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 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你们适应了吗?
▲ 孩子的近况调查
上一期文章,与大家分享了我们所追踪班级的43个小学毕业生中,有25个家庭选择了让孩子回老家上初中。
这25个孩子,最终有14个进入了镇上或县城里的公立学校。这些公立学校在当地的口碑中都算不上是很好的学校。因为所谓的好学校都需要对口的学区房才能接收。
也有家长怀着给孩子创造更好条件的想法。25个家庭中有11个选择了承受高学费,将孩子送进私立学校。老家这些私立的“好”学校皆以军事化的严格管理和升学率高而闻名。
这些从北京回到老家的孩子,他们只有12岁,离开了父母和熟悉的成长环境,他们是否适应了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他们与新的老师、新的同学们相处融洽吗?跟随我们的视频去看看其中3个孩子返乡后的生活吧。
>>追踪返乡流动儿童近况实录
在去孩子们的老家探访他们的过程中,我们和不同学校的老师聊天,听到最多的词是“素质教育”。这些老师们说:“北京和内陆不一样,北京都是素质教育,我们这边只抓成绩,管得也严一些,这些刚从外地回来的孩子刚开始肯定是不适应的,慢慢也就习惯了。”
也许,适应新的环境,是每个人的本能。当一个人在新的环境里,行为开始与他人无异了,那他就是已经适应了环境?
就好比,刚回去的孩子每每给父母打电话哭泣抱怨。一个月后,哭泣停止了,情绪似乎正常了,家长就觉得这是孩子适应了。。。
再好比,孩子们的小学班级QQ群里,从刚开始的拼谁的新学校作业多、比谁起得早睡得晚、晒各自的试卷,到后来只有简单的招呼问好,旁观者会觉得这是他们适应了。。。
但他们真的适应了吗?他们是不再抱怨不再有情绪,还是不再说出来了而已?他们还在想念父母吗?他们交到知心朋友了吗?他们觉得孤单吗?他们怪父母吗?他们接受独自生活了吗?
明天,我们将继续与你分享在视频之外,孩子与我们的那些对话。我们希望能带你更加走近这些离开父母、独自返乡的孩子,听听他们不轻易说的内心话。
编者按
“新公民计划”自2018年3月起,通过实地的观察、访谈和问卷,追踪记录着北京一所民办打工子弟学校43名六年级毕业班学生在十二岁这一年发生的故事。
我们以文字和影像为载体,持续更新和发布追踪记录的内容。我们的工作已经得到了学生家庭的同意和支持。故事中所有的地名、人名都经过化名处理。
希望你与我们一起关注他们。因为这43名十二岁的孩子,只是中国超过1亿受流动影响、成为了城市边缘儿童的孩子们的一个切面。他们个体承受的苦难,是时代的苦难,是社会的苦难。
▲ 何冉到孩子学校探访
本文是流动儿童返乡追踪《他们的十二岁》系列文章的第四篇,如果您想了解我们返乡追踪系列的故事,可点击链接浏览以下三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