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2年无休!申城最后一家报刊门市部:零售的是报刊,带走的是情怀

周到上海 2022-05-12


一份报纸,一本杂志,记录新闻时事,也传递人间温情。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里,上海还保留着最后一家报刊门市部。这间位于吴淞路上十几平米的小屋子里,摆放着超过500种品类的报刊杂志,一天销售额超过2000元。



坚守32年,已过退休年龄的售报员姜俊依旧每天清晨6点准时开门。在他心里,这个门市部就像是“自己的孩子”,早已割舍不下。


13个小时和报纸在一起




寒潮天里,室外温度已经降到零下,让人一阵哆嗦。凌晨五点,姜俊蹑手蹑脚地关上房门,此刻家人还在屋内酣睡。他扭动电动车的钥匙,在黑漆漆的街角,打出一道刺眼的光。戴上帽子、手套、口罩,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姜俊出发了。


沪太路的邮政中转中心里,姜俊永远是第一个到的。每种报纸,他都仔细清点,然后把正报和副刊插在一起,捆好,装上电瓶车,再往门市部赶。“十几年前,报刊杂志最鼎盛的时候,这里每天都有上百人来批发报纸,现在只有几个人,更多的时候,就只有我一个。”眼见着身边的同伴们越来越少,他知道这也许就是人们说的时代浪潮,奔腾不息、滚滚向前。




三十余年如一日,不论刮风下雨,春节国庆,他都没有停下过脚步。最让他印象深刻的一次,为了赶早多进点报纸,他三点半就起床从家里出发了,这天连续工作了16个小时。“为什么要那么早?就是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能够早点买到报纸。”姜俊说,门市部每天6点准时开门,全年365天雷打不动。“如果根据正常的转运流程,报纸跟着邮车送到支局是早上8点,我得9点才能开门,那怎么行?”他说,既然要做,就要做好。


如今,姜俊每天花13个小时在工作上,与各种报纸杂志为伴。他说,自己进邮局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送报纸,四十年过去了,还在和报纸打交道。读者叫他“卖报大王”,而这一卖,就是三十多年。



2个已经发黑的指套




带给姜俊温暖的是一批批读者。


事实上,三十多年前,姜俊承包这个门市部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卖报纸赚钱。三十多年过去了,他见证了许多报纸杂志的兴衰,也看到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传承。


“现在门市部开着,已经不是为了赚钱,也确实赚不到什么钱。就是给那些喜欢报纸的读者留一个窗口,留一份安心。”


有一位从松江特地赶来的老者在门市部逗留了快一个小时,翻翻这,又看看那,最后买走了134元的报刊。“我喜欢看报,那么多报纸我又不可能全部订,有机会就来一趟看看,多买点回去。”他说,有一份报纸放在身边,感觉踏实。


这样的读者并不少见。姜俊说,有些老人在这里买了十几年的报纸,过世了,家里的小辈还会继续来。如今,他们的头发也有了银丝。还有读者拄着拐进来,步履蹒跚,这里却是每日必到之处。


“有读者明明只买了10块钱的报纸,却放了20块钱在盒子里,她说‘姜师傅你辛苦了,去买点早饭吃吧。’,还有拿茶叶、点心来和我分享的……”读者们喜欢这个小小的门市部,也喜欢“姜师傅”这个最熟悉的陌生人。他们总是和姜俊说,“姜师傅,你还年轻,你可不能退休啊。”


姜俊也从来不掩饰自己对于报刊的热爱,对于这个门市部的依恋。


在姜俊的右手上,戴着两个已经发黑的指套。脱下指套,他那黝黑的手指上,能看到清晰的裂口。“每天翻几千次报纸,刮得手指开裂。油墨是有腐蚀性的,一碰就疼。”于是,他就往指套里面抹了点油,一直戴在大拇指和食指上。“时间久了,手指上沾了油,闷得皮肤发白,就不那么疼了。”



姜俊说,每天都要翻报纸,护手霜早已没了效果,只好戴指套。时间一久,浅色的指套也成了黑色。只要眼前的报纸弄乱了,他还是会第一时间摆放整齐。“这样就更方便读者了。”


500多种报刊堆满货架




在报刊门市部,堆放了超过500种报刊杂志。姜俊把他们分得明明白白。文学类、时装类、体育类、经济类、时政类、旅游类,每一种,他都如数家珍。报刊的出版日期、零售价格、代码编号,甚至每位老读者的看报习惯,他都了如指掌。



除了这些,在门市部里还有两个被堆得满满当当的大书架。“这些都是为老读者留的。”姜俊说,不少读者住得远,隔一段时间才能来一次,他就会为他们保留那些需要的报刊。时间一久,就是厚厚一摞。


有一位老人在姜俊这里买了二十几年的报纸。几年前,身患重疾的老人在儿子的搀扶下来到了门市部,买走了一批报纸,并嘱咐姜俊继续为他留存当年的报刊。时间匆匆过去,书架上的报刊越摞越高,姜俊却再也没有见过老人。不久前,他才知道,老人已经病逝。儿子取走了满满几格的报刊,也带走了老人最后的牵挂。


姜俊总说,读者有需要,他就尽量满足。为了不让读者吃“闭门羹”,每样报纸他都会多进一些。“这样读者来,要几天前、甚至几个月前的报纸,我这里都有。一些相对冷门的报刊,这里也能找到。他们趁兴而来,我就要让他们满意而归。”


他的手机里,有上百条嘱咐他帮忙留存报纸的微信,有他手机号的人更是不计其数。忙着忙着,又有买报的电话打了进来。



时光飞逝,姜俊从年轻的小伙,成了读者口中的“大叔”。头发渐渐稀疏、花白,三年前,他下决心剃了个光头。没有人知道这位光头大叔还能坚持多久,就连他自己,都做不出承诺。


“我把自己人生中最好的时光都留在了这里。”他这样说道。在很多人眼里,这里,已经是一张满是温情的城市文化名片,不只是报刊墨香,还有最真挚的情感。


清晨6点,姜俊一如往常打开了门市部的大门,已经有读者在门口等候。小小的报刊门市部里,洒进了晨曦。

源:周到综合上海邮政、劳动观察

视频来源:魔都新鲜事SH


长得好看是种困扰吗?对话国足上海姑娘:我们不喜欢被叫做“铿锵玫瑰”

魔都卖99元一只面包,还算不上天价?你心目中的面包“天花板”是哪家?

114岁的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即将退役,全民投票的新车型公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