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华材料学博士11篇论文被撤稿,校方:已撤销博士学位,导师停止招生资格

化学加 2021-06-12

来源 | 央视新闻/科技日报            编辑 | 化学加

导读


国外一个名为“Retraction Watch(撤稿观察)”的网站近日显示,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有学者的11篇论文因学术不端行为被学术期刊网站撤稿。21日晚,清华深圳研究生院对此作出回应,相关研究生已于去年被撤销博士学位,其导师也停止了招收研究生的资格。

跳转阅读→化学加网快速入驻指南 | 在化学加网开超级店铺,免费发布产品资源、技术项目、人才招聘

在“撤稿观察”网站上列出的撤稿名单上看到,这11篇材料学领域的学术论文主要发表于2014年至2016年之间,被《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材料科学与工程)》等期刊网站撤稿。撤稿原因是一系列图片直接复制了以往已经发表的论文,不同论文通过重新编排和改动图示来重复同样的成果。http://retractionwatch.com/2018/10/19/group-in-china-earns-nearly-a-dozen-retractions-for-image-duplication-forged-authorship-and-more/#more-74900

论文的作者是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Guoyi Tang”。但“Guoyi Tang”通常是这些论文的通讯作者,而第一作者主要是“Xiaoxin Ye”。

清华深研院2015年的一篇新闻报道显示,该院有一名2010级博士研究生“叶肖鑫”,“师从于我院新材料所唐国翌教授,五年博士期间,在唐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发表SCI论文18篇,其中第一作者16篇,相关研究成果已申请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和一项实用新型专利,先后受邀担任国内外多家知名学术期刊的编辑”,2015年他还荣获过清华大学第20届“学术新秀”表彰。

21日晚,清华深圳研究生院对此作出回应,相关研究生已于去年被撤销博士学位,其导师也停止了招收研究生的资格。

关于对叶肖鑫学术不端问题调查处理情况的说明

近日,互联网上出现关于我院2010级博士生叶肖鑫为第一作者的多篇论文被撤稿的信息。2017年4月,我院已会同学校有关部门,对叶肖鑫涉及严重学术不端的问题进行了严肃处理,撤销其博士学位,同时对其导师追责问责。现将有关调查和处理情况说明如下。

叶肖鑫于2010年进入我院攻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15年7月毕业并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指导教师为我院新材料研究所唐国翌教授。

2016年3月,唐国翌教授收到对叶肖鑫为第一作者所发表论文可能存在学术问题的举报后,立即组织对叶肖鑫就读博士生期间发表的16篇论文进行全面核查,发现存在自我抄袭、图片重复利用、编造实验结果等问题,随即与相关出版机构多次沟通,提出全部撤稿的要求。通过对叶肖鑫博士学位论文的核查,发现同样存在上述问题。经我院进一步核查,初步判断叶肖鑫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2017年1月,校学术委员会成立专门工作组进行调查并经学术道德分委员会讨论,认定叶肖鑫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其导师唐国翌对此负有指导管理方面的责任。2017年4月28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决定撤销叶肖鑫博士学位,该处理结果在校内进行了公告。2017年6月,我院停止唐国翌教授招收研究生资格,撤销其材料学科负责人和新材料研究所副所长职务,目前其已办理退休手续。

2017年9月,我院以此事为典型警示案例,从研究生入学教育开始,强化培养良好学风和端正学术行为的教育环节,并组织面向全体研究生导师的专项学习教育活动,同时针对新上岗导师就认真履行导师职责、加强对研究生的日常教育管理进行重点培训,进一步明确相关工作要求。

清华大学对于学术不端行为坚持零容忍态度,一经查实绝不姑息、严肃处理。我们将深刻汲取此次事件的教训,进一步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学术诚信教育,严格相关管理措施,营造良好学术风气,严防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同时,欢迎社会各界继续对我院的学风建设工作予以监督。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2018年10月21日


据科技日报报道,在媒体曝光之前,清华大学从未就此事公开发声,也没有向社会公布调查结果和处理意见。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技术和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段伟文研究员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由于科研管理部门尚未针对学术不端出台处理细则,相关机构即使遇到造假行为,也会持观望态度。“这类事件的关注度不高,如果相关部门施加的压力不够大,当事机构就会以‘拖字诀’应对,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为何名校会身陷“撤稿门”?

段伟文表示,从清华的撤稿事件可以看出,低水平、低质量和虚假研究大量存在,但又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学术不端的一个重要诱因,是相关部门、高校和研究机构错把一些成果量化指标和学科评估结果当作科学研究本身,诱使部分科研人员为追求量化评分不择手段,在偏离科学研究的本义和违背科学精神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段伟文认为,现如今科研界出现了一些问题:定向研究使科研活动变得更加浮躁,每个人都急于拿新的项目,而不愿意质疑与之关系不大的数据与实验的真实性;在科研文化上,对成果数量和所谓期刊等级的强调与科学精神相去甚远,制造了大量低水平成果甚至虚假成果;科研人员的相对过剩与过度竞争,使发表论文的目标被扭曲为职业生涯目标…… “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它们使研究者的个人目标与科学研究的目标发生了方向性冲突,这种冲突所导致的研究行为的扭曲,又很难通过现有机制得到系统性防范。”段伟文坦言。

他的建议是,要充分发挥科学共同体的自治功能,也要从科学研究的范式变革入手,倡导“开放科学”,强调数据、研究过程和成果的共享。“这种机制至少可以先在得到研究基金支持的相关项目中试验推广,它的实施可以减少重复性研究,提高研究资源的使用效率,使科研质量更有保证。”


▼ 点击进入化学加网小程序 ▼

投稿分享 | 转载联系  | 广告推广 | 商务合作 

联系化学加编辑部 :18676881059(手机/微信)

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

拓展阅读


更多精彩,关注本号后,点击菜单栏或回复字母查看

回复 V:Nature/Science    回复 W:有机化学

回复 T:科研动态    回复 i:美丽化学

回复 P:化工应用    回复 L:科普知识

回复 C:漫画化学    回复 D:化学趣史

回复 F:化学视频    回复 Z:科技名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