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所名牌大学,到底有什么好的?
来源|@微博李柘远LEO(化学加经作者授权转载)
作者|李柘远LEO 编辑|化学加
是啊,到底为什么一定要上一所好大学呢?北大、清华、哈佛、耶鲁这些地方,就这么值得人们前赴后继地向往甚至膜拜吗?如今“学历无用论”已不是新鲜事,既然这种观点获得关注乃至一部份人的认同,就一定有它存在的道理吧。
最显而易见的是,当今很多商界精英、行业领袖都没镶过顶尖大学的金边:马云,马化腾,董明珠……更别提文艺圈的一众人生赢家了。而比尔盖茨和扎克伯格即使进了哈佛,也是在辍学之后才开创了各自的事业帝国。
且慢,请让我捋一遍“学历无用论”的逻辑:因为学历和往后人生的“成功”没有必然挂钩——所以学历并非必需——所以在哪儿拿到学历就没那么重要——所以好大学也就不是非读不可了。
可是等一等,读大学,难道仅仅是为了给以后的事业做铺垫吗?上学,什么时候被简化成了如此功利的一件事?
让我们暂且抛开“成功”不谈——忽略“为以后的事业发达增添砝码”这件事后,读一所好大学,到底对一个人有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结合耶鲁求学经历,我想聊一点自己的拙见。
1好大学不只教你知识和技能,更能教你怎么学知识长技能
在名牌大学读书几乎没有不累的。这个累,是苦心志,是劳筋骨。
其实,名牌大学和普通大学用的教材很多时候大同小异,这也意味着所学知识的内容与难度并不存在天壤之别。经济专业的学生都要从微观经济的供需关系曲线学起,英美文学专业的同学也都要读莎士比亚。
我认为,优秀大学和普通学校在学习上的关键性差异,不在于“学什么”,而在于“怎么学”——学习的方法和过程,有时真的很不一样。
同一个知识点,普通学校的学生可能只掌握了皮毛,背一背概念,练几道习题,浅尝辄止;名牌大学的学生却可能通过教授讲解、小班讨论、课外研究、文献阅读、论文撰写等多种方法,很深刻立体地消化一个知识点。
大二上博弈论(Game Theory)这门课。开课时,教授先带我们一起看了《美丽心灵》这部讲述博弈论大师、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约翰-纳什的电影,让我们初步了解了纳什其人、感受到博弈论的美丽。学习博弈论最基本的“纳什平衡”时,教授不但通过“囚徒困境”等经典例子解释这个概念是什么,还让学生们试着设计出不同的博弈论情景题,发给班里其他同学去找“纳什平衡”。这样,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就能引申出各种learning practice,而每种practice又加深了我们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直到今天,我还对博弈论的各种概念记忆犹新,这一定得归功于当时的深度学习。
再举个例子。在一些学校写论文,有时不得不说就是个“东拼西凑”的过程。“稍微查点资料,这里抄一些、那里再补一段话,改改措辞变成自己的“论点”,看上去八九不离十,只要教授别刁难就能过关。”
在耶鲁,每篇论文都可以写得艰苦卓绝。为了理出一篇论文的arguments,我经常要干掉几本书、跑上几次图书馆、查过几回期刊数据库,有时还需要和面对面教授交流观点。写的过程更是丝毫不能马虎,文章逻辑、遣词造句等方面都需要“庄严”对待;引用别人的观点和数据时,必须仔细做好注释、写全“参考文献”,否则就算抄袭,可能被追责。有些大四学生甚至会用一整学期来“憋”一篇毕业论文。当终于得到教授的肯定时,我有两个大四好友竟然当场喜极而泣。
经历这么多的“折磨”与历练,有必要吗?作为过来人,坦率讲,当年熬夜苦读时,确实有过累得想骂人的时候。但学习之后的成就感和长进,就好像品过好茶后的无限回甘。知识学得很扎实这点自不用说,更重要的收获,还是通过深度学习所提高的各种能力:阅读力,写作力,分析力,批判性思维等等。这些能力综合在一起,就加强了一个人的自学力。而好的自学力不但在读书时有帮助,在未来几十年职场的摸爬滚打里,也会使一个人获益无穷。
2好大学好在“好教授、好学生、好校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妇孺皆知。还有一条更通俗的理论,说一个人的水平,大约是与他交往最多的五个人水平的平均值。对大学生而言,这五个人几乎就是朝夕相处的同学和教授,父母都不一定算得上。
20岁出头的年轻人,三观尚未完全形成,性格也仍有可塑性。在蜕变成大人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受到身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若想当一个优秀的人,就最好多和比自己优秀的人在一起。
好大学,关键的一“好”在于 “人”好。没有一所好大学不是人文荟萃、牛人辈出的。在人才济济的校园里呆四年,你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人才,通过和他们一起上课、写作业、运动、聊天、旅行、谈恋爱,你将一直被他们的正能量气场笼罩,不知不觉汲取到他们的优点、逐渐变成更好的自己。
耶鲁四年,让我倍感荣幸的一大收获,就是与一群“超级厉害”的人成为师徒、同窗和校友。
每个耶鲁学生的“厉害”都体现在不同方面。有才华方面的“厉害”:满分学霸,音乐诗人,发明天才。有阅历方面的“厉害”:十年级的暑假一路卖艺游遍南美写出一本畅销游记;18岁和22岁代表美国连续参加两届奥运会击剑比赛并获奖牌;幼时幸免于卢旺达屠杀,与家人十年后在美国重聚,长大后代表非洲难民在联合国演讲。当然,还有家庭出身方面的“厉害”: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唯一的外孙,印度首富唯一的千金,全球著名金融大鳄的小儿子……
我和这些厉害的同学们一起揉着惺忪睡眼去赶清晨第一堂课,在图书馆啃书到天亮,在星期五晚上的大派对上喝酒唱歌,在周末乘火车去纽约逛博物馆和艺术馆……我们探讨政治民主、生物实验与伦理道德、同性恋权利等深奥话题,更会一起在星空下畅想人生未来。每个耶鲁学生都在释放着积极上进的气场,在友好和谐的气氛里你追我赶。和这样一群人在一起,压根不敢偷懒,更不可能颓废。那些家世显赫的学生,也丝毫没有纨绔子弟之气。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低调、谦逊、彬彬有礼。
耶鲁的教授们,是一群实力引领学术界,影响力延至政商、文艺等各个领域的牛人。大学四年里,我有幸跟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施勒教授学习“金融市场理论”,同摩根士丹利前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教授讨论中国未来的经济走势,向著名的耶鲁大学投资办公室首席投资官大卫-斯文森教授讨教投资秘籍。除了上课时能近距离接触传说中的各位“人物”,我还有幸和教授们在生活中切磋交流:跟日文教授学习剑道,到德国籍的历史教授家里啃猪手喝黑啤,帮英文写作课教授打理后花园的花花草草。
因为四年的同学情谊美好而难忘,大家在毕业以后仍旧保持着密切联系,以耶鲁校友身份为傲。不夸张地说,地球的每个角落都有耶鲁人在积极改变着这个世界,哪怕是一座只有两个耶鲁毕业生的小镇,也可以成立一个校友会。而纽约、旧金山、伦敦等欧美大城市,更是有上千上万耶鲁人,从近百岁的老翁到二十多岁的小伙都活跃在校友活动中。
毕业后我喜欢穿着带有“YALE”四个粗体字母的耶鲁汗衫(如上图)出游。而这个耶鲁人的标志,也几次帮我邂逅校友。有次去北海道的函馆旅行,穿着耶鲁汗衫在漆黑的山顶看夜景时,走来一位日本老先生,激动地用英语问道:“你在耶鲁读书吗?”听闻我刚从耶鲁本科毕业,他更加激动地握紧了我的手,祝贺我完成学业,“我是1972年从耶鲁毕业的!”在这座偏远的日本小城偶遇大学长,我也很激动,用日语跟老先生聊起耶鲁往事。临别前,老校友递给我一张名片——原来他是三菱集团一位刚退休的关键高管。“Leo君,下次来日本,只要你在东京,就要联系我哦。”
还有一次到洛杉矶出差。在半岛酒店,我穿着耶鲁汗衫坐在大堂吧写文件。大堂的女钢琴师满脸笑容地朝我走来,“你一定是耶鲁人吧?(You must be a Yalie?)”得到肯定答复后,钢琴师说她的丈夫和女儿都是耶鲁毕业生。“看到你真亲切,你让我想起了我女儿。Leo,如果你还能在这里呆上一阵,一定来参加校友会的活动。下周,洛城的耶鲁校友会在好莱坞举办一场派对,梅里尔-斯特里普(耶鲁毕业的著名女演员)可能也来参加。”
说起耶鲁的人就激动,有些扯远了。总之,若想在青春最好的几年里,结识一群高智商、高情商的人,和这群人成为朋友/事业伙伴/爱人,让他们给你带去源源不断的积极影响和改变,你就应该努把力,考上一所好学校。我相信,哪怕是只有一丁点上进心的同学,也希望与优秀的人为伍,而不是和终日打游戏吃泡面/发自拍修美颜/恋爱对象换不停/浑噩度日胸无大志的同学玩在一起吧。
3这名校=更好的平台,更多的资源。 离“成功”更近
如果使人受益一生的学习能力塑造和出类拔萃的师生这两点“好”还不能说服你下决心为名牌大学的入场券拼一把,那么我们再聊一点实际的“好”。
好大学带给学生的机会和资源往往是顶尖的。而抓住一个好机遇,你的起点就可能比别人高一截,毕业后直接进入人生发展的快车道。好大学,好平台,好机遇 —— 这点其实挺不言而喻的,但我还是想分享一个在耶鲁的小故事。
大三上学期,我决定申请投资银行的暑期实习。
每年夏天,华尔街的几大投行都会录取一些大三升大四的实习生,把他们分配到投资银行部、股票销售与交易部、研究部等部门实习8-10周。实习生最多能拿到一笔相当于人民币8、9万元的薪水,表现优秀的还能提前获得全职录用。
这么好的香饽饽,自然受到一众大三学生的争抢。
实习面试开始前,几大投行的招聘团队通常会举办宣讲会,跟申请者“亲切见面”—— 告诉学生们投行是干什么的、“高大上”在哪里。
那年9月,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瑞银等几乎所有投行陆续造访耶鲁。
他们派出的公司代表,从大老板到初级分析师,也多是耶鲁校友,与学生们“唠嗑”时毫无距离感,除了分享正经的实习申请秘籍外,还会聊聊哈佛耶鲁橄榄球赛胜算、耶鲁最好吃的食堂,甚至当年曾有过的校园罗曼蒂克。
一众世界顶级投行的职员代表放下光鲜甚至自傲的姿态,在白天忙得焦头烂额之后,再搭两小时火车从纽约风尘仆仆赶到耶鲁,就是为了能吸引更多这里的学生应聘实习岗位。
他们青睐“耶鲁”品牌,信任耶鲁学生的能力。这种待遇,是普通大学学生几乎没法得到的。
与我同届的一位高盛实习生来自美国南方一所普通大学,从大一便开始积累银行、证券公司的工作经验。平心而论,他能力出众,踏实肯干,绝对不输给任何一位常春藤大学的实习生。
可他费了比我多得多的努力,才换来实习机会:
没有一家投行到他的大学开宣讲会,他只得数次请假飞到纽约,参加各大投行在华尔街总部的“集体宣讲会”(面向所有院校学生开放);几乎没有一位大学校友在投行工作。
为了取经和“套瓷”,他只得千方百计在宣讲会上要到了大佬的联系方式,数次发邮件毛遂自荐,才争取到一两个珍贵的面试机会。
面试时,他甚至收到“不公正待遇”—— 当他问到无法进入下一轮选拔的原因时,某投行招聘经理竟非常不专业而旁敲侧击地说是因为他来自xx大学,而不是哈佛耶鲁等”target school”(“目标学校”,华尔街几大投行通常在target school招收绝大多数实习生)……
作为耶鲁学生,我比他幸运、幸福了许多。除了让学生们在家门口参加宣讲会之外,数家投行为进一步表达诚意,还在耶鲁组织了几十场一对一的coffee chat —— 员工请学生喝咖啡(注意,是投行掏腰包),为他们的实习申请出谋划策。
高盛甚至专门请华尔街上著名的金融培训师到耶鲁,给学生们上课,一切免费。首轮面试,一些投行更是将考官团队“运”到耶鲁校园,免了学生们赶火车去纽约的麻烦。而普通学校的同学呢?
“抱歉,我们不会在你校组织现场面试。”“抱歉,我们没有针对你校学生的实习培训课。”“抱歉,你需要自行预定航班飞到纽约面试。”
故事讲得有点啰嗦,但只是希望把名校学生得到的各种“优待”毫无保留说出来。
老实说,写到这里,我真有点为普通大学的精英们抱不平 —— 你们很努力,很优秀,也许比名校学生更出类拔萃。
可因为你们的学校在名气和资源上不够给力,所以没法给予你们一个高平台、一条快车道、一份加速度。
我们无法撼动这个现实,但我们可以绕过它 —— 凭努力,考进一所好大学。同样优秀的两个人,那个拥有更好平台和资源的人,往往会有更大的胜算,不是吗?
结
语
回到文章的最初:上一所好大学,有什么好的呢?
希望上面的三点,给出了一部分答案。
大多数人一辈子只会读一次本科,有的人会再读个硕士/博士。
一生就这一次,那么为何不上个好学校呢?
况且,好大学还有很多的“好”:更棒的伙食,更美的校园,更多的奖学金……上大学,真的不只是为了拿一纸学历,而更是为了在各方面让自己变得更好。
注:本文图片均来自百度图片
作者:李柘远LEO
微博:@李柘远LEO
耶鲁大学本科毕业,哈佛大学商学院MBA新生
相关延伸阅读,关注化学加后可:
回复ai109,查看《【名家名企】中科院赵东元院士——“每天像小蚂蚁一样工作”》
回复v29,查看《【今日化学前沿】超级新星Phil S. Baran再发Nature,通过电化学方法大规模烯丙位碳氢键氧化》
回复z32,查看《这个中国人用生命换来了世界上第一个癌症疫苗,拯救了全世界数千万男女的生命》
回复v34,查看《Nature:吃醋可能容易导致肥胖》
回复q59,查看《纯净水 VS 矿泉水,我们到底该喝什么水?》
回复t51,查看《神奇的液态金属到底是什么?这可不是科幻世界,它真的来了!》
回复ac-47,查看《因演讲走红的哈佛美女学霸,差不多拿遍中学所有奖项!》
回复ac-24,查看《比清华北大还要厉害的大学,仅仅开办九年,却培养171位院士》
回复i10,查看《有机化学僧的一首打油诗,深刻!太有才了!》
回复L08,查看《学化学的能干啥,看到最后一位我彻底震惊了!》
回复j42,查看《【趣味化学】有个学化学的妈妈是怎样的体验》
回复L46,查看《西游记,其实讲的是一个年轻的科研人员的成长经历》
回复j49,查看《本、硕、博区别的“兔子理论”》
回复l49,查看《美丽化学视频,可能让你疯狂地爱上化学!》
回复a08,查看《蒋华良:红烧肉中的著名化学反应——美拉德反应》
回复z18,查看《十几岁少年竟然把核反应堆造出来了,看来世界真的属于90后!》
回复q79,查看《带了这么久的隐形眼镜,终于知道它是...》
声明:尊重原创、保护原创是化学加一贯坚持的原则。化学加基于分享目的的转载,都会在开头位置清楚注明出处。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公众号所有,谢绝其他帐号直接复制化学加编辑过的文章。
点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化学+网
化学加主编微信号:huaxuejia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