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看看藏区如何解决与日常息息相关的垃圾问题
点击⬆️关注我们
成为雪境月捐人 共同守护雪山圣境
扫描⬆️二维码了解详情
雪境在做自然圣境调查时,在神山区域的访谈中几乎所有的被访者都提到了令当地头疼的垃圾问题,大家重视垃圾问题,究其原因是根植于日常生活的需求中:牛羊会因为吃了随处乱扔的塑料或旧衣服而死亡,“人们到处扔垃圾的话,牛羊会吃那些垃圾,而我们又得吃牛羊的肉。那样对谁都不好。”
垃圾问题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垃圾在水中会造成饮用水的污染,影响身体健康;垃圾多了,草场的草长得不好,影响放牧,牛不够吃,人住得不舒服。也有宗教方面的原因,采访中一些人提到,饮料瓶不能乱丢,因为飞虫或者爬虫会进到饮料瓶里,会因为出不去,找不到出路而死亡。
也有很多人谈到对家的感情。看到自己从小生活的地方环境变差了,希望能做点什么。很多人都会说到,好的环境不仅是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也是下一代人的。
青藏线沿途的垃圾
零废弃社区带来新的思考
我们都经历过打开一包方便面,有大小不一3-4个塑料袋,日常生活的便利似乎和垃圾的制造成了正比,如果要想解决垃圾的问题,从源头的控制和减量需势在必行。
藏区第一个零废弃社区——德迦社区位于玉树州囊谦县,是澜沧江主要支流吉曲的发源地,他们认知和实践着一个新兴的理念,并将传统与现代科学知识相结合。德迦社区的老百姓不仅组成了环保小组,关注水源监测、动物、植物、环境教育问题,更是在降央西然堪布(简称“堪布”)的带领下成为“社区零废弃”的主要实践者。
堪布认为保护环境是佛教里提倡的,对人的健康及卫生都有好处,也是在做利他的好事。他从自身开始做起,带动寺院的僧人和尼姑,再带动普通老百姓。对于他的号召力,一位受访的当地人说到,除了是僧人身份,堪布还是位藏医,平时帮人看病,更是受到当地人们的尊敬;堪布也非常手巧,自己用木头制作很多器具。
藏区第一个零废弃社区——德迦社区
传统的游牧方式本来就是“零废弃”
虽然“零废弃”是个外来词,但在堪布看来,传统的游牧方式本来就是“零废弃”。德迦社区杜绝塑料等不可降解物品,主要以木、牛皮等材质做成的传统器皿代替。也使用布、铁等一些可以重复使用材质的器皿。此外,这里没有饮料,方便面等垃圾食品。
即使外面的人带过来,也会被要求带出社区。社区的环境教育中心是由之前破旧房屋剩下的木头石头等搭建的,其中很多家具是收集的二手旧家具。因为杜绝了外来零食,也增加了本地食品糌粑及酸奶,以及水果的食用。除了饮食,堪布还讲到衣物等其他方面减少消费。
德迦尼姑寺装食物的袋子
让更多牧民知道“零废弃”
“零废弃社区”得到了很多外来机构的支持。三江源生态保护协会(简称“协会”)是主要协助者之一。协会秘书长东周说,“喝饮料之类是不好的习惯。饮料、方便面等一些外面买的东西,有人认为是好东西,买了给父母吃,其实对身体不好。垃圾处理的方式,烧、埋等方式都不好,会对当地环境造成污染。”
在针对社区老百姓的环境教育活动时,堪布说到:“垃圾被拉到县城,虽然我们的社区看起来干净了,但也不行,因为地球只有一个,那只是把垃圾从一个房子,搬到另一个房子,但垃圾依旧在我们的地球母亲身上。”三江源生态保护协会不仅提供一些环保技术方面的支持,也邀请了一些老师带来生态生活有关的培训,比如大棚蔬菜种植、自治牙膏、手工皂等生活用品。
在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时,现代自然科学内容也成为一种方式影响着当地人对生态环保的认知和行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协会协助德迦环保小组组织活动。例如,播放的介绍海洋垃圾的纪录片中提到澜沧江里的垃圾流经六个国家,最后到了海洋里;邀请外来专家讲工业食品隐藏的健康隐患,让村民自己调配市面上常见的几种饮料,了解饮料是如何用各种化学物品兑出来的。
受采访的大部分村民都会提到那次实验让他们真正意识到了饮料的危害。协会秘书长东周会和村民说:“你买外面的东西给你的父母吃,觉得对他们好。而这些东西其实是在害他们。”
“零废弃”实践者如是说
在寺院秉持“零废弃”生活的尼姑
德迦尼姑寺的尼姑是零废弃的实践者。问她们不吃零售会不会不习惯,她们说:“想吃酸的就吃酸奶,想吃甜的就吃西瓜。”
厨房里没有塑料用品。替代品有布袋、木盒等。周边的牧民说,挖虫草的时候就带茶和糌粑还有酥油等,不带零食了。
受条件所限,有时还是有些不方便。比如在县城里买油时,只有塑料桶装的油,需要把油装到钢桶里,再运回来。牧民买米时,也只能买回大塑料袋装的米,用完后收捡起来,再带回城里。
秉持“零废弃”生活的年轻人,班成和嘎玛秦仁
作为生活在县城的年轻人,班成和嘎玛秦仁说:“改变喝饮料及吃零食的习惯并不是最大的困难,习惯一段时间,也真的不想喝了。最难是和朋友聚会时会尴尬,别人喝饮料,自己只喝白开水。那种场合有时他们也会和别人解释,讲健康的问题。有的人也能理解。他们说堪布讲衣服不需要太多,有几件换的,洗干净的就好了。现在很少买衣服了。
一位对佛学研究很擅长的僧人认为,对老人,可以从他们熟悉的佛学的一些理念讲起,对于年轻人,要多从科学方面和他们讲道理。而玉树的另一位僧人也提到,相比普通的僧人,堪布、活佛一类地位更高的僧人讲,大家更容易听进去。但他同时也强调,要讲传统文化,也要讲科学。要请外面的人讲,新的东西要和老的东西在一起。讲科学,讲佛理,即使是老人,也是可以明白的。
零废弃德迦社区的宝贵经验,除了外来机构提供的“零废弃”理念,还结合了传统智慧,例如牛皮袋子的使用,将蔬菜大棚、手工皂制作等新兴可持续生活的方法实践其中。为藏区垃圾问题的解决贡献了一份实操的行动方案。
在这份案例中,不仅仅是堪布的号召力更是他带领僧侣们先发挥了身体力行实践“零废弃”发挥着作用,随后更重要的是社区中,像班成和嘎玛秦仁这样的每个社区人认可、行动和努力。
还记得我们拜访了一户家里有娃的牧户家,去了她家厨房看的时候,还有两个装米和面的袋子,当时主人特别不好意思,怕我们会觉得他们还在使用塑料袋子,实际上他们一直在重复使用这两个袋子到县上买东西用,可见“零废弃”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形成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当然也有的被访者说,自己在爬山的时候特别累了,特别想吃个辣条(一种垃圾食品),但是也都忍住了。
“零废弃”似乎不仅仅是一种生活习惯的改变,也是在与自我欲望进行着较量。
文章选自《三江源自然圣境区域内的社区保护现状报告》
青海省雪境生态宣传教育与研究中心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项目(UNDP-GEF-SGP)
文字:尹杭,缪芸
编辑:糖豆
相关阅读
【雪境云讲堂】第4讲:东周群培老师分享《高原上的零废弃社区》
加入我们
添加⬆️雪境小助手进入雪境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