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16年,梁咏琪竟然演剧了,谁说人生要赢在起跑线上?
2015年《虎妈猫爸》播出,唤醒无数新手爸妈同理心,随之而来的鸡娃风潮更令孩子们闻风丧胆——究竟该怎么教育孩子才合适?
Viu TV的《反起跑线联盟》对此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辩论大战。
本文有剧透。
1
瑶瑶是个聪明的小女孩,聪明到有时会让爸妈对她头疼。
一早,保姆阿姨就慌张地叫醒Nora和Armand夫妇俩——“瑶瑶不见了!”
Nora匆匆赶到瑶瑶房间,微微敞开的衣柜门暴露了女儿踪迹。
其实,同样的事已经发生很多次,就是因为今年开始上幼稚园的瑶瑶一直无法适应集体生活,便频频在起床时装病、闹失踪。
面对如此情况,Nora和Armand决定将孩子转到口碑不错的乐悠悠幼稚园,让她在更加自在有趣的环境成长。
之所以一直请保姆照顾,是因为Nora和Armand各自忙于独立事业。
丈夫Armand在公司里担任主管,每天西装革履,干练利落,但也没有忽略对瑶瑶的关心,算是有参与感的新手爸爸。
Nora则是电视台资深记者,对女儿温柔的她,采访时会立刻尖锐犀利,因此挖掘到不少独家新闻,是领导眼中不可多得的优秀人才,最近台里正准备提拔Nora,采访主任一职几乎内定就是她。
然而,就在Nora见顶头上司的关键点,瑶瑶却在幼稚园惹事了,Nora终究选择了去处理女儿的问题。
可随着保姆即将辞职,“妈妈”这个身份开始让Nora力不从心,她才发现,自己竟然远不及保姆熟悉女儿。
也正是在这个关口,乐悠悠幼稚园的孔校长让Nora看了瑶瑶的画,画所传递的内心诉求,便是“希望妈妈可以多陪陪我”。
令Nora惊讶的是,尽管上次并没抓住与上级攀谈的机会,台长还是因为Nora能力强让她升职采访主任。
可就在全办公室为Nora庆祝的这天,她递上了辞呈。
面对瑶瑶接连发生的问题,Nora认为女儿的快乐远比自己重要,她希望给女儿一段不留遗憾的童年。
但妈妈回归家庭就能实现愿望吗?
也许,家庭教育远非Nora想象的陪伴这么简单。
2
表面上看,《反起跑线联盟》是一部色彩艳丽、节奏明快的家庭喜剧,尤其大多剧情都发生在天真烂漫的幼稚园,增加了一丝来自童年的明媚。
可事实上,《反起跑线联盟》真正探讨的,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
以技多不压身的孔校长为代表,他提倡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教育方针,就是号召把童年还给孩子,邀请父母定期到幼稚园享受快乐纯粹的亲子时光。
因此,瑶瑶才慢慢减少了对幼稚园的厌恶情绪,一点点找到上学的快乐。
然而,商业大佬Charles的出现,却成为一股相反势力,他不断凭借雄厚实力向幼稚园施压,只希望小朋友务必要赢在起跑线上。
好不容易看到女儿有所好转的Nora自然无法忍受Charles的干扰,干脆与理念相同的家长组成“反起跑线联盟”,誓要与“鸡娃”大军对抗到底。
为展现两类父母的不同理念,《反起跑线联盟》制造了许多截然对立的时刻,既突出二者冲突,也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喜剧效果。
比如:Nora与Charles第一次交锋,是因为Charles在儿子得了肠胃炎后干脆围封了幼稚园的滑梯。
又比如:家长们用尽浑身解数改造孩子的“理想世界”,只为了让自家能在亲子劳作中获胜。
再比如:一个生日派对搞出两个主题的尴尬,无不映射着不同理念的碰撞,有细节也有场面,既童真又带着成年的无奈。
也正是在大人与小孩、大人与大人、小孩与小孩的一次次碰撞中,《反起跑线联盟》搭建起源于香港本土文化又对接时代潮流的讨论空间,引发更多家庭对爱与成长的思考。
3
《反起跑线联盟》首播收视5.1,甚至超越了烧脑佳作《940920》,这意味着家长里短始终是港剧吸引观众的制胜法宝,其间最惹人注目的,必然是女主角梁咏琪。
要知道,距离梁咏琪2006年客串《老冯日记》已经过去16年,几乎没有出现在小荧幕上的她此次出演母亲,一来是因为觉得Nora与自己很接近,二来是因为与导演交情。
导演刘伟恒是资深媒体人转行,另有潘灿良(《南海十三郎》)、周佳怡(《金枝欲孽》《无双》)、许博文(《怒火·重案》)、袁富华(《叔·叔》)、练美娟等明星加盟,年轻化的视觉加上一众港剧中生代,演技表现轻松过关。
为了更贴近现代儿童的生活方式,《反起跑线联盟》的“鸡娃”议题还出现了儿童编程、数学比赛、话剧表演乃至各种所谓提升智力的偏方,有古有今的理念碰撞更添喜感。
在儿童话题之外,其实以Nora和一众全职妈妈为代表的群像描摹还指向了背后的隐藏主体——女性。
Nora第一次出现在乐悠悠幼稚园,就婉拒了大家“X太太”的称呼,反而让其他妈妈喊自己英文名,至于她选择为了孩子放弃工作也是完全独立的选择与判断,即便表象上暗合“女性都该回归家庭”之类的论调,但却仍在努力追求一种性别平权。
只可惜,在升职当口放弃工作的戏剧性始终有些悬浮,而梁咏琪饰演的Nora明显精英感大于烟火气,还有部分观众表示剧不接地气,这些发生在中产阶层的育儿困境显然只属于少数香港人。
至于剧最后在自由与严苛间留下的开放性答案,则回应了Nora中学时代的辩论发言——如果推动学习的不是压力而是快乐,孩子们会不会学得更好呢?如果人们不再只关心下一代飞得多高多远,而是关心他们飞得有多快乐,社会是否会拥有截然不同的新面貌呢?
诚然,任何理想主义的思考都不能一蹴而就改变社会,但所幸,这些思考往往都是改变的开始。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点击右下角「❉在看」表白巴塞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