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新标:援非归来的驻村人丨寻找最美第一书记

2017-03-27 党建全媒体 南方杂志

点击标题下「南方杂志」可快速关注


编者按

为进一步宣传广东脱贫攻坚成绩,展现脱贫攻坚一线指挥官风采,广东省扶贫办、南方杂志社共同启动“寻找最美第一书记”大型全媒体报道计划,今天推出系列之十七《古新标:援非归来的驻村人》。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丨李焱鑫 刘树强

实习生丨易思航


从非洲大陆到雷州半岛,古新标一年间的工作轨迹,横跨了半个地球。


2016年4月前,作为蒙内标轨铁路项目的党支部书记,古新标和他的工友们还在肯尼亚筑路开荒,并迎来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的视察和慰问。


蒙内铁路是非洲铁路的大动脉,是连接沿海与内陆的重要交通枢纽,更是连接中国与非洲的友谊纽带。对古新标来说,这是一次向世界展示中国实力、中国形象的机会:“我们建造的是百年工程。100年后,没有人记得这是哪个企业修建的项目。他们只会记得,这是中国人建造的!”


而接过中交四航局党委书记梁卓仁的电话后,这位“援非功臣”立刻登上归国的班机,奔向另一个战场……


2016年7月,广东省扶贫办主任梁健(右二)到公和村检查扶贫工作,古新标(中)陪同。


2016年12月,中交四航局党委书记、董事长梁卓仁到公和村调研扶贫工作。


“第一书记”古新标(刘树强 摄)


在非洲,古新标收获了友谊,也和工友们一起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实力、中国形象。


接到电话,古新标没有片刻犹豫。离家出国一年,古新标回到广州后根本没有休息,单位给的几天假期全用在扶贫工作的“补习”上。


公和村位于雷州市杨家镇南部,土地贫瘠,水源缺乏。驻村第一天,公和村落后与贫困的一鳞片爪就给了古新标一个下马威:由于村委会长期没人办公,办公楼早已变成没水没电、破旧不堪的闲置之地。


恶劣的环境最先点燃了古新标的责任感,他即刻着手打井、拉电、粉刷墙壁……仅用6天时间就完成了村委会的修缮,并在墙壁还未干透时进驻办公。


脱贫攻坚的基础是精准识别,工作队挨家走访,察看户主的厨房设施、饭菜好坏、住宿条件、装修、家电设备等。就像“援非”时一样,古新标继续连轴转,工作不分周末,节假日没有休息,白天入户调查,晚上整理资料、填写相关报表,“当年我们就是这样昼夜奋战在施工现场,不敢怠慢,不能停下施工脚步。”


“‘第一书记’最重要的工作是搞好团结,带好班子。” 古新标说。到公和村的第二天,古新标就召集了村两委开会,提出“抓思想,抓团结,抓能力,抓廉政”的要求。在日常工作中,古新标要求村干部熟悉各种办事制度,特别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规定、条约,同时经常提醒他们洁身自好,在群众中树立良好形象。


“要让村民相信你,认为你的话有力量,就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在村委办公大楼前,古新标亲手建了一面财务公开墙,即时更新着村委、村集体经济的收入支出——这是向村民的证明,也是对自己的监督。


党旗扬起来,形象树起来,古新标也这样要求着自己。一个雨天,古新标撞见村里的一位聋哑人,他房前的土沟积满了雨水,想要通过只能大步跳过去,十分危险。第二天,古新标和工作队队员扛起修路的材料,出现在他家门口。


一个人或许很难改变一个村,但足以影响每一个人。修路工程启动后没多久,一位常年路过村子的“村巴”司机,开着大巴车送来两袋水泥,“这家人太穷了,几年前我就注意到。现在有干部在关心他,我也要捐助一点!” 古新标停下手中的铲子,眼眶湿润了。


驻村人仅用6天时间就完成了村委会的修缮,并在墙壁还未干透时进驻办公。(刘树强 摄)


工作虽然辛苦,但朴素的村民温暖着驻村人的心。(刘树强 摄)


驻村人走进贫困户家中(刘树强 摄)


大手拉小手(刘树强 摄)


公和村的清晨万籁俱寂,鸡舍里的啼叫唤醒了村委会里驻村人的睡眠。“小庄,别忘了带上相机和笔记本!”古新标走出房门,抚平衣服上的折痕,催促着隔壁房间的驻村队员庄家鸿。


亲人又来了!特困户刘建华的脸上,有着多年未见的笑容。此前,工作队和两委班子亲自动手,帮他修建出行道路,盖起了鸡棚。


在政府资金还未到位时,工作队已利用单位自筹资金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涵盖教育、医疗、人居环境改造的惠民工程也在稳步推进。随着政府扶贫资金部分到位,工作队为有劳动能力贫困户购买黄牛、肉猪,鼓励他们发展养殖。


贫困户的致富路径,是驻村人用脚走出来的。为了解黄牛的市场价格,工作队凌晨4点赶到集散地;为摸清肉猪市场行情,工作队一次次走进恶臭的养猪场。杨家镇周边的养鱼场、养鸡场、黑山羊养殖场……无不留下古新标的足迹。


最近几天,古新标又投入到帮贫困户策划安排一年期及三年期的脱贫种养产业中。刘建华的“翻身”故事,给了古新标“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信心——春节前,刘建华卖掉了养成的近200只鸡,收益超1.3万元。


2016年,公和村在确保贫困户“三保障”的前提下,实现稳定脱贫98人,占贫困人口的30.4%,顺利完成了年度目标。而除了数字,更让驻村人欣慰的是,这个曾经接近凋敝的小山村正一点一点变好,河水满塘,鱼虾生长,牛羊肥硕。


“公和村的扶贫基础工作是雷州的标杆。”前来视察的各级领导对古新标高度赞许。雷州市扶贫办更是要求各工作队到公和村学习取经。


“古书记每天早上六点多起床,从来没见他休息。”庄家鸿说:“十二年的项目老书记,也就只有他能坚持下来。”


“一开始很累,现在对村里都有感情了。” 古新标说。工作虽然辛苦,但朴素的村民还是温暖着驻村人的心。不久前,刘建华拎着半蛇皮袋青菜,非要请“第一书记”尝尝。古新标婉言谢绝,内心却暖暖的。


横跨了半个地球,古新标情怀依旧。这里是吾土吾乡,身份变了,从援非功臣到扶贫干部,工作场所变了,从建筑工地到乡野农舍……不变的,是那份与“铁路精神”一脉相承的责任与担当。


古新标介绍工作队项目推进情况(刘树强 摄)


在政府资金还未到位时,工作队已利用单位自筹资金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刘树强 摄)


刚到公和村时,古新标遇到一个大难题:整个村竟没有一分钱集体收入。古新标借着打井引水的机会,利用村里的鱼塘养起了鱼。平时,古新标经常带头投撒饵料,希望这“活水”,引来收入之源。(刘树强 摄)


公和村的孩子们(刘树强 摄)


驻村人庄家鸿,此前也在非洲参与援建。接到扶贫任务后,庄家鸿毅然奔赴雷州。夫人王彩华得知情况,专程到公和村陪伴并主动为驻村人做饭、洗衣、录入资料。庄家鸿说,以前援非没时间陪伴家人,驻村工作虽然苦,但总算是团聚了。(刘树强 摄)


寻找最美第一书记

广东省扶贫办 南方杂志社 联合主办

统筹丨戎明迈 执行丨李焱鑫 运营丨刘树强

系列报道

李德刚:人到,任务到,心更要到

李军:物质脱贫,更要精神脱贫

黄德山:走进深山,是为了走出贫困

钟汉宏:这个最美揭西人来自他乡

邓波群:唱好脱贫攻坚的客家新歌谣

林晓丹:一位80后母亲的驻村故事

邢华龙:整村搬迁,黄正村走进幸福时间

韩志勇:这个群主不简单

郑晓峰:金光大道上走出“村长伯伯”

伊江林:“小鲜肉”也有大作为

梁音:做好人,不做“老好人”

王培忠:饶平柘林的海风最提神

曾庆辉:带头吃苦才配得上这个头衔

陈光:从“白面书生”到“乡镇干部”

林炎勇:让几十年的“饮水难”终成历史

侯广勇:“三地分居”为“大家”

特稿:南方杂志笔下的“最美第一书记”,省扶贫办主任为他点赞

致敬脱贫攻坚的一线指挥官!


致敬第一书记!


【寻找最美第一书记】 

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有多少位第一书记,就有多少座被改变的村庄,就有多少个动人的故事。


讲好一个故事,树起一面旗帜。欢迎各省直、地市组织部门提供先进人物报道线索,也欢迎各界人士推荐或者自荐。在这里,您可以针对穷根子开出药方,可以发布求助信息,可以充分阐述对脱贫难点的思考, 把您的心里话,和我们、和读者倾诉、分享。


联系邮箱:nfdysj@163.com,或在南方杂志微信公众号留言。


南方》杂志订阅电话

(020)87377371

来源︱南方杂志微信公众号

编辑︱林琳 影子

统筹︱戎明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