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3年发表10篇SCI,却说“成绩只属过往,未来仍需努力”
点击上方小程序报名参加活动
导读
青春最美好的样子是什么?是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奋进亦有所坚持,是在积极进取的路途上不断锐意创新。在武汉工程大学,就有这么一个"学霸"。读研3年,发表了8篇SCI第一作者论文(JCR一区3篇、JCR二区4篇、JCR四区一篇,武工大均为第一单位)和两篇共同第一作者SCI论文(JCR一区1篇、JCR二区1篇,武工大均为第一单位),连续三次获得一等奖学金、连续两次获得特等奖学金、连续两次获得国家奖学金……他,就是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2016级硕士生刘星。
操千曲而晓声,观千剑而识器
2016年,刘星以化环学院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上我校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的是,研究生除了上课还要认真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刚进实验室的那段时间里,刘星因无法迅速适应实验室的高强度科研环境,实验进展并不算顺利。导师董志兵教授和他进行了充分的课题讨论,并提点他:实验室工作与课堂研习并不完全一样,在努力的基础上,更要注意进行广泛的交流讨论;除此之外,积极涉猎最新的前沿科技论文,对自己科研领域内的最新进展有深入了解,也大有裨益。
在导师的谆谆教导下,刘星开始逐渐"步入正轨"。他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大量与课题相关的论文,逐步提升了自己的科研能力。在此期间,他给自己设定了阶段性的目标——定期去完成一定数量的探索实验,并参考科技文献随时修正自己的实验方案,随后完成必要的拓展实验和机理验证实验,最终顺利完成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完成SCI论文的撰写。
正因为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合理的规划,他才能在漫长且崎岖的科研征途上奔跑,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古人常云:“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无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当你足够努力的时候,梦想就在你触手可及之处。研一结束之后,刘星已经发表了1篇一区、1篇二区、1篇四区的SCI研究论文。苦心人,天不负,一篇篇学术论文的发表见证了他对科研的探索与追求。
造梦易,追梦难。面对总会出现各种困难和疑惑,刘星表示:“与其畏缩不前,不如放手一搏。科研目标,不是因为未知和艰难让人无望,而是因为没有坚定的信念支撑才显得遥不可及。很多时候我们与成功的距离,仅仅在于你愿意比别人多尝试一次。”
在同课题组的同学看来,刘星眼中几乎没有“娱乐时间”和“休息时间”的概念。他唯一的消遣是在不做实验的时候阅读有机化学同行们发表的学术论文。阅读的大量文献后,刘星能够从中汲取精华,有时也会就此提出自己对某些问题的见解。通常在和导师和同学们讨论后,自己能逐步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尝试。然而科研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绝大多数尝试以失败告终,同时这些失败的结果告诉他:已经尝试的这些方案是行不通的,需要另寻他路。实验失败是常事,但这只会更加激励他去尝试和创新,“失败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信心”,这正是刘星对自己的叮嘱,要想做成一件事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失败是必不可少的,它所带来的经验也是独一无二的。
“董老师经常告诉我们,Chemistry = Chem is try,化学必须要多尝试,而且应该是在合理规划后的不断尝试”。刘星目前的实验记录本显示他已经尝试了2000多个单元实验,其实验强度可见一斑。“在勤奋努力方面,董老师对我的影响极其深刻,他严谨踏实、努力进取的工作态度是我在科研道路上永不迷航的灯塔。”
当课题研究进展不顺时,刘星积极调整心态,大量查阅相关文献,并反思自己的实验步骤是否不妥,有时甚至需要更换视角去思考问题。通过横向、纵向的对照与审视逐步修正自己的实验方案,从而克服了重重阻碍。
“一个好学生遇到一个好老师很难,而一个好老师遇到一个好学生更难,能带着刘星搞科研,我很幸运”。刘星的导师董志兵教授这样说到。
日常生活中,能做到高度慎独的人不算多,而刘星却是少数之一。在董志兵教授赴德国做访问学者的一年期间里,刘星不仅没有松懈,反而是更加严格按照导师的要求和安排,快速有序的推进自己的课题进程,以身作则鼓励并带领1421实验室的其他组员做好实验室的各项其他工作。对于自己的学习和研究经验,他也毫不吝啬地与组员分享,热心帮助其他同学解决实验上的bug。
刘星通常会一边进行实验一边笔耕不辍的做相关记录,使多项繁琐庞杂工作并行完成,而这样的工作方式也被1421实验室其他组员竞相学习和效仿。“这种严谨有序、紧张高效的工作氛围对同学们而言其实是一种变相的激励,无形的良好环境促使大家都在科学研究上精耕细作,成果就是我们1421实验室在2018年先后发表了16篇SCI论文,组里基本每个研究生毕业时会有至少4篇第一作者的SCI论文”。刘星笑着说道。
科研的征途充满了坎坷与艰辛,但在坎坷和艰辛之后,风景又是这般美好。“我不愿错过斑驳陆离的好风景,即使走下去会很累,所谓‘道阻且长,行则必至’即是如此”,刘星对我们说。
虽然往昔履历光辉耀人,他却一直葆有谦虚、低调、谨慎的美好品质,因为于他而言,傲人的成绩只属于过去,对于不可期的未来,仍需继续保持着对科研孜孜以求的态度,仍要保持对化学的无限执着精神,仍需坚持在科研的这条道路上不断砥砺前行,挑战自己。“心无旁骛是保持高质高效工作的根本法宝”刘星表示,“只有足够专心才能在科研道路上继续探索下去,才能取得不一样的收获。”
据悉,刘星已经同时收到著名有机化学家日本东京大学Shu Kobayashi(小林修)教授和武汉大学雷爱文教授攻读博士学位的邀请。
让我们祝这位科研道路上的“拼命三郎”能续写佳绩,再创辉煌!
来源 | 武汉工程大学(ID:iwiter )
入驻化学加网快速通道,将与微信小程序同步展示
2万多家化工医药企业已入驻
(长按识别二维码立即注册入驻)
投稿分享 | 转载联系 | 广告推广 | 商务合作
联系化学加编辑部 :18676881059(手机/微信)
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
拓展阅读
更多精彩,关注本号后,点击菜单栏或回复字母查看
回复 V:Nature/Science 回复 W:有机化学
回复 T:科研动态 回复 i:美丽化学
回复 P:化工应用 回复 L:科普知识
回复 C:漫画化学 回复 D:化学趣史
回复 F:化学视频 回复 Z:科技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