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气象视角看黄河——人类生存及文化积淀传承风险加大?

看九曲黄河

如何变幻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在黄河岸边繁衍生息,发展壮大。这条孕育出古中华农耕文明的大河经历着气候之变,也见证着流域内的移风易俗。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肖风劲分析称,气候与水文、地形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一个区域特定的生态环境,在长期积淀中形成了当地特有的风俗文化,也影响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气候变化作用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同时,也会影响文化的变迁。

增温变暖,气候之象
九曲黄河自西向东流经高原、山地、平原,流域内气候分布差异明显,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总体呈现上游地区暖湿化、下游地区暖干化趋势。

工业化革命以来,黄河流域的气温变化总体趋势与全球一致。1961年至今,黄河流域平均升温速率为0.31℃每10年,是全球升温速率的两倍。其中,上游地区气温上升趋势显著,明显高于中下游地区的升温速率。与此同时,自1961年以来,黄河流域年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但上游年降水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平均增速为5.4毫米每10年;中下游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减速分别为4.6毫米每10年、9.8毫米每10年。其中中游地区极端降水强度明显增加。自1961年以来,黄河流域平均年蒸散量呈减少趋势,减速达5.4毫米每10年,但区域分布差异明显,上游地区年蒸散量呈增多趋势,增速达5.5毫米每10年。

环境变迁,移风易俗
气候变化会导致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发生变化,自然环境则会进一步作用于人文环境,二者相互作用,导致地域文化移风易俗。
积雪融水、冰川融水是黄河流域水资源的重要补给。短期来看,全球变暖会加速积雪及冰川融化,增加黄河流域水资源补给。但从长期来看,全球变暖使得积雪、冰川总量减少,最终导致黄河流域径流量总量降低。且在增温趋势下,流域内蒸散发强度增强,将会抑制河川径流的形成。而黄河流域内一大重要的农业类型——灌溉农业则高度依赖地表径流。因此,流域内总体增温的趋势将显著影响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种植面积和分界线。例如,冬小麦的种植北界已存在明显北移的趋势,旱作玉米的产量正随气温升高呈降低之势。
气候变化背景下,增温变干趋势显著,冻土退化使得土壤含水量降低,植被生长需水量增加,高寒草地退化,植被覆盖度降低。草地的北移趋势将对中国畜牧业的界限产生显著影响,从事畜牧业的牧民不得不随着气候变化而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及区域范围。

随着近50年来黄河流域上游暖湿化趋势加剧,流域冰川消融加速,冰川融水大量持续汇入封闭流域内海拔较低的湖盆,造成湖泊水体面积增加、水位快速上涨,极易引发溢水溃决,造成洪涝灾害。20世纪90年代以来,处于黄河上游的青海可可西里地区湖泊普遍出现水位上升、面积增大等现象。2011年9月,可可西里盐湖西边的卓乃湖溃决,外泄湖水最终汇入盐湖,导致盐湖水位快速上涨;而架设于盐湖周边的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工程,也会受到水位上涨及多年冻土层融化的威胁。

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加频发,短时强降水导致黄河流域内水土流失加剧,极易引发黄土高原滑坡及灾害链效应。黄河流域内遗存着大量民族文化遗产,洪水、沙尘暴、地下水位上升等事件将恶化文物的遗存环境,加速文物风化,对流域内乃至整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带来挑战。
更多的洪水、旱灾,更不宜居的生态环境,更频繁的人口搬迁……伴随气候变化而来的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都加剧了流域内人类生存及文化积淀与传承的风险。
而未来,黄河流域气温将持续升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并发,干旱缺水的气候格局不会逆转,形势只会更加严峻。

认识规律,加强适应
既知即行,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保护性措施尤为必要。肖风劲提到,首先要针对黄河流域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实施差异化保护措施,上游加强黄河水源涵养保护,下游强化黄河水资源和湿地生态保护;其次,要加强对流域内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增加对流域内气候变化规律的认识,如在流域内布设更为精密精细的监测网,开展流域内气候变化科学试验,将青藏高原科学考察成果应用于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与气候变化减缓与适应工作中。认识规律的目的是尊重规律、适应规律,对黄河流域内的合理开发和建设尤为关键。



来源丨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

作者丨肖风劲 刘蕊

图丨网络

编辑丨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悦

 🔗 往期回顾🔗

春雨知多少,看雨水如何成就文学经典?
打好开春第一仗,规避天气风险有何妙招?
关系密切!这些高危险体育赛事活动与气象强相关
ChatGPT大火?其实人工智能已在气象领域大展身手

长按识别小程序

了解天气实况信息


 小据喊你点亮在看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气象视角看黄河——人类生存及文化积淀传承风险加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