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风采】刘东卫:国际建筑学经典译著《开放建筑论的住宅设计与实践》
导读
住房与社区规划学委会特别推出【委员风采】专栏,定期推送学委会委员在住房与社区规划相关的学术与实践成果。本期内容介绍了住房与社区规划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刘东卫老师译著,周静敏老师审译的《开放建筑论的住宅设计与实践》学术著作,以飨读者。
刘东卫
住建部建筑设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住房与社区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21年,国际建筑学科与开放建筑经典著作《Residential Open Building》中文版出版。二十年以后,英文版出版以来不断再版,并出版了多种语言版本。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世界范围内关于现代建筑理论的探索此起彼伏,涌现出形形色色的运动、思潮与流派。其间,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哈布瑞肯教授于60年代在荷兰提出的支撑体学说及其方法论脱颖而出,在建筑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在国际上被广泛传播、深入实践。
《Residential Open Building》被视为开放建筑论的必读经典,知名学者斯蒂芬·肯德尔教授以反思和开放的态度驾驭自己渊博学识与深刻洞见,在世界范围内融汇东西方开放建筑领域研究与实践的优秀成果,写就这部难能可贵、最具代表性和前沿性的学术著作。
目录
RESIDENTIAL OPEN BUILDING
中文版译者序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世界范围内关于现代建筑理论的探索此起彼伏,涌现出形形色色的运动、思潮与流派。其间,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哈布瑞肯教授于60年代在荷兰提出的支撑体学说及其方法论脱颖而出,在建筑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在国际上被广泛传播、深入实践。历经六十余载发展演进,开放建筑论始终立足于时代的最前沿。它绝非等同于某一种现代建筑先锋流派的理论学说,而是逐渐成为建筑领域跨时代的主流思想和发展趋势,并且构建了一种环境、社会、生活开放互动的时空营造关系,使其得以将环境哲学观、建筑系统观、设计方法学融为一体,其影响之深远、实践之广泛、代际演替之活跃、理论体系之博大、内涵外延之精深,令人叹为观止。
20世纪80年代初期,伴随着中国城市化建设,为解决住房严重短缺而推行的住房商品化改革,开启了开放建筑论研究与实践的时代。聚焦改革开放初期大量住宅中存在的标准化与多样化问题,清华大学张守仪教授在《建筑学报》杂志上首次将支撑体理论和方法介绍到我国,令人耳目一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者、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鲍家声教授系统地研究了SAR住宅理论和设计方法,出版了专著《支撑体住宅》,并对住宅的标准化、多样化及其灵活适应性进行了实践上的探索,特别是无锡惠峰新村支撑体实验住宅(1987年)的建成,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其后,中国建筑学会张钦楠副理事长和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现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马韵玉总建筑师承担了建设部“八五”重点课题《适应性住宅通用填充体》的研究,并在北京翠微小区建设了填充体系统的适应性住宅实验项目(1994年),其开放建筑论在中国的开拓性实践获得了国际上的高度评价。
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在建设部所属的中国建筑技术发展研究中心(现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作,曾与参加住建部国际合作的中日第一期JICA项目(中国小康住宅研究)的日本专家就开放建筑在日本的发展进行了交流,系统地了解到日本有关SI建筑研发与产业化技术的实施情况。20世纪90年代,我作为访问学者赴日留学,在恩师原九州大学青木正夫教授的指导下,针对日本住居领域中SI建筑体系的演变进行了学习研究,深刻领悟了建筑产业化高度发达的日本所采用的建设模式,即站在未来的角度,推动可持续性建设战略的发展,推动SI住宅为社会和个人提供优良资产。回国后,我有幸在中日JICA第二期项目(中国住宅新技术研究)中,与日本都市机构长期专家泷川光是先生、加藤多加年先生和德留弘先生等共同工作。他们在开放建筑研究与实践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在项目合作期间更是将SI相关技术毫无保留地予以分享。得益于中日JICA项目的资助,1998年我又赴日本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学习考察,其间,日本开放建筑的发展演变,开放性建筑系统、室内填充子系统的商业化部品,以及SI住宅体系下的Next21实验集合住宅等代表性项目,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近三十年的中日建筑和住宅建设研究工作中,我在开放建筑领域与藤本昌也、松村秀一、南一诚、小林秀树、川崎直宏等著名学者持续进行学术交流,与日本都市机构、日本住宅中心、日本建筑中心、日本建设省建筑研究所、市浦设计事务所,以及松下、骊住与福美等全产业链企业专家,也多次交流与合作。从2005年的中日合作开放建筑项目——北京雅世合金公寓项目、北京众美公租房项目、北京首开寸草养老设施既有建筑改造项目,到中国百年住宅系列项目实践,以及《SI住宅与住房建设模式》《百年住宅:面向未来的中国住宅绿色可持续建设研究与实践》等研究成果,都离不开日本专家学者和企事业同仁们的无私支援和帮助。近三十年间,中日两国在国际视野下积累的可持续建筑等一系列开拓性研究成果,对中国住宅建设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和重要作用。
2010年之后,随着中日合作的北京雅世合金公寓研发与实践的进一步开展,我有幸在担任国际建筑与建设研究创新理事会(CIB)开放建筑工作组联合协调人、香港大学贾倍思教授的引荐下,与以开放建筑创始人哈布瑞肯先生为中心的国际开放建筑组织中的历史性人物——来自欧洲的迪特玛·艾伯勒教授和来自美国的斯蒂芬·肯德尔教授等,进行了广泛交流。2015年我前往苏黎世参加世界开放建筑大会,其间,与哈布瑞肯先生会面、聆听教诲,并在迪特玛·艾伯勒、斯蒂芬·肯德尔两位教授的关照下,考察了一系列荷兰、瑞士、美国等欧美国家的开放建筑设计实践项目,加深了对其开放建筑领域的了解。近三十年开放建筑论的学习、研究与思考历程,使我除了从思考建筑本身的基本问题出发之外,更会以面向未来的视野去思考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与建设发展的相关问题,特别是环境、城市、建筑的可持续建设课题,进而深刻理解广义开放建筑论的建筑设计与研究实践在我国不同社会时期所肩负的使命。
开放建筑论在中国不同时期所肩负的历史责任、代表的时代主题和蕴含的发展意义都是不同的。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中国不仅面临着环境、资源与建设的挑战,也直面着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新型工业化建造方式和建设品质,以及居住质量提升等重大战略课题的转型。开放建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于应对上述课题的挑战、绿色低碳可持续性社会的构建,以及国家、社会、行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与价值。
自2000年以来,围绕借鉴国际建筑产业化发展经验的开放建筑研究与设计实践进入了新阶段,基于开放建筑理论的日本SI体系的研究、实践进入了中国建筑界的视野,建筑支撑体和填充体的理念、方法与体系,以及工业化技术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实践。在当代世界范围可持续发展与建设的共同主题下,中国同样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同时,还存在突出的既有建筑存量问题,如建筑使用寿命过短、生产建造方式粗放、产品供给质量低下等课题亟待解决。这是涉及理念转变、模式转型和路径创新的全局性、系统性的变革过程。开放建筑是中国未来建设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期待其与未来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和高质量的环境、城市、居住等广义建设范畴相结合,不断探索新时代建筑学科的未来。
《Residential Open Building》被视为开放建筑论的必读经典,作者以反思和开放的态度驾驭自己渊博学识与深刻洞见,在世界范围内融汇东西方开放建筑领域研究与实践的优秀成果,写就这部难能可贵、最具代表性和前沿性的学术著作。自2000年本书的原版——英文版出版以来不断再版,并出版了多种语言版本。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开放建筑论相关研究的起源、发展与特征,总结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开放建筑的设计与营造;基于开放建筑论的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和建筑部品的发展演变,以及面向高质量可持续环境建设的最新动态和前沿趋势,全面地归纳了当代广义开放建筑论的相关思潮与流派、设计对策与解决手法,以及建造技术等;多角度、多层面地精选了世界范围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师及其作品,为广大建筑师、工程师、建筑专业学生以及建设开发、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全产业链同仁们,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认识开放建筑学的理论方法以及可持续建筑和当代集成建造技术实践的全景视野和多维参照。期待着中文版能为我国的业界同仁们以及建筑学科研究与可持续建筑领域的创新实践者们提供重要的借鉴与启发,也衷心希望在我国开放建筑探索发展的未来之路上大家共同携手前行。
刘东卫
2021年夏于北京
RESIDENTIAL OPEN BUILDING
中文版序摘要
本书英文版自2000年问世以来,已过去了20年。在这20年中,虽然世事变迁,但本书讨论的当年住宅建设中所存在的许多问题,非但未有改善,甚至趋于严重。而且,“开放建筑”基本原则中直指问题要害的内容也未曾改变。因此,当下出版中文版仍具有现实意义。
在这20年里,大多数国家的住宅建筑标准在不断地改进,这使得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之间建造的住宅越发显得落后。这些质量不高的住宅不仅阻碍了经济的进步,也不利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住宅建设仅仅满足于当时标准的做法并不可取,“边拆边建”会给社会和环境带来巨大隐患。因此,适应性强、具有可持续发展特性的“开放建筑”在居住建筑领域的战略发展中必然拥有一席之地。
而今,“开放建筑”不再是少数实干先锋和理论家的构想,它已成为建筑行业的主流思想和发展趋势。自2000年以来,数以百计的“开放建筑”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形势喜人。本书聚焦于“开放建筑”,针对开放建筑论的住宅设计与实践展开论述,并期待其成为该领域的入门书籍。
非常感谢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在中文版出版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尤其感谢该公司的总建筑师刘东卫先生,他对于中国住宅在可持续发展建设中的方向问题具有充分的发言权。期待他们面向未来的开拓性工作取得圆满成果,也期待循迹而来的有志者们可以共同推动“开放建筑”的研究与发展。
斯蒂芬·肯德尔,MIT博士
[Prof. Stephen Kendall,Dr.(MIT’ 90)]
美国鲍尔州立大学教授
(Ball State University,Muncie,Indiana,USA)
2020年12月
RESIDENTIAL OPEN BUILDING
译 | 刘东卫,博士,教授级高级建筑师,现任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住建部建筑设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住建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建筑设计专委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产业化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住房与社区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产业化分会副会长,《建筑学报》编委会委员。
审译 | 周静敏,博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住建部建筑设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适老性建筑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住房与社区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养老服务设施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建筑师》、《城市住宅》编委会委员。
| 内容来源: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