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下一站,火星 | 红杉爱科学
经过又一轮26个月的等待,2020年,人类终于又迎来了又一次火星与地球的“亲密接触”期。7月23日,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启程,将经过长达7个月的太空飞行,奔赴那颗神秘的红色星球。几天前阿联酋首个火星探测器发射成功,而美国“毅力号”火星探测器也将在7月底发射,这让2020成为“火星年”。为什么2020年火星探测大热?人类探索火星有着怎样的历史?未来,人类能在火星上做什么?本文,我们与你一同探讨关于火星探测的可能性。
2020年,[红杉汇]推出全新栏目“红杉爱科学”,将更多地把目光投向前沿科技领域,追寻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答案,聚焦硬科技最新突破,探索关乎人类生存方式的科技进展。
为什么是2020?
火星上有着明显的四季区分,因为火星公转的时间是地球的两倍,所以火星上每个季节的时间几乎也是地球的两倍。火星的一年大约是687天,因此火星上的一天约为24.6小时,仅仅比地球多出了0.6个小时。
尽管颇具吸引力,但人类探测火星的征程并不轻松。地球处在太阳系较内侧位置,地球需要约365天环绕太阳一周,火星需要约687天。火星的轨道是偏心率为0.09的椭圆,地球轨道则接近正圆。这意味着地球和火星之间的距离在时刻经历着复杂变化,最远在太阳两侧面相对时可远至4亿千米,最近时也会超过5000万千米。
火地之间每隔26个月会近距离“密接”一次,如果在环形跑道上让地球和火星进行一场赛跑,发令枪响后“慢吞吞”的火星大约每两年会遇上地球一次,此时两行星距离最近,在这一时刻前后,从地球发射火星探测器,能让人类“探火”之旅的“赶路”时间更短、所携燃料更少、成本更加低廉。2020则正逢其时。
人类现有的以化学燃料为核心动力的火箭性能依然有限,利用这个会合时间点附近的窗口探测,成功率就会高很多。历史上人类对火星的探测,基本都要利用一次次会合周期打开的探索窗口。但即便如此,总体的探测成功率依然不足一半,火星探测的技术难度可想而知。
探测器并不是在地球和火星精确会合的时间出发,而是需要通过规划,提前几个月出发。当地球和火星实际会合时,探测器往往仅在半程。此次地球和火星会合的时间点在10月初,对于2020年,新一次的火星探测时间窗口出现在7-8月份,这也是今年成为“火星年”的重要原因。
人类的火星探索之旅
1970年之前,美苏两国一共尝试了12次火星计划,成功的只有3次,创下了人类航天史的最低记录。美国科学家起了一个“银河系食尸鬼”的昵称,意指地球和火星之间有一头不可见的“食尸鬼”,专以航天器为食。以此来意指,火星探测的艰难。
对当时的技术水平而言,探测火星存在以下几大难题:
● 运载系统的推力。
航天活动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项能力就是火箭的推力。不仅要摆脱地球,甚至还要部分摆脱太阳的引力,才能把探测器推到火星附近。
● 复杂的轨道转换。
由于当时人类所掌握的火箭推力并不理想,想把探测器一次性送上火星并不现实,运载系统还必须在深空中借助太阳和行星的引力变换轨道。这对时间点的把握要求极为严苛,转换点附近几秒钟的差别,就会导致着陆点数百公里的误差。
● 通信距离
火星计划需要十分精确的指挥,但地火距离最远可达4亿公里,信号以光速传输一个来回,也要40多分钟。此时探测器自身有运算和调整模块就显得很重要了,可惜当时的人类计算机技术还完全不够发达。
看上去,这只是从近行星轨道向下降落到地面。但实行起来,其难度却不亚于从地球出发把探测器送到火星轨道。
对于探测器来说,登陆行星的第一步是进入行星的引力范围,这样才能被星球捕获,逐渐靠近其地面。但火星的质量不大,只是地球的十分之一,能提供的引力影响范围很小,探测器必须精准地擦着这个引力范围的边以求被捕获,但又不至于直接“硬着陆”到火星上。
就算进入大气层,火星的引力虽小,但也比人类最熟悉的地外星体月球大得多,探测器的下坠加速度也因此远快于在月球上。与此同时,火星的引力又没有大到能保留足够的大气,这让地球上屡试不爽的减速伞装置没有了用武之地。
一台探测器即使成功被火星引力捕获,并且顺利打开减速伞,还有最后一步“动力减速”挑战需攻克。此时探测器需用逆向推进器给自己强力减速,避免最终坠毁在地面上。但启用动力减速时,探测器已经非常接近地面,推进器开关需要非常精确的时间点控制。而这一切,只能靠探测器自己。
人类探索火星的历史足以见证其难度之大,这也是为何2020年发射火星探测器如此备受关注的原因之一。
火星开发的“将来进行时”
在科幻电影《火星救援》里,主人公靠种植土豆独自在火星上生存下来。即使未来从地区到火星的征程变为通途,人类想要移民火星的梦想,还面临重重困难,其中火星没有氧气便是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
人类要移民火星,建设农业文明肯定是第一步,在火星上需要开拓全新的农业科研领域。科学家设想:需要让一些低等植物甚至是微生物先行,例如细菌、藻类等。让它们先到火星上适应环境,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然后产生有机质,改造火星的土壤,让火星表面环境越来越像地球,对生命更加友好。
解决了食物和氧气问题后,人类就需要通过建设火星基地来解决居住的问题,这又是另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工程。
建设火星临时基地,可以在宇航员抵达火星之前,先用无人货运飞船将满足基本需求的居住舱和非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送到火星。建设火星中期基地,至少需要使用物化再生式生命保障技术,实现物质更高效的循环利用。而要建设火星永久性基地,则需要生物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实现物质的100%循环再生。
解决生存问题后,人类最重要的目的是在火星进行科研,把火星当做另一个地球来研究。人类今天对地球的认识并不够深刻,原因就在于缺少一个合适的参照对象,没有跳出地球看地球。如果有一个星球跟地球原本很相似,最终的命运却不同,那么以此开展对比研究,就可以获得很多启迪。
在某种程度上,人类对火星探索的热忱来源于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溯源和扩展。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对人类自身可能性的扩展永远不会停止,这是人类作为智慧生物的必然追求。或许“火星移民”仍然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但至少,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互动送好礼
飞速发展的航天科技和对宇宙的好奇心,指引着人类一次次奔赴远方。如果,未来“移民火星”成为现实,你最希望在火星上做的事是什么?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畅想,我们将从留言中选出5位读者,送出红杉定制T恤一件。
注:时间截至7月27日20:00,获奖用户请于收到通知后24小时内回复邮寄信息,未收到通知或未及时回复则视为“谢谢参与”。
来源:
《人类探索火星为什么这么难?》 地球知识局
《星语心愿|为什么火星探测窗口每26个月才一次?》中国的航天
《火星探测任务临近!网友脑洞大开:种地,建房,采矿……都安排上!》科技日报
《盘点历史上的火星探测任务》 火星学会
《下一站 火星》 克里斯蒂安·达文波特
壹
社交信息如何影响购买决策?故事要从神经学机制讲起…… | 红杉爱科学
贰
聚焦“新基建”,下一个增长点正在蓄势待发中… | 红杉爱科学
叁
肆
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