链接——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4.发达的中外交通产生的影响

(1)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2)中国的创造发明,如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纸币和驿站制度等输往西方,天文历法、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入亚洲各国,对欧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3)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等传到中国。外来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在元代受到重视,元朝在中央设置了回回司天监、回回药物院等机构,来自伊斯兰地区的天文历法、医药等方面的科技人才受到朝廷的重用。

思维拓展:宋代海路交通发达的原因


①西北陆路交通的不畅,促进了海运的发展。

②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及东南沿海地区经济日益发展。

③造船技术的发展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对发展海路交通提供了技术保证。

④两宋政府实行积极的开放性航海贸易政策。

⑤宋代中国人地理知识的扩充也是海上交通繁荣的条件之一。


妙招巧记:通过绘制图示来了解中外交流。

 往期精彩分享:

2019部编版:七下历史《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2019部编版:七下历史《第11课 元朝的统治》同步练习

2019部编版:七下历史《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2016部编版:七下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部编版:七下历史《期中复习提纲(1—13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