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喜红:恨铁不成钢

梁中明 39深呼吸
2024-10-21

 刘喜红 

  主任医师,儿科医学博士、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临床营养科主任。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儿童个体化营养喂养、早产儿出院后医学管理、儿童单纯性肥胖防治、母乳喂养指导等方面的研究,于2013年创建中国内地第一家母乳库。

  担任中国医师协会儿童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欧洲母乳库协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儿童健康专业委员全国母乳库学组组长等多个职务。


 VOL.308 

作者|梁中明

摄影|胡超扬(除署名外)

编审|辛欣
编辑|廖颖瑶

本文共6026字,阅读时间15分钟



名医治病救人立功立德,

《仁心》栏目为当代名医立言。

本文是39健康《仁心》栏目组

对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临床营养科

刘喜红主任的深度访谈。



当10岁的小江(化名)和妈妈突然出现在台上的时候,刘喜红医生激动不已,禁不住热泪盈眶。


那是本地“岭南大名医”颁奖礼的现场,刘喜红是获奖者之一。2013年刘喜红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创立了中国内地第一个母乳库后,医院用捐赠母乳救治的第一个病人,就是小江。


出生10个月的小江当时情况非常不妙,此前他在老家医院进行了剖腹探查手术,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高烧不退,伤口一直无法愈合,并有自发性肠瘘,严重营养不良。妈妈不忍心就此放弃,抱着他来到广州求治,寻求最后一丝让孩子活下去的希望。


在遏制了小江的肠道出血后,刘喜红与主管的外科医生商量,决定启用捐赠母乳为他治疗。


到了第三天,小江的高烧退了,皮下出血消失,而且大便黄黄的,用刘喜红专业的眼光来看,“很漂亮”。


刘喜红看到了希望。半个月后,小江增重了三斤三两。这位在生命起跑线上实现胜利大逆转的男婴,最终康复出院。



◎ 6月28日,刘喜红在“岭南大名医”颁奖礼现场,她手上拿着小江送给她的画。图片由其本人提供


9年后在颁奖礼现场,小江向刘喜红送上一幅自己画的画,他说:“感谢刘妈妈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望着眼前这个精神十足的男孩,刘喜红的眼泪都快要流下来了。


时间原来过得这么快。


在提倡母乳喂养、为临床营养学摇旗呐喊的道路上,9年时间足以让刘喜红见识到各种各样的家长,见识到各种各样的孩子:喂养困难的,消瘦的,生长发育不良的,超重肥胖的……


可以这样理解,通过临床营养科医生刘喜红的视角,能大致窥探到社会的当下。



◎ 刘喜红医生接受《仁心》栏目组专访。


1

“没有刘主任喂不进去的孩子”



在带着孩子踏入刘喜红的诊室前,家长最好做好心理准备,你可能会挨到比较严厉的批评:“你们这样喂孩子,不行的!”


还有一个建议就是,在这位儿童营养学专家说完话之前,你不要轻易打断她,不然她会直接加重声调不客气地提醒你:“先听我讲完!”


整个过程中,刘喜红一边在A4纸上写着字,一边不断地问那些当爸当妈的:


“听明白我意思吗?”


“听清楚了吗?”


“你理解了吗?”


年轻的、年长的爸爸妈妈们,“诚惶诚恐”地点着头。


半个小时里,刘喜红在纸上写得满满当当:左边是喂养孩子的饮食建议,一共14条;右边是对孩子的8条运动建议,做什么运动项目,每次几分钟,每天多少次,一一列出。



◎ 刘喜红手写的饮食、运动建议。梁中明 摄


一对来自汕头的年轻夫妇,特地开车奔赴几百公里,带着儿子来求诊。孩子现在三岁两个月了,长得看起来还不到两岁。


刘喜红很严肃:“孩子在一岁前,还处于正常生长区间里,到了两岁后却直线下降,从一辆宝马车变成了一台手扶拖拉机,有点小可惜。”


一堆问题,一个个分析、作出建议,一张A4纸又被写满了。每次出专家门诊从上午8点开始,刘喜红大半天时间就在这样“喋喋不休”中度过。


那些家长总是显得忧心忡忡。孩子被视为“宝贝”,是为人父母的心头肉,现在这些珍宝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重大挫折:不爱吃东西,发育缓慢;身高不够理想,比同龄孩子矮得多;过分消瘦,身上不长肉……


压在跷跷板的另一端,是诸多超重、肥胖的小孩。今年7月由中国营养学会肥胖防控分会等发表的《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指出,依据最新的全国调查报告,2020年在6-17岁的儿童青少年以及6岁以下的学龄前儿童中,超重/肥胖率分别达20%和10%。最新发表的研究预测,至2030年,中国学龄儿童及青少年(7-17岁)的超重/肥胖合并患病率将达31.8%,在学龄前儿童(≤6岁)中将达15.6%。


刘喜红说:“超重、肥胖小孩的数量,这10年来几乎是以翻倍的速度增长。现在5个孩子里,就有一个是超重或肥胖。”


◎ 刘喜红的朋友圈内容。12岁男生体重115公斤,一周内减了3.5公斤。


围绕孩子的营养、运动、睡眠、心情和疾病预防(包括护理),刘喜红详细地向家长列出一系列建议。简单说来,就是“吃、喝、玩、乐、睡”5个方面,每一点她都要讲得很透彻。


但所有建议考验的不单是孩子的配合度,对家长们的执行力更是一场严峻挑战。刘喜红写得最多的一个要求,是让孩子在15-20分钟里专心地、高兴地吃完一顿饭,不能看电视或者手机,不玩玩具。


刘喜红说,90%的家长听到这一条后都会大呼:怎么可能做到!这让她思考一个问题:孩子年纪小又不懂事,叫ta开心地吃饭,为什么他们会觉得很难?


面对第一次带孩子来就诊的家长,刘喜红通常会比较严厉。到了第二次,刘喜红会根据情况做一些调整,如果家长真的无法理解她的指导,那么她会再给出两个建议:一,将孩子在家里吃饭的情形拍下来,把视频给她看看;二,把吃的东西带到诊室来,看看她是怎么让孩子吃东西的。


刘喜红的另一面,这时就展现出来了。她对家长说,还有时间,你们先到外面买个包子,但路上不要让孩子吃。


等他们回到诊室里,刘喜红嗲声嗲气地对孩子说:宝贝,现在我们一起先去洗手吧。洗完手,刘喜红一边用纸巾帮小孩擦手一边说:真棒!她拿起一个包子掰开两半,放在孩子鼻子下让他闻一下,说:哎呦,真香。


然后她自己把包子吃掉了。


这时,在路上已经对吃包子有所期待的孩子,喉咙动了一下。


刘喜红说,越小的孩子其实越容易逗ta开心,但一定要用婴儿的语言,这叫“婴语”——包括语气和语调,还要结合眼神和表情。“不要说太长的句子,要说短句,要有点抑抑扬顿挫,有点押韵那更好了。”她把自己喜欢逗孩子的一面视为一种“亲和力”,有些家长也觉得很奇怪:我的孩子见到陌生人都会哭,为什么见到你就不哭了?


当然,在示范怎样喂养孩子前,刘喜红得先跟家长有个约定,除了水,两个小时内不要让孩子吃任何东西。她尤其不赞成那些把苹果切成一片片、每过一阵子就让小孩吃一块的做法:“你不能随便剥夺小孩饥饿的机会。”



◎ 今年5月,刘喜红现身39健康医生直播间。她认为医生应该努力去做一些科普工作,不仅是在诊室“守株待兔”。


有次刘喜红与朋友们一起吃饭,一位小名叫天天的五岁孩子在场,要让他妈妈用勺子喂,吃一口就去玩一会,半天再回来又吃一口。刘喜红看不过眼,于是对年轻的父母说,你们从现在开始和我一起好好吃饭,不要再理你的儿子,就当他没来,可以吗?


大半天后,天天终于来到了餐桌边,此时刘喜红早已把自己面前所有食物吃完。天天站在桌边,刘喜红装着没见到他,继续和大人们聊天。过了大约30秒,刘喜红突然抬头对他说:天天,去玩吧。


天天一下子愣在那,问“为什么”?刘喜红轻声说,我还没吃饱呢,想吃你的那一份。他反应过来了,大声说“不行”!


就在这样的“攻防”中,孩子一边吃饭,一边向刘喜红“示威”,而刘喜红也会即时做出夸张的表情回应。最后他很快把自己盘里的所有食物都吃完了。


年轻的爸爸妈妈几乎看傻眼了:五年来孩子第一次自己吃饭,第一次这么短时间吃完,第一次吃得这么多,第一次吃得这么愉快。


刘喜红从来就觉得,小孩是一张白纸,纯洁无瑕,而“吃”是本能。非器质性(不是疾病原因)的喂养困难,90%是因为养育者错误的喂养行为导致。刘喜红知道如何去调动孩子对“吃”的兴趣,那些来医院进修的医生后来作了一个总结:没有刘主任喂不进去的孩子。


◎ 刘喜红这天“征服”了一个平时不喜欢吃肉的女孩。



2

怎样可以让母乳库运营下去?



刘喜红来自湖南,现在她回想起来,如果自己当年不是咬牙硬扛着,那么可能在十六七岁就被母亲嫁出去了:


她出生在农村家庭,家里有两个哥哥。别人都是六岁开始上小学,但刘喜红从六岁开始做家务,整整磨了父母两年后,在八岁才得到上小学的机会。


机会来之不易,于是她很拼,从小学到初中几乎每次学期考试都要拿第一名。后来她考上了当地一所重点高中。


上世纪70年代,湖南农村的女孩很早订婚。在初三、高一那两年,母亲每次见到刘喜红都劝她说,给你找了一个好人家,赶紧嫁了吧,反正女孩子读到高中都考不上大学的。


刘喜红经常跟母亲吵架,后来终于烦了:要嫁你嫁!你都不知道我能不能考上大学,等我两年不行吗?


在母亲不断“催嫁”的压力下,刘喜红考上了湖南医科大学。那一晚,邻居阿姨还特地走过来说,好可惜呀,刘家少了一个“农把手”。后来,刘喜红又成了硕士、博士。


多年以后刘喜红总结说,自己不是个很聪明的人,走出这样的人生轨迹,全凭一股善于总结、坚持不懈的“狠”劲。


2010年,刘喜红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博士后工作站学习期间,从新生儿科转到了儿童保健科。儿保专家丁宗一教授当时是医院顾问,在儿童营养学方面造诣很深的他,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在国内建设母乳库的构想,但因种种原因未能成事。


在刘喜红进入儿保领域后,60多岁的丁宗一很高兴,把她视为自己的关门弟子,倾其所有传授经验和知识。有些学术会议本来是邀请丁宗一出席的,但丁宗一“一脚”把刘喜红踢了过去,让她上台讲课。



◎ 丁宗一教授。 图片由刘喜红提供


2011年,刘喜红跟随丁宗一教授去美国爱荷华大学医学院儿童医院参观,跟着当地的临床医生一起查房,看到国外的母乳喂养率非常高,她真正第一次见到了母乳库的存在。回国后两人一致觉得:在中国内地建立母乳库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此时,国外运营母乳库已有100年历史:1909年,奥地利维也纳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母乳库。上世纪30年代和90年代,母乳库先后经历螺旋式发展,在全球迅速扩大。许多研究表明,母乳的营养成分可以预防某些免疫疾病的发生,对婴幼儿生长发育有着重要调节作用。母乳里有诸多益菌群,某些菌株是婴儿体内益生菌的有效组成成分,是住院新生儿抵御院内感染的有力武器。


数据更显示,改善母乳喂养行为每年可以挽救82万人的生命,其中87%是6个月以下的婴儿。


2012年刘喜红从部队转业来到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工作后,向领导提出了建立母乳库的想法,得到了时任中心主任夏慧敏的大力支持。2013年3月,中国内地第一家母乳库在该院建立,作为临床营养科主任的刘喜红同时担任母乳库负责人。


建起一个母乳库或许不难,如何一直运营下去才是最大难题。自2013年以来,全国各地医院建成了至少27家母乳库,然而据媒体今年6月调查所得,其中有10家已暂停营运。


刘喜红算过一笔账:每收取1毫升的捐赠母乳,医院需要花费1.4元的成本,捐赠者体检、医院级的电动吸奶器、捐赠母乳的消毒保存等一系列开支,都是医院出的钱。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母乳库运营将近10年时间,捐赠人数1000余人,捐赠次数达9000多次,受捐患儿1200余人,而医院为此耗资将近1000万元。


如果没有院方在一直支持,不断“烧钱”的母乳库很难撑下去。



◎ 2019年11月29日,媒体报道《广州市母乳喂养促进条例》获表决通过。该条例规定市、区政府应为母乳库的建设、运行和管理等提供经费保障。


在刘喜红看来,母乳库要改变目前的运营模式,才能求得生机。国外运营成熟的母乳库绝大部分都无偿捐赠、有偿使用,而在瑞典捐赠母乳的话,一次可以获得20欧元奖励。


刘喜红寄望母乳库的运营模式可以朝血库看齐,每个城市建立一个母乳库,它属于整个城市而不是在某个医院名下,运行资金则来自三个方面:政府财政投入;社会捐赠;有偿使用的收益。


“孩子喝奶粉要花钱,喝捐赠母乳也应该花钱,不过可以通过医保或其他方式支付。”刘喜红说。



3

推广母乳喂养有多难?



多年来大力提倡母乳喂养,刘喜红有时会发现,自己就像与大风车搏斗的“堂吉诃德”。如今提起当年那件事,她还是很无奈。


当时母乳库建立没多久,医院里有位早产婴儿正好是某位医生的侄子,刘喜红于是提议,给这个早产儿提供捐赠母乳。


但那位医生说:我的侄子怎么可以吃别人的奶?


听到别人转述这句话后,刘喜红觉得特别难过:“可想而知,我们对母乳喂养认知的鸿沟有多大。”


◎ 刘喜红办公桌上的牌子。 梁中明 摄


2019年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曾经发布《中国母乳喂养影响因素调查报告》,揭示出公众依然对母乳喂养认知不足:近半数的婴儿母亲,不了解在6个月内应该进行纯母乳喂养,半数以上的母亲,不了解母乳喂养对母亲和孩子的益处。


这份调查报告同时指出,配方奶粉等母乳代用品的销售和推广,使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率降低了11.2%;32.8%正规就业的婴儿母亲没有享受到每天1小时的哺乳时间;工作场所设立哺乳室的比例仅为19%。


年轻一代父母追求更舒适快捷的生活方式,工作与生活的压力更是让他们难以坚持母乳喂养。调查报告显示,孩子到了3个月后,随着年轻母亲开始恢复工作,纯母乳喂养率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


所有这些因素,都令推广母乳喂养变得艰难。


地区

6个月内婴儿
纯母乳喂养率

中国

29.2%

印度

64.5%

缅甸

51%

老挝

40.4%

泰国

23%

美国

77%

中低收入国家
平均水平

37%

世界平均水平43%
*注:数据根据《中国母乳喂养影响因素调查报告》、央广网报道整理


这么多年来,情况并没有得到多大改善。刘喜红在门诊碰得多了,有些年轻妈妈突然就停掉了母乳喂养。刘喜红问为什么,妈妈回答说,之前去某家医院看过,有医生用很惊讶的神情和语气说——你小孩还在吃母乳啊?


医生这种质疑的口气,让年轻妈妈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也让她感到困惑:自己是否真的做错了?回到家后,她丈夫和家婆也说,不要给孩子喂母乳了。


每每听到这些事,刘喜红都觉得遗憾:“在医务人员层面上,我们对母乳喂养的认识不到位,对营养的认识也不到位。”


◎ 研究表明,6个月后母乳的营养成分依然相对稳定。刘喜红认为,母乳喂养最好是到1岁以上,一般情况下,从宝宝4-6个月开始,根据孩子的生理成熟度逐渐添加辅食。


有朋友评价刘喜红总是“恨铁不成钢”,她自己解析,这恨铁不成钢,不仅仅是针对家长而言。


为什么有人会认为自己小孩不能吃别人的母乳?为什么还有人会认为,6个月以后的母乳就没有营养了?刘喜红现在最想做的,就是当那个站在路边的“真诚小孩”,狠狠地戳穿皇帝没穿衣服这回事,把母乳喂养的误区一一挑明,让他们不要人云亦云。



◎ 刘喜红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视频内容。她希望自己有时间时可以写一本书,把母乳喂养指导中的“望、触、听、闻”讲透彻。


母乳喂养被提倡了这么多年,社会上都还存在这么多的观念误区,更何况在中国内地刚起步不久的临床营养学。直到今年3月,国家卫健委才出台了《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


难得让刘喜红觉得可喜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医院派人到她的科室进修,学习临床营养,显示出外界对这个学科的重视。刘喜红决定要倾尽全力,在3到6个月的时间里,让来学习的年轻人脱胎换骨——就像当年丁宗一教授向她传授功夫时一样。


万事都是开头难,前路注定艰辛,但刘喜红说,她早就做好了思想准备:“我知道挺难的。但如同新鲜种子一样,一定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切一切,留待十年后再看看。或许,她会再一次在台上激动不已。


(通讯员:李雯  采访协助:马凌霜)





RECOMMEND
推荐阅读 39深呼吸 · 「仁心」出品  如需转载请在下方留言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39深呼吸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