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林国强院士:走在世界手性化学最前沿,诺奖得主愿意将学生送去他的实验室

化学加 2021-06-12

来源 | 文汇网            编辑 | 化学加

导读


一个科学家,如果他的著作可以成为世界上某个领域的经典,那么他必定此生无憾;如果他的科研成果能够为企业带来几十亿的经济收益,那么他也足以充满成就感;如果他编写的教材,成为每一位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的必读书目,那么这同样可以使他充满自豪感。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林国强,却同时拥有了三者。他当选为今年的上海市科技功臣,几乎所有熟悉他的人都说:“这对林先生而言,是实至名归!”

跳转阅读→“隔山打牛,殊途同归”:钟爱远程C-H键的反应


▲林国强(右一)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诺奖得主愿意将学生送去他的实验室

75岁的林国强是上海有机所为上海贡献的第二位科技功臣。前一位是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蒋锡夔先生。在他们身上,共有着中国知识分子的儒雅、纯真和执着,也同样在国际有机化学领域享有盛名。

怎样算得被全球同行认可?有机化学学界的标准是,国际同行会使用他发明的催化剂、跟踪他发现的反应。林国强发展的“林双烯配体”、手性胺的合成及金属催化的不对称串级一步成双环反应等,都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更甚者,他的著作《手性合成》被认定为国际手性催化领域的经典之作。

“当中国教授千方百计将自己的学生送到国外诺奖得主的实验室去,国外的诺奖得主却想送学生来林先生的实验室。”上海有机所党委书记胡金波说。

2003年,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日本学者野依良治推荐自己的学生到林国强实验室做博士后,他在推荐信中提到:“我的学生大多去了美国和欧洲,但我更愿意看到他们来中国,因为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在亚洲的科学领域中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在中国的手性合成及催化领域,林国强更是受学界敬仰的先驱之一。他的《手性合成》已出版到第五版,连续13年作为专业教材。由于该领域的飞速发展,四年前,林国强决心重写此书。这如同把一幢大厦推倒重建,对已年逾古稀的林国强而言任务艰巨,但他却义无反顾。

“有时,他在出差的火车上也会突然发消息,让我们帮着查找资料。”他培养的学生、上海有机所研究员洪然说,他读研时,曾在早上八点去图书馆等开门,却发现林先生已经坐在那里看文献了,“他的勤奋,连我们年轻人都自叹不如。”

▲林国强(右一)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一个20万专利实现60亿收益

林国强说,他一生只专注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在手性合成领域开疆拓土。

世界上有这样一种有趣的分子,它们长得就像左手和右手,看起来一模一样,却无法重合,它们各自的化学作用也会有所不同。在药物中,往往只有一只“手”的分子有药效,而另一种无效,甚至有毒副作用。而林国强研究的,就是在分子合成过程中,尽量只产生人们需要的那只“手”。

在SCI上发表论文250多篇,他引5000次,单篇最高他引200多次;围绕手性合成,林国强和他的团队已获得授权中国专利50项、美国专利一项,PCT三项,实施转让12项,取得经济收益超过80亿元。

林国强喜欢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知识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造福社会。“有机所有个传统,基础研究不仅要漂亮、深刻,更要为社会所用。”他告诉记者,这镌刻进了有机所化学家的学术灵魂之中。

吉西他滨原先是进口抗肿瘤药。林国强发现,只要对其生产工艺进行一些改动,就能大幅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和纯度。相关专利仅以2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了一家民营药企,如今该药销售总额已突破60亿元!而且,它还迫使进口药品价格至少下降了1/3。他经常说,要感谢药企给他了机会,因为这个课题在药企接手之后,在八项工艺上做了更大改进。

抗高血压药“氨氯地平”、抗风湿药艾拉莫德、抗肿瘤药硼替佐米……林国强不断积累,发展起了手性分子全合成的技术平台,被国内外手性有机化学同行广泛采用。

他慷慨捐出“辛苦得来之财”

林国强把这件事做得如此成功,可谓功成名就,但他的个人生活却依旧十分简朴:鞋子破了才想到去换,一件衣服穿20多年,破了也不舍得扔。

早在2005年,他就开始在复旦大学设立奖学金资助贫困大学生,之后又在上海大学设立了国秀奖学金,迄今为止捐出金额已超60万元——相对于他的工资而言,已是巨款。他信奉爱国华侨陈嘉庚的一句话:“财由我辛苦得来,亦当由我慷慨捐去”。

林国强对上海科技发展的另一大贡献,在于上世纪90年代引进培育了有机化学的一代英才。目前三位年轻的中科院院士——麻生明、丁奎岭和唐勇,都是当年林国强在所长任上引进的青年才俊。

唐勇说,他永远也忘不了那个初到上海的凌晨,当他从晚点的航班上走出来时,一眼看见林先生仍然精神抖擞地站在机场接机口等他,“很多人来了有机所就不想离开,由林先生而传承下来的爱才惜才之风,是关键因素之一。”

(文汇网 许琦敏 沈湫莎  原标题:科技功臣 | 林国强:诺奖得主愿意将学生送去他的实验室,他走在世界手性化学最前沿 )

个人简介:

林国强,有机化学家,1943年3月7日生于上海,籍贯福建福清。1964年毕业于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1968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该所所长。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任。1992年至今,任Tetrahedron/Tetrahedron Letters地区执行编辑。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建立了亚毫微克级测定昆虫性信息素结构的方法,合成了多种光学活性昆虫信息素,发现昆虫界也存在着手性识别的现象。参与发现Sharpless烯丙醇不对称环氧化试剂的改良,研究了手性环氧醇的原位氮、硫开环,以此合成手性多羟基胺、氮杂环和a-取代丝氨酸和丙氨酸。进行了多个轴手性连芳烃物的首次合成和结构测定。改良了Ni(0)催化的芳基偶联反应,用于芳基、烯基卤代物,尤其是邻位双取代芳基卤代物的偶联反应实现了SmI2诱导、手性质子源试剂控制和糖源底物控制的合成手性a,g,g-三取代丁内脂,和手性亚璜酰亚胺高对映选择地合成非对称和C2对称邻二胺及邻羟胺物的新方法。参与发现新氧化酶G38能将羰基按反-Prelog模式还原为羟基。发现了(R)-羟氰化新酶源,以及羟氰化粗酶在有机溶剂中的微水相体系,催化合成手性羟氰化物。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获授权专利14项。代表作有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Asymmetric Synthesis、《手性合成—不对称反应及其应用》、《手性药物—研究与应用》。


▼ 免费注册入驻化学加网快速通道 ▼

(长按识别二维码进入注册)

欢迎广大读者分享赐稿或者有偿投稿

编辑手机/微信/QQ :18676881059 

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


拓展阅读


更多精彩,关注本号后,点击菜单栏或回复字母查看

回复 VNature/Science    回复 W有机化学

回复 T:科研动态    回复 i:美丽化学

回复 P:化工应用    回复 L科普知识

回复 C:漫画化学    回复 D:化学趣史

回复 F:化学视频    回复 Z科技名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