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e公司调查】直击漩涡中的​柔宇:从技术到市场,这一跃太难了!

证券时报 e公司 2022-06-14

记者:陈丽湘 余胜良 严翠

作为曾经的资本宠儿,拥有全球领先柔性屏技术的柔宇科技先后获众多创投机构的一再加持,多轮股权加债权融资累计近100亿元,一度是估值超500亿元的“独角兽”企业。

然而,领先技术和资本加持并未转化为市场竞争力。资本持续消耗之后,柔宇科技近期负面传闻不断,拖欠工资、核心人员离职,甚至传出“全员放假”风声。公司独董、知名学者刘姝威连发文章呼吁“拯救柔宇”,欲让政府帮助引进战略投资者,以缓解资金燃眉之急。

柔宇科技到底怎么了?柔宇科技能否走出困境?

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近日实地探访柔宇科技深圳总部办公区、生产基地,采访柔宇科技投资人、员工、同行及业内专家。从现场看,柔宇科技没有全员放假,生产线也在运转,但作业量并不饱和。柔宇科技的投资人态度谨慎,不愿追加投资。同行则认为,柔宇科技的技术路线没问题,但产品量产、通过市场检验不容易。有员工将责任归咎于公司创始人不擅长管理,权力高度集中下运转效率不高。

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向柔宇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刘自鸿发送了采访提纲,得到了回复。刘自鸿表示,感谢关心和支持,近期事情太多,不方便接受采访,之后再找合适时间沟通。

去年12月,刘自鸿曾在朋友圈感慨,至暗时刻不指望雪中送炭,“唯一能做的是坚持到底,永不言弃。”

现场所见:并未全员放假

4月初,柔宇科技因“全员放假”等传闻被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彼时,有柔宇科技员工向记者表示,公司内部口头通知全员放假三个月。之后,柔宇科技相关人士辟谣,称公司还有员工在上班,并未全员放假。

证券时报记者在4月下旬的一个工作日,来到位于深圳市南山区高新区联合总部大厦的柔宇科技总部。公司此前租赁了18、19两层楼,但如今18层办公区已大门紧闭,19层保持正常运行状态。

透过19楼前台,记者看到,确实仍有人数不多的员工在办公。前台行政人员告诉记者,公司没有发布全员放假的通知,清明节后至今他一直在公司上班。

随后,记者前往深圳市龙岗区柔宇科技柔性显示基地。园区里停有不少车辆,部分车间亮着灯。园区保安说,公司没有发布放假通知,并以“没有预约码”为由婉拒了记者进入基地的请求。

记者在附近观察了约两个小时。园区里不时传来机器运转的轰鸣声,同时,标着“酸性排气”的管道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偶有员工进出园区。

下午5点多,接近下班时间,基地主办公楼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楼层陆续亮起灯。6点刚过,不少员工从园区里走出来,三辆大巴准时开到门口,6点15分左右,主办公楼的灯光熄灭至只剩一层。

由此看来,柔宇科技确实并未全员放假,生产基地仍在勉力维持运转。

从公司独董刘姝威日前发布文章《拯救柔宇》中可以看到,柔宇科技现在很差钱。刘姝威说,公司还没来得及开拓市场,创造充足的经营性现金流量时,已经出现资金短缺,导致柔性屏产线无法正常运转,也无法进行持续的研发工作。

投资人反思:缺过硬产品

柔宇科技2012年5月~2021年9月共进行过8轮融资,获得股权投资约61.97亿元,债权融资约36.53亿元,估值一度超过500亿元。资本青睐的主要原因是柔宇科技有技术,有人才。

张强(化名)是柔宇科技的投资方。他说,从研发角度来看,柔宇从0到1的确是走出来了,在业内属于领先。创始人刘自鸿出身名校,履历很好,折叠屏属于比较前沿的技术,这些都是当初投资人看了心动的地方。

但是,柔宇科技的产品一直没有获得市场的真正认可,推出的两款FlexPai折叠手机均销量不佳。张强身边不少朋友都用过,反映槽点不少。质量不过硬,用户体验不理想,其他手机厂家自然不会大规模采购。

张强说,柔性屏技术应用商业前景可观,但前景能否兑现,要靠产品说话,靠市场化销售业绩。柔宇科技一直没拿出来过硬的产品,销售迟迟没有带来健康的经营现金流。

从2012年5月创立至2021年9月近十年期间,除了获得近100亿元股权、债权融资,柔宇科技的经营活动获得现金流入合计才17.17亿元。

2018年6月,柔宇科技在深圳市龙岗区建设投产了全球第一条可折叠全柔性显示屏量产线,投资额65亿元,仅为相同产量规模的传统显示面板产线的1/7。传统面板产线投资要465亿元。

以相对较低的投资额,要求做出全球领先的产品,是不是对柔宇要求太过苛刻?股东是否应该继续支持?张强认为,早期可以讲愿景,产线建起来,没有取得阶段性成果,这意味着技术成熟度存在瓶颈。

事后复盘,柔宇做手机可能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本来是一个to B的公司,做手机面对的是C端用户,挑战完全不同。柔宇科技为了做手机,又额外招很多人,这也是资金消耗过快的原因之一。

不过,即使是高峰期的2000余名员工,与成熟的手机团队相比也太小了。柔宇科技很难和主流手机厂商竞争,何况还要做面板。张强认为,当时柔宇做手机情况特殊,下游厂家没有配套采购,产量又小,作为行业内首先吃螃蟹的公司,要走出来很不容易。旭日大数据董事长孙燕飚也持类似看法。柔宇科技想要兼顾to B和to C 市场,实际上既充当供应链厂商,又做终端企业。事实证明,这条路很难走。

通信工程师、战略规划专家袁博对记者表示,柔宇科技在过去的发展中,重视技术而忽略商业落地,这导致其一直靠融资而不是商业销售来支撑,这并非良性的发展。 

制表:陈丽湘

员工感受:技术虽牛,管理不行

柔性屏主要有两种技术路线,一是京东方、TCL科技、三星等公司拓展的多晶硅(LTPS)技术,市面上主要的折叠屏手机等产品几乎都由这些公司供应。另一种则是柔宇自主研发的超低温非硅制程集成技术(ULT-NSSP)。

据刘自鸿此前介绍,ULT-NSSP技术比LTPS在量产能力上更优秀,原因在于采用不同材料体系和不同制程工艺,整体生产流程大为简化,设备投资成本大幅降低,良率显著提高,产品弯折可靠性极强。

国内领先的面板制造商华星光电的一位高管介绍,从技术路线上看,柔宇并不是孤例,韩国LG和日本企业也都在做,其中LG进展比较快。“这个产品核心关键不是屏幕做得有多薄,三星也可以做很薄,这并不是加分项,至于生产温度的高低,也没有多大意义。”他说,“柔宇的技术路线没问题,只是这条路太远了,从技术到量产要走很长的路,只靠几个实验室出来的学术派很难搞定。”

曾在柔宇科技工作了两年多的陈铭评价,柔宇技术确实很牛,创始人的背景无可挑剔,这几年柔性屏产业发展也蒸蒸日上。柔宇陷入困境,跟刘自鸿的个人情怀和管理短板有很大关系。刘自鸿提出的目标过于高远,让柔宇的路越走越窄。

“老板的愿景很宏大,想做创造柔性星球的拓荒者,这太理想化了,对一家创业公司来说可能是致命的。”陈铭说。

他认为,柔宇的柔性技术确实能在不少领域发挥作用,但前两年仍处技术普及阶段,在柔宇产能有限情况下,还要在航空、消费电子等各个领域全面铺开,这种“博而不专”的打法导致无法在任何行业持续渗透,对公司现金流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

刘自鸿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但是不擅长企业管理,这是柔宇“高开低走”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年我感觉公司的管理太混乱了,内耗内卷太严重,办事效率极其低下。”陈铭说, “事无巨细都需要刘自鸿审批,权力高度集中,底下人没有权限,也不敢拍板。”

举例来说,柔宇注重技术保密,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即便是员工想在电脑上安装一个输入法,都要找IT部门层层审批。审批结果迟迟下不来时,就要通过内部通讯软件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去催,甚至要当面找人,才能解决。

张华是柔宇的技术员工,对刘自鸿的评价很高。他认为,刘自鸿的“完美主义”放在柔宇这样的创业公司身上,是有弊端的。

“刘博确实很牛,他的柔性技术在商业转化的时候不照搬三星,大规模产线的设计也不照搬国外的做法,是真的做到了自主知识产权,并且造价也比业内低很多。”张华说,这个成果如果放在有一定客户基础的企业如TCL、京东方身上,有可能一举推动国内柔性屏行业的发展,但是,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没有稳定现金流,要从0直接做到N,步子迈得太大了。

张华说,刘自鸿技术很厉害,但花钱缺乏规划。“这个行业对钱的需求很高,柔宇募集的资金全部加起来可能还不到100亿元,但光建产线就投入了110亿元,那后续产品推广、员工工资、技术升级怎么办?”他说。

刘自鸿(供图:郑宇)

天问:路在何方?

柔宇科技能否渡过此次难关,是各界关注的焦点。

一位投资人告诉证券时报记者,正在努力帮助、支持柔宇科技渡过难关,也希望外界多一些宽容和呵护。他说,柔宇科技确实是有全球领先原创技术的,风险投资机构、创业投资机构也愿意投资这类企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波折,遇到困难也是正常的,创投机构一开始就会有团队跟踪所投项目,帮助企业发现问题,尽力解决问题。

“多数创投机构的投资都是基于长期价值理念,但基金通常有运营期限,所以外界会看到机构中途退出一些项目,原因是多方面的,退出并不意味着不看好相关项目。”该人士说。

企查查显示,柔宇科技第一大股东为刘自鸿,持股38.6%,中信资本、深创投、深圳慧港投资、松禾资本、西藏祥盛创业投资分别持股6.05%、4.64%、4.06%、3.6%、2.53%。柔宇科技设置了特别表决权结构,刘自鸿占公司投票权的比例达到71.56%。

未来,若柔宇科技能够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刘自鸿的持股比例及表决权比例应会下降,新的投资人是否会让他继续保持绝对的掌控力,有待观察。

另有柔宇科技投资人告诉记者,投资人毕竟是公司的小股东,柔宇科技当下困境的根源在于公司的技术、产品的商业化等进程不及预期,这些方面股东能够提供的帮助有限。如果只是缺资金,投资人可能可以暂时施以援手。但是,很多投资人投了多年,仍未见到回报,要继续砸钱进去,也很难下决心。

张强也认为,创始人的承诺并未兑现,股东决定不再追加投资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也就意味着,柔宇科技当前很难通过现有股东持续投入的方式获得资金,融资需另谋他路。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直言,柔宇科技的创始人沉迷于技术,不够重视产品应用与市场开发,过于自信,导致了柔宇目前的困境。“如果柔宇科技的治理结构不能有本质性调整,这一折叠屏科技概念虽好,公司也难言未来。”他说。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王鹏认为,柔宇科技未来的出路,不外乎股权结构发生变化,管理团队产生更迭,或者相关上下游产业链、金融机构介入,一起帮柔宇科技找到规模化用户,加速商业化落地。

期待柔宇科技早日走出困境。

(文中张强、陈铭、张华为化名)

记者观察:宽容失败,宽容“学生创业”

曾经的明星“独角兽”,如今陷入困境。刘姝威教授大声疾呼,要保护柔宇科技从0到1的成就,帮助柔宇从1到N。怎么帮?就要对柔宇进行全面诊断,看是哪里出了问题。

一位投资人以“学生创业”来形容柔宇和创始人刘自鸿。“学生创业”的理想主义、不接地气,低估创业难度,都是原因。从中不难看出,投资人对整个项目和创业团队心有不甘。

世界上有很多学生创业成功的例子,比尔.盖茨、扎克伯格、乔布斯、戴尔等都是辍学创业。中国也有学生创业成功的案例,比如创立腾讯的马化腾、创立大疆的汪滔。

相比之下,柔宇的经历更坎坷,一下场就要建一条极其烧钱的生产线,闯一条还没有成功先例的技术路线,风险莫测。

不管柔宇从0到1如何成功,都要接受从1到N的检验,如果先进技术不能产品化,产品不能商业化,再多的0到1,除了烧钱,也带不来真金白银。

柔宇的困境,表面上看,是深圳龙岗这条生产线极其烧钱,没能带来足够的现金流。背后,折射的是实控人、团队、公司治理等多方面存在的问题。

创业者是否太过乐观,给了投资人过于乐观的期待?技术路线是否足够先进,可以抵挡各路追兵?公司治理是否健全?重大决策是否科学?管理是否高效?值得反思的地方有很多。

创业者应该摆好自身定位,不能光讲情怀。生意就是生意,生意要产品说了算,要拿出过硬产品,卖得出去,赚到钱,给社会创造价值,给投资人带来回报,这才是最大的情怀。

柔宇过去光环加身,被许多人看作是深圳创新的一张新名片,深圳机场大屏、全国各种展会都能看到公司引以为傲的彩色柔性屏广告。如今,光环褪去,创业团队和投资人都在苦苦寻求脱困之道,结局如何仍有待分晓。

创业本不容易,九死一生。柔宇也不例外。对于柔宇,对于刘自鸿,对于千千万万创新创业的人,无论成败,还是多一份宽容吧。

(责编:彭勃 供图:陈丽湘)



这些,用户都在看豪气分红!两只次新股披露首份年报;股价“出道即巅峰”,投资者曾喊话高送转,股价能否就此反转?
停牌1000天!预亏超 5.9亿元!*ST德奥修正业绩,进入退市整理期;还有这些公司正在经历退市......
换机周期延长至3年,手机产业链如何突围?
泰禾集团“业绩雷”炸响,不到3个月,从预盈变最多巨亏46亿!
最新!上海新增死亡39例,平均年龄78.7岁,直接原因均为基础病;北京新增15例确诊;济南深夜辟谣“封城”为不实消息
刚刚5连板!这家公司突然宣布:净利暴跌近80%!
突发!弃购者肠子悔青了,第一高价新股暴涨近20%!1签可赚超2万,次新股现涨停潮!
刚刚!“超级赛道”龙头股集体重挫,两市超4000股下跌!这一板块多股却秒涨停.......



欢迎扫码下载e公司APP

●一手信息      ●一线互动

    ●一键发布      ●入驻资本圈

 ▲小手一点,全新体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55-83514034 邮箱:bwb@stcn.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