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气象漫谈丨雨水催生了古代的伞文化


气象漫谈雨水与伞文化



《说文解字》:“雨,水从云下也。一象天,冂象云,水其间也。”几千年来,汉字“雨”的写法并没有太多变化,上面的一横代表天空,下面一个有点像门字的方框(冂)代表降雨的云层,中间那四点当然就是指雨滴了。


古人把“云”和“天”分得很清楚,无论是甲骨文、金文,还是小篆和楷书,雨点都没有突破云层之上,这与现代科学仪器观察的结果完全一致。




由于雨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古人对雨一直有着崇敬之情。但在原始社会,人们并不了解雨产生的原理,以为天上住着一位叫“雨师”的神仙,专门掌管人间的降雨。


雨师的信仰起源甚古。《山海经·大荒北经》就记载:“蚩尤作兵,伐黄帝,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汉人在以箕星为风伯的同时,以毕星为雨师。后来雨师被道教纳入神系,或云为龙,或云为商羊、赤松子。唐宋以后,从佛教中脱胎出来的龙逐渐取代了雨师的位置。随着龙崇拜的普及,其他雨师的形象和名称都弱化了,只有龙的布雨形象日益强化,龙也成了人们心目中的雨师。




雨师温良,则雨水适宜,生产丰收,生活顺利。雨师发怒,则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灾害。古人也总结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撑伞便是最典型的应对措施之一。



中国古代很早就发明了伞。宋高承《事物纪原》引东汉服虔《通俗文》称:“张帛避雨,谓之繖盖。即雨伞之用,三代已有也。”《六韬·龙韬》记载,周武王当年攻伐商纣王时,“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这里“盖”即雨伞,说明在公元前十一世纪时,已出现了雨伞。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虞舜是黄帝的八世孙,其父是个瞎子,人称“瞽叟”。虞舜的母亲死后,瞽叟再婚,生了儿子“象”。瞽叟偏爱象,想烧死虞舜,虞舜便借助“笠”逃出了火海。此笠即一种叫“簦”的雨具。《国语·吴》中也有“簦笠备雨器”的记载。《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则记载了虞卿“蹑轿担簦”冒雨前往赵国游说孝成王的史实。《说文解字》称:“簦,笠盖也。”说明簦是一种带手柄的笠,也就是伞。




古代文人墨客在与伞朝夕相处中,演绎了我国丰富的伞文化。有一天,一个女人走进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家门,想要借一件用具,并指了指窗外笑着说:“我借一朵花,又能闭来又能发,不知花叶在何方,却见花根手中拿。”李清照听了,随口答道:“我去拿座亭,没安窗和门,水在亭上流,人在亭下行。”原来两人说的是雨伞。




《评释古今巧对》记载,明代吴江知县,一次见吴县知县和长洲县知县携两把官伞同轿出行,遂得一上联“二公并轿撑双伞,大小十人”,但久未得下联。后来,长沙府尹闻知,便对以“一家造册分两图,内外八口”。原来,“图”字的繁体由四个“口”和一个“十”组成,而“伞”字的繁体由五个“人”和一个“十”组成。




来源 |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

作者 | 刘立成

编辑 |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全媒体记者 文科


 🔗 往期回顾🔗
国家级高温红色预警气象服务快报
处暑节气 | 盼暑退,盼清凉!
高温天气下,农作物也要“防暑降温”!
烈日炎炎,光伏电站是否能多发电?

长按识别小程序

了解天气实况信息


 小据喊你点亮在看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气象漫谈丨雨水催生了古代的伞文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