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企业如何应对“抗糖运动”?功能糖或将引爆新的增长点!
新食品丨新食事丨新食机
点击上方“食经济”,食品人都在关注
消费者希望自己可以吃得健康,但同时又不能以牺牲口感为代价。这是全球食品工业减糖过程中遇到的大难题,同时也是大机遇。
刚刚落幕的2019食品科技创新论坛上,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所长李东博士通过主题演讲,对时下的热门话题——减糖做了系统性的分析介绍,并提出了相关问题及解决方案。
(以下部分内容参考整理自李东博士《乳制品行业减糖研究进展与趋势》主题报告。)
01
“减糖”是未来13年国民营养工作重点
为了对抗肥胖及随之而来的各种健康威胁,目前,包括美国、法国、加拿大、英国、南非、爱尔兰、墨西哥在内的很多国家,已经实施了糖税政策,意在从供应端控糖,降低国民摄糖过量。
不仅如此,EFSA(欧洲食品安全局)将会在2020年初为食物中添加糖每日摄入量提供科学建议,对所有来源的添加糖设置不产生健康危害的科学临界值。
针对减糖,中国政府也出台了相关的指导方针。2017年国务院发布的《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中,明确提出了“三减三健”的行动计划,将“减糖”列入未来13年国民营养工作重点。
根据国家卫计委疾控局发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成年人每人每天添加糖摄入量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糖摄入量控制在总能量摄入的10%以下。
但从目前国民饮食量和食品含糖量来看,这是建议数据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市场上常见的酸奶平均含糖量约为8%。很大一部分风味酸奶的含糖量甚至超过10%。
我们可以算一下,假定我们早晚一杯200ml酸奶,那么一天的摄糖量就几近饱和了。
毋庸置疑,全球范围内的“减糖风潮”已经开始,而且还将继续。面对全球性的减糖运动,食品行业面临着巨大挑战,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02
不只是甜味,替代糖需满足多维度需求
面对全球性的减糖风潮,不少企业选择用甜味剂替代糖——这也是食品制造商减糖的主要策略。
目前,国标GB2760允许在食品中使用的甜味剂包括以下26种。
一般来讲,甜味剂有天然甜味剂、化学合成甜味剂,营养性低倍甜味剂、非营养性高倍甜味剂之分。现阶段,使用非营养型高倍甜味剂部分替代食品中的糖,已成功商业化。
的确,高倍甜味剂看起来确实是一个好的选择,在降低产品含糖量的同时,可以较好地实现了食物的甜度不打折。
然而,糖之于食品,不仅仅是赋予甜味那么简单。在食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糖发挥的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在乳制品的生产及流通中,糖除了让食品有“甜味”,还能在产品质构、储藏、色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简单的控糖不仅会使乳品甜味降低,同时会对其他原料的选择增加技术难度。
“天然高倍非营养型甜味剂结合风味修饰、质构修饰技术,是未来食品工艺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李东博士强调。
同时,李东博士指出,使用甜味剂替代蔗糖,在保障风味口感方面,需要解决质量、强度、暂时性、空间性四个维度的技术难题。
03
理想的食糖替代品:功能性添加糖
近年来,功能性食品发展迅猛,因此在食物减糖过程中,功能性低聚糖、 功能性糖醇、功能性膳食纤维、功能性单糖等功能糖,成为食品市场的理想的选择。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这四种功能糖在食品加工中的使用情况:
功能性糖醇
作为国际公认的食糖替代品,功能性糖醇在食品加工中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其中,木糖醇、赤藓糖醇、乳糖醇等产品几乎可以在任何食品中添加使用。
一般认为,功能性糖醇的共同特点是,糖尿病人食用后不影响血糖值、不会产生龋齿、有一定的热量和甜度,因此也叫营养性低倍甜味剂。
功能性低聚糖
功能性低聚糖在食品中的应用也是比较成熟的,不同种类的低聚糖适用范围也有所不同。
功能性膳食纤维
最近几年,功能性膳食纤维市场的快速增长。据Markets and Markets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全球膳食纤维市场规模在将达到43.1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将达13.2%。
功能性单糖
目前,各种功能性单糖产品,已经用于膳食、保健、医药等多个领域。
-end-
历史文章推荐
电话:0571-81903405
文:Sunny
扫码勾搭小编或➕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