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能动手改仪器,能下手写程序!化学女孩从南科大通往剑桥的逐梦之路

化学加 2021-06-12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 Author 南科大化学系

求职者、招聘单位请点击上方小程序报名参加

导读

她爱好古筝,热心公益;她精益求精,严于律己。她是南科大16级化学系专业第一,她虚心好学,积极进取,收获多所世界一流高校offer,最终选择剑桥大学。大学四年里,遇恩师,潜心探针研究。结良友,齐心筑梦南科。接下来,就进入南科大化学系尚琳瑛的追梦之旅和友情岁月。
跳转阅读→化学加搜索:2万多家企业,300多万产品,1.2亿条化合物数据……




化 学 系 - 尚 琳 瑛



基本介绍

姓名:尚琳瑛

GPA:3.86,化学系16级第一

英语成绩TOEFL 104

学术导师:刘重阳 讲席教授

获得offer:剑桥大学 (PhD)、伊利诺伊香槟分校 (PhD, Illinois Chemistry Fellow)、华盛顿大学 (PhD)、印第安纳大学 (PhD, Chemistry Fellow)、犹他大学以及匹兹堡大学(PhD, summer research fellowship,通常只授予美国本土学生)

最终去向剑桥大学


英语水平和GPA是国际学生直博的入学条件;

打动对方导师的是南科大三年的深度科研训练和ucla的暑期科研经验,以及她背后的勤于思考,虚心好学与不断尝试。


故 事 的 开 始



南科缘起

高中开始没多久,有一位南科大教授到学校做讲座,从那时了解到不限于高考的“631”选拔方式和科研为主的氛围,不久后看到新闻中南科大学子的生活,导师亲自指导,将学生领进科研大门;学生们都在一个群里,需要帮忙就喊一声,有种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的感觉,心生向往,就此缘起南科。


钻 研  实 践   探 索



我与导师

我的生活导师和学术导师都是刘重阳老师

第一次与导师见面是在学生课题报告上,没有因为我们是大一新生就放任我们外行看热闹,老师直接就着白板向我们提问,逐层深入,引领我们梳理其中的原理。不久后致仁书院组织了爬山活动,在中文转发邮件后,刘老师突然用英文附带了一张三头奶牛的照片和一个问题,“在新西兰三头奶牛被困在了孤岛似的建筑工地上,有什么办法能救他们?” 我也用英文回复了邮件,意向不到的是我提出的拯救方法和英文写作能力都得到了导师的认可。通过几封邮件,我的胆子也大了起来,不再像开始那样拘谨,主动找老师询问选课与学校生活。记得导师说科研是没有尽头的,只要你想钻研,每天从早到晚都可以


在后来的科研生活中也深刻感受到忘身投入科研是什么样的,导师无论工作日与节假日,每天都在实验室关注论文研究数据,经常关心我们的实验进程。他鼓励我们从实践中学习,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从中获得全方位的训练。遇到问题,作为学化学的同学,要从分子、原子层面思考问题,理解问题的根源,并提出确有实效的方案。耳濡目染,感受到导师对科研的热情与高效率的工作方式。我在这样的训练下也成为了了多面手,能动手改仪器,能下手写程序,也有遇到问题就废寝忘食去解决的拼劲儿,常常到深夜还在测试。


团 结 互 助 善 于 学 习



课题组小伙伴

善于向身边的人的学习:我的课题组生活从大一暑假开始,恰逢临近13级李炳学长毕业,在他临走前跟他学习了LabVIEW,学习到学长考虑问题的敏捷和变通,做出两个project,进入了仪器研发的大门。学长一直是我们的榜样,虽然毕业了,也一直不厌其烦地回答我们时不时的问题,申请时候学长也耐心帮助。我最初的程序还只完成了基本任务,需要改程序化繁为简。这也是王雨农学长一直在做的,在编程方面学长问一答十,为了改程序可以整夜整夜地熬,我也在这个过程中跟他学习了不少技巧,不断地优化自己的程序。同时,刚开始独立进行课题时,我对高精尖仪器操作还有怯意,16级硕士李一鸣学姐不嫌弃我刚开始手笨,鼓励我大胆尝试。


课题组伙伴的帮助是我的幸运,但自己的勤奋练习和不断思考更加重要。整个大二暑假,除了参加思政课实践的七天,每日都在实验室试图改进。有课的时候,经常是上午在荔园上完课,先下山到实验室做上样品,等待成品的时间再匆匆吃午饭。


实验过程中,发现实验室激光拉制仪器年久老化,而整个实验室都需要那台仪器来拉制石英探针进行实验,很开心得到了田瑞军老师的帮助,借给了我们几乎同款的拉制仪,但由于小部件不同和激光器同样接近年份,也不方便进行拉制。为了继续实验进程,我从零开始,用原本为拉微米级大小探针的火焰拉制仪重新摸索参数,观察火焰、分析电流、处理表征照片,在不懈努力下,拉出了和激光一样的纳米级、更坚固的探针。

李炳学长毕业时刘重阳导师小组及课题组合影留念

刘重阳教授(前排右三)、李炳(前排左三)、王雨农(后排左二)、李一鸣(前排右二) 、尚琳瑛(前排左二)

弥 足 珍 贵 的 友 情



我的学习小组

在化学系学习中,老师们都很平易近人,讲课之余,分享给我们他们求学与科研之路的趣事,叮嘱我们做科研应该有的态度,在申请的时候也给了我们大力推荐,理论课上组队Pre,PBL与实验课等机会让同学们迅速地了解彼此,大家平常也互相分享资料。


我们有一个习小组,大三,陈颖找化学系理论课基础非常扎实的李壮课下补课,恰逢跨年比较接近李壮和我的生日,作为烘焙室社长的陈颖就准备做两个蛋糕为我们制造惊喜庆祝生日,拉上了一学期同个实验课组队互帮互助的刘和洋,许艺潇,李泽鸣,一个最后在学习互助上起到重要作用的小组就这么成立了。最初Carry全场的是早有“院士”之称的李壮,他对自然学科尤其是化学有兴趣和化学竞赛的背景,专业课基础非常好,大一就进入了课题组,有了很多在理论课程中无法学习到的技巧和经验。复习阶段,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下,每个问题、每次彼此质疑都成为了冲破知识壁垒,理解更深入的钻井机,所有人大三的GPA 都非常不错,最终申请中陈颖选择前往新常春藤名校莱斯大学攻读PhD,李壮与刘和洋以高排名保研南科大,李泽鸣选择前往特拉华大学攻读PhD,这段充满欢笑的互助学习组也奠定了我们弥足珍贵的友情。

短暂的庆祝一下之后又是紧张地学习

左起许艺潇、刘和洋、陈颖、李壮和李泽铭


付 诸 于 行 动



我与英语

大一暑假三个月,其中一个月在实验室,另外一个月去参加了交替传译的课程,起因是看到学校里面的会议很多,想到也许在学术之外还能有另一种身份。刚好之后的新学年语言中心学生助理招聘新人,觉得这是个能检验自己英语水平的好机会。经过面试成功任职后,除了借助处理文书工作,还会有很多做外教的翻译的机会,既帮助了他人,也锻炼了口语,即使在之后不再担任学生助理,外教老师也认可能力,通过微信咨询翻译。后来做泰晤士教育峰会的志愿者也是在接待组,对日常会话和各种场合所需的名词有一定了解,英语的学习更多在于实践。我的英语有一定基础,不妨碍平时使用,但在应试方面,考试前的练习和考核标准的了解还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才能高效达到基本要求。


我也通过参加竞赛积累应试经验,检验自己的水平。2018年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获得了 C 类二等奖,2019年参加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大赛阅读大赛和写作大赛,分获二等奖、三等奖,其中阅读大赛成绩是我校排名最高的成绩,为全省理工科选手第三名。

泰晤士教育峰会现场,与国际合作部刘洁老师(右一)在咨询台接待各方来宾


机 会 在 于 争 取



暑期实践

学校提供的长期交流与短期交流的平台很多,支持也很大,一直有出国交流的想法,考虑到大一大二对专业课程还不熟悉,也不确定自己的英语水平,可能不能充分把握机会,就没有实施。后来了解到CSST项目,这是一个科研类的暑期项目,面向的是中国大陆、香港和日本的大三学生,萌生了试一试的想法。这个项目一般是在前一年11月左右递交材料,来年1月左右UCLA的教授会到各个学校亲自面试,2月份出结果。

CSST毕业仪式南科大同学合影。

右二15级化学系毕业生张孜晟, 左二16级数学系学生 徐源诚,右一尚琳瑛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也是邻山而建,在校园每日宿舍-实验室两点一线的生活与南科大湖畔-一教相似,上山下山、披星戴月。科学同样无国界,因而研究的热情与流程并没有太大的不同,甚至得益于南科大的年轻与大力投资,我校所使用的设备仪器更为先进。环境相似,人的心态却有些许不同。面对陌生的领域,一切从零开始,而项目时间所限,能做的实验有限,可获得的数据有限,一切都需要大量的准备与精心安排。第一次向导师汇报时,我还没得到有说服力的结果,只能将失败的结果汇总起来试图找到规律,在之后的每一次实验中,也期待最大化当前实验对于整体理解规律的作用,最终认识到反应中竞争性途径的存在,拓宽了思路,获得了理想中的纳米材料,为进一步的表征和理解奠定了基础。


项目结束,组里的博士师姐对全组说 “She is more productive than us.”,也获得了导师的认可,不仅在申请中得到了老师的推荐信,也被列为该项大课题在美国能源办公室的登记成员,CSST项目组织者与导师都给予了最高分A的评价


在科研之余,项目的组织者孙仁教授会组织我们周五傍晚跑步,最后固定一起的有十多位同学,最开始在校内,然后跑到校外的街区,后来去徒步Mount. Baldy也是被教授催着就着登山杖跑下山,最后一次跑步机会,教授开玩笑说我们今天要不要跑到海边,“Why not”, 于是玩笑话成了真,跑到沙滩旁一起看了落日,来回跑步算下来是半程马拉松的距离,最开始没想过,后来也就这么坚持下来了。回学校的路上,大家回顾十周,无论科研成果如何,宝贵的是认识了这样一群专业不同但有相同想法、有朝气的朋友。


努 力 就 会 幸 运



学校申请

申请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即使最终是自己冲向终点线,单凭个人却很难完成,就像马拉松全程有加油鼓劲与志愿者补给,申请路上,师长与同学的帮助意义重大。和同学不仅在选校及文书写作等方面互相交流,提供建议,更重要的是给了彼此精神支持。


当时申请时和李兰西一起把一教每层的教室都探索了遍,荔园活动室也没落下。从最开始对申请不知所措,到一起整理出可申请项目的重要信息与申请难点;从艰难起草第一封文书,到彼此对对方的个人陈述了如指掌,用客观角度更改措辞,理通逻辑;从心怀忐忑,到有些想放弃,再到强势互夸彼此打气,最终都在这个不止一人的DIY的过程中在学业上与心理上收获满满。


我的文书是以一年前的CSST申请文书作为基础,经过了自己的补充,兰西的逻辑改正和语言中心的修改才最终完工。通过化学系的升学分享会与黄人可学姐Academic tree的经验介绍,抱着继续现在方向的愿望选择了学校,美国申请虽然没有直接与导师联系,但对每一所学校都根据心仪的导师写了不同的个人陈述,这一段主要包括感兴趣的课题、对它的了解以及自己的哪些背景可以帮助快速上手这项课题。在英国申请方面咨询了李炳学长,学长推荐了两位方向相近的导师,而由于我的英语成绩小分距离剑桥要求差一分,不确定是否能够申请,在截止日期前一周,心怀忐忑地给心仪的导师发了邮件,导师很乐意地回了信,给了两天后面试的机会,做了关于在本科阶段的科研经历的十分钟pre后,几乎在截止日期才最终正式提交了申请,之后比美国学校又多了一环系里面试。最终收到了剑桥大学、伊利诺伊香槟分校、华盛顿大学、印第安纳大学、犹他大学以及匹兹堡大学的PhD offer。考虑到对课题的喜欢和背景的匹配,选择前往剑桥大学。


化 学 系 - 尚 琳 瑛



写在最后

一路走来获得了太多帮助,就像是最初向往的“风乎舞雩,咏而归”,有着言传身教的师长,志趣相投的朋友,在这样的环境下,时而焦虑,时而难熬,但永远感恩能遇到这些人,能有有趣的事情做,并有为之努力的机会


周六上非本专业的课程、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以及埋头在火焰拉制仪的试验里等,一件件当下看起来“没用”的事情,无形中磨砺了自己的心智也提升了能力。


在公共演讲课,李卓老师带我们剖析了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其中关于Connecting the Dots 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这个故事大家也可能很熟悉了,就是乔布斯大学退学后单凭自己兴趣旁听的书法课,成就了多年后苹果漂亮的文字版式。他这么解读两者之间的联系,"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


即使只是凭着一时兴趣,偶然好奇,只要有想法就可以去尝试实施,耕耘的时节,不问收获,总有一天会发觉过去的努力也许成为现在要完成某些事的不可或缺。


刘 重 阳 讲 席 教 授



导师寄语

尚琳瑛同学勤奋好学,继承和发扬了课题组前几届本科生吴子珊(2015,现在耶鲁大学读博)和李炳(2017,现在剑桥大学读博)等同学 坚忍不拔的科研精神,在李炳同学的带领下,很快进入前沿科学领域的研究。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在去年 成功突破了前沿科学研究中的一个瓶颈,取得了重大进展。

                                                                        ——刘重阳




行业企业相关入群请添加微信:huaxuejia2001

高校科研相关入群请添加微信:huaxuejia1059

 入驻化学加网快速通道,将与微信小程序同步展示 

2万多家化工医药企业已入驻 

(长按识别二维码立即注册入驻)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