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部编版:七下历史《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红楼梦》
1.概况:清代的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
2.别名:这部长篇小说初名《石头记》。
3.作者:曹雪芹
4.成书过程:曹雪芹以毕生的精力进行艰苦的创作,生前基本定稿了前80回。后来经高鹗整理续写了后40回,题名《红楼梦》,在乾隆晚期时排印面世。
5.内容
(1)《红楼梦》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2)作者不仅重点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反抗传统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典型人物形象,还热情地歌颂了被奴役、被蹂躏的奴婢进行抗争的精神,愤怒地批判了以专制家长为代表的顽固势力,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6.影响
(1)《红楼梦》全书背景广阔,情节复杂,头绪纷繁,人物众多,书中有姓名的就有700多人,但作者以严谨的结构、清晰的层次、精练而生动的语言,把故事的进展和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2)这部思想性强、艺术性高的小说问世以后,虽被统治者列为禁书,但在民间却流传开来,始终无法禁绝。
(3)至今,《红楼梦》已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120回长篇小说。前80回曹雪芹作,后40回一般认为系高鹗所续。小说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转衰的过程,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的荒淫腐败和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与剥削,歌颂地主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婢的反抗行为,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斗争,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深刻鞭挞。作品语言优美生动,塑造了诸如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薛宝钗、尤三姐、晴雯等许多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思想性和艺术性在我国古典小说中首屈一指,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思维拓展
1.从四大文学名著看明清时期文化的时代特点。
明清时期,我国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着市民文学日趋成熟和繁荣,小说取代诗、词、散曲而成为文学的主流。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成为这一时期的优秀古典小说。小说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表达了人民反抗封建统治、追求自由幸福的意愿。《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水浒传》歌颂了农民的斗争精神;《西游记》通过孙悟空这个形象,歌颂了人民蔑视封建统治、勇于反抗的精神;《红楼梦》通过对四大封建家庭的描写,深刻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提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2.明清时期,我国小说进入创作的成熟阶段的原因。
第一,市民生活的需要。明中叶以后,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导致市民阶层不断壮大,所以反映市民阶层思想感情复杂的社会生活的通俗文艺形式——小说得到长足的发展。
第二,科学技术的发展。明清两代,随着工商业市镇的繁荣和书坊、印刷业的迅速发展,适合广大平民欣赏的趣味性小说因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而广泛流传。
第三,文化专制的结果。明清两代统治阶级对知识分子采取笼络和高压政策,客观上加强了小说创作的力量。
妙招巧记
通过绘制图示来记忆中国四大名著。
知识点二:昆曲与京剧艺术
1.概况
(1)中国古代的戏曲艺术发展到清代,进入了一个更为繁荣的时期。
(2)清代的戏剧创作,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的心声,受到大众的喜爱。当时,观看戏剧已成为城乡民众的一种主要的文化活动。
(3)清朝时期的戏剧,剧种不断增多,剧目繁多,内容丰富多彩,表演艺术推陈出新,流派风格争奇斗艳,雅俗共赏。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昆曲和京剧。
2.昆曲的发展
(1)含义:昆曲,又称昆剧、昆腔,原是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明朝时,经过改良,昆曲有了很大的发展,表演艺术日趋成熟,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
(2)明朝的昆曲
①代表作: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
②特点:昆曲既集中体现了南曲清柔婉转的特点,又保留了部分北曲慷慨激昂的声腔,并将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糅合在一起,且与柔美的舞姿相结合,给人以充分的艺术享受。
(3)清朝前期的昆曲
①特点:到了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顶峰。
②代表作: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这两部政治历史剧,内容感人,情节跌宕,词曲雅致,成为昆曲的传世之作。
(4)清朝中期后的昆曲
①特点:清朝中期以后,昆曲逐步陷入因循守旧的境地,上演的剧目也多是逃避现实或歌功颂德的庸俗作品,为宫廷和贵族所观赏,成为统治阶级和社会上层的玩物。
②影响:由于脱离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昆曲逐渐走向衰落。
3.京剧的发展
(1)背景:乾隆时,北京成为戏班荟萃之地,各种地方戏曲都在这里上演,形成群芳争艳的局面。
(2)发展
①四大徽班进京:1790年,乾隆皇帝80岁寿辰时,由徽商出面组织的来自南方的四大徽班先后到北京献艺。徽班的唱词通俗易懂,唱调高亢爽朗,赢得观众喜爱,一时誉满京城。
②皮黄戏形成: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
③京剧形成:皮黄戏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以后就被称为“京戏”或“京剧”。
(3)影响:京剧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又得到皇室的扶持,经过表演艺术家的不断创新,日臻完善,成为最主要的剧种,流传四方。
京剧
京剧又称京戏,在台湾又称平剧、国剧,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布全国。京剧是19世纪中期,融合了徽剧和汉剧,并吸收了秦腔、昆曲、梆子、弋阳腔等艺术的优点,在北京形成的。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京剧的腔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主要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京剧于2010年,获选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妙招巧记
曹雪芹写《红楼梦》,古典小说达高峰。贾史王薛四家族,爱情悲剧贯始终。
清朝戏剧映民生,文化活动最典型。剧种丰富奇斗艳,昆曲京剧最有名。昆曲本是昆山腔,改良发展大剧种。明代作家汤显祖,代表作品《牡丹亭》。昆曲顶峰清前期,作《长生殿》有洪昇。孔尚任创《桃花扇》,传世之作也有名。昆曲逐渐走衰弱,清朝中后陷困境。四大徽班京献艺,发展皮黄在京城。京剧前身皮黄戏,皇室支持传各省。
知识延伸
京剧脸谱
说起“脸谱”,那可是中国传统戏剧里男演员的“专利”,主要用于净(花脸)和丑(小丑)的角色上,而京剧脸谱又是中国戏剧无数脸部化妆中最迷人的。京剧脸谱可不是在脸上乱涂乱画,它在形式、色彩和类型上都有一定格式。内行的观众从脸谱上就可以分辨出舞台上的角色哪个是英雄,哪个是坏人;哪个聪明,哪个愚蠢;哪个受人爱戴,哪个使人厌恶。京剧脸谱通过运用夸张和变形的图形来展示角色的性格特征。京剧脸谱看似夸张,其实是有生活依据的,如生活中常说的人的脸色晒得漆黑、吓得煞白、臊得通红,病得焦黄等,既是剧中人物心理活动、精神状态和生理特征的表现,又是确定脸谱色彩、线条、纹样与图案的基础。京剧脸谱还具有象征性,每个脸谱都有一种主色调,用以显示剧中人物的特征,如红脸代表忠勇,黑脸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代表凶诈,金脸和银脸代表神妖。
往期精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