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Org. Lett. 南京大学朱进课题组Rh(III)催化烯基C-H活化合成水杨醛衍生物

广州萃英化学 化学加 2021-06-12

撰稿 | 大白菜            编辑 | 化学加

导读


水杨醛衍生物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其广泛应用于学术界和工业界。先前报道的水杨醛合成方法都是从苯环骨架开始,并依赖于官能团的安装或转化,并且以往的合成方法存在着产率低,条件苛刻,合成步骤多或需要复杂试剂等不足。

跳转阅读→JACS 南方科大张绪穆课题组手性氧杂-螺环配体的设计与合成及其在Ir-催化Bringmann’s内酯直接不对称氢化中的应用

过渡金属催化的分子间C-H官能团化是有机合成的有力工具。该方法广泛应用于构建多种环状化合物,如异喹啉,异喹诺酮,吲哚等。通常,含有杂原子的导向基团部分或全部整合到新形成的杂环骨架中。因此,合成全碳环化合物在C-H活化领域仍具有挑战性。

作者前期利用烯胺酮作为芳香C-H活化导向基与炔烃和α-重氮-β酮酯偶联得到含有羟基和醛结构的1-羟基-2-萘甲醛衍生物(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1-6)。作者设想从芳香族C-H活化转变为烯基C-H活化将为构建苯环骨架提供新的合成途径。目前,仍未有经过渡金属催化的定向C-H活化方法合成苯环骨架相关的报道。近日,南京大学朱进课题组报道了烯胺酮导向的Rh(III)催化烯基C-H活化,并应用与炔烃偶联合成水杨醛衍生物的方法(Scheme 1)。相关文章以“Rh(III)-Catalyzed Enaminone-Directed Alkenyl C−H Activation for the Synthesis of Salicylaldehydes”为题发表在Org. Lett.DOI10.1021/acs.orglett.8b01563

作者以二烯酮(1a)和苯丙炔(2a)为模型底物开始进行研究(Table 1)。作者初步以[RhCp*Cl2]2(5 mol%)和AgSbF6(20 mol%)为催化剂前体在二氯乙烷溶剂中反应进行条件筛选。当以AgOAc作为氧化剂,在80反应12小时能以26%的收率得到目标水杨醛衍生物3aaentry 3, Table 1)。氧化剂换为Cu(OAc)2.H2O是最佳反应条件,并以73%的收率得到3aaentry 4, Table 1)。Cu(OAc)2充当添加剂用于提供氧化物Cu(II)和与催化剂配位的配体OAc-。空白实验表明Rh(III)、AgSbF6、Cu(OAc)2三者皆是必要条件(entries 5-8, Table 1)。

确定最优化条件后,作者首先通过与2a反应考察烯胺酮(1a-1q)的底物适用范围(Scheme 2)。令人满意的是,各种(1E,4E)-1-(二甲基氨基)-5-苯基戊-1,4-二烯-3-酮衍生物都能与该反应相容。苯环上连有吸电子基和供电子的底物都能顺利进行反应,并以中等以上收率得到水杨醛产物(收率为52%-73%)。重要的是,噻吩基(1o),呋喃基(1p)和吡咯基(1q)等杂环基团也可以在反应体系中兼容。

随后作者继续通过与1a的反应考察了炔烃的底物范围(Scheme 3)。各种不对称取代的苯基/烷基(Et, 2b; nPr, 2c)炔烃能以区域专一的方式进行反应。二苯基乙炔(2d-2m)及其衍生物也可以顺利反应,并以中等收率得到相应的目标产物。遗憾地是,在标准实验条件下,烷基/烷基和酯/酯炔烃并不能参与反应。

考察底物范围之后,作者接着通过H-D交换、竞争实验和动力学同位素效应(KIE)实验探讨了反应的机理。在标准反应条件下用CD3CO2D处理1a使得羰基β位两个烯烃碳原子插入约20%的氘原子(Scheme 4a),这表明酮可作为C-H活化的导向基团,并在C-H活化后形成五元铑环。高效率的H-D交换表明1a 的C-H活化步骤是可逆的。富电子和缺电子烯胺与2a之间的反应竞争显示出富电子底物具有更高反应性(Scheme 4b)。从1a/1a-d62a的反应结果得出KIE值为3.1(kH/kD = 3.1),这表明C-H活化是反应的决速步(Scheme 4c)。

基于文献和上述机理实验结果,作者提出一个合理的反应途径(Scheme 5)。最初,[RhCp*Cl2]2/4 AgSbF6与Cu(OAc)2反应形成乙酸铑物种I,其经过与1a中酮基配位和C-H活化生成环状铑化合物II,进一步与炔烃2a配位产生III,随后经炔烃的迁移插入,烯胺酮中烯烃部分的迁移插入和β-氢消除得到中间体IVVVI([Cp*RhH]+)以及3aa-N。最后,Cu(OAc)2氧化[Cp*RhH]+再生成物种I;水对3aa-N进行亲核进攻得到终产物3aa。选择性地6-exo环化(插入烯烃)而不是5-exo(插入酮)环化可能反映了该过程中空间效应的优势。

化学加看到不一样的化学


▼ 注册入驻化学加网快速通道 ▼

(长按识别二维码进入注册)

欢迎广大读者分享赐稿或者有偿投稿

编辑手机/微信/QQ :18676881059 

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

拓展阅读


更多精彩,关注本号后,点击菜单栏或回复字母查看

回复 V:Nature/Science    回复 W:有机化学

回复 T:科研动态    回复 i:美丽化学

回复 P:化工应用    回复 L:科普知识

回复 C:漫画化学    回复 D:化学趣史

回复 F:化学视频    回复 Z:科技名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