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了解我国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知道青铜器精品的代表并能识别其图片。2.了解甲骨文记事及甲骨文的造字方法,知道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3.通过学习,知道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夏商西周高度发达的文明,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青铜文明:我们把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阶段称作“青铜时代”,将这个时代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称作——“青铜文明”。②发展:商朝以后(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③繁荣丰富:商周时期(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①工匠先用1000℃的烈火,把混合在陶钵中的铜、铅、锡按一定比例熔化。③金属冷却变成固体后,便打破模型进行加工、修整,这样,便制成了各种青铜器。这种工艺造就每一件青铜器都是独一无二,不会出现完全相同的两件。
司母戊鼎,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重832.84千克,每个坩埚(gān guō用来熔化金属的器皿)能冶炼铜12.5千克,铸造该鼎需要70多个坩埚。规模大①浇铸司母戊鼎需要800多公斤的铜液,如果以每一坩埚一次熔铜12.5公斤计算,至少需要多少个坩埚同时进行熔化?②每个坩埚需要三四个人,要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共需要多少人同时行动,共同协作?①为什么一定要70个坩埚同时进行熔化,同时进行浇铸?⑤在没有任何起重机械辅助的情况下,怎样通过人力搬动滚烫的坩埚?“鼎”是古代贵族烹饪祭祀用的器具,一般为圆形,多为三足两耳,也有四足两耳。《公羊传》何休注云:“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上述材料告诉我们什么历史信息?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鼎”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如汉语中的:一言九鼎、问鼎中原、鼎足之势、人声鼎沸、鼎鼎大名等青铜不仅仅用于制造生活用具,还广泛用于礼器、乐器、兵器、农具等工具,分布于社会各方面。
利簋铭文内容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完全一致。因为利簋铭文中所记载的武王伐纣在甲子日晨,并逢岁星当空,印证了《尚书·牧誓》中所记载的“时甲子日昧爽,王至于商郊牧野”。作器者名“利”,他随武王参加战争,胜利后受到奖赏,铸造这件铜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周武王征伐商纣王。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在第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阑师论功行赏,赐给右史利许多铜、锡等金属,右史利用其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纪念先祖檀公。(该释文为被较多人采信的张政烺先生所做的释文)
①名称来历 : 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②记载内容: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管制、 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③发现意义: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今天的文字仍是以象形字为基础的形符文字。许慎《说文解字》: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①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②指事是指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例如「上」、「下」、「凶」等等。「上」、「下」两个字是用横线「一」为界,在横线上用一点或较短的短线指出上方的位置,就是「上」字;而在横线下面画符号,则是「下」字。「凶」字是指地上有一个深坑,走路的人没看见而踏空掉进坑里,「ㄩ」代表深坑,中间的「×」符号就是象征在陷阱里放置的致命的危险物(交叉而置的箭)。③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如“武”,从戈从止。止是趾本字,戈下有脚,表示人拿着武器走,有征伐或显示武力的意思。如“从”字是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向前走,表示跟从。“比”,表示两人接近并立。④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甲骨文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1、仔细观察下图中的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议一议:它们的用途可能是什么?①是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的。②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涉及祭祀、战争等。③甲骨文的发现说明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④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3、古代人们常以“钟鸣鼎食”形容贵族之家的奢华生活,由此可见鼎的要用途除了祭祀外,还用作( )部编版:七上历史《开学第一课》
部编版:七上历史《全册思维导图》,送给即将踏入初中的孩子
中国历史朝代歌,送给即将踏入初中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