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金麟,张业圳,谢八妹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来源:《金融监管研究》2019年第12期
原文标题: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衡量与识别
2018年美国当局主动挑起中美贸易摩擦,造成中国金融市场震荡加剧,最开始体现为“股汇双杀”现象。适逢中国经济正处于新常态, P2P网贷频繁倒闭,影子银行尚难有效监管等,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有进一步增大的可能。金融风险不断积聚和扩散,不仅显著影响宏观经济运行,还给宏观经济调控和金融监管带来严峻的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健全双支柱调控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排在“三大攻坚战”的首位。
次贷危机后,如何评估、防范与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广受关注的问题。专门构建适用于中国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指标,成为新常态下的中国做好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前提条件。但是学术界和业界尚缺乏被一致认可的系统性风险测度指标,当前研究中主要存在一些的问题:所选用的部分数据具有滞后性、基础指标覆盖面较窄、识别金融高压力时期的方法不恰当。针对目前的不足,本文将构建一个适合我国金融体系的金融压力指数,这有助于货币当局精准把握我国整体金融体系情况,科学预判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针对性给出前瞻性干预措施以稳定金融市场。同时,金融压力指数测度方法可以为完善我国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提供参考意见,进一步促进相关金融风险理论的发展。
本文与现有研究相比,主要具有以下的不同:第一,所用数据皆为金融市场交易类实时数据,能及时反映我国金融体系的压力情况;第二,本文回归金融压力理论本源,结合我国现阶段金融体系情况,从七大维度挑选基础指标,全面衡量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第三,运用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识别金融高压力时期,能有效地捕捉金融压力指数的时变性,客观判断我国的风险状态。本文选用的11个基础指标较全面地反映银行、股票、债券、外汇、房地产和保险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压力情况,接着运用等方差加权法合成金融压力指数,研究结果显示:金融压力指数的升高与国内外一些重大金融事件发生的时期相耦合,金融压力指数能准确测度我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第一,我国的金融体系易受到国际金融市场上重大外来冲击的影响,导致金融风险增大。2008年次贷危机和2011年欧债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产生极大冲击,使金融压力指数上升。第二,我国货币供应量变化影响系统性金融风险变化最为明显,在本文的样本期内,2009年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后面金融压力指数上升埋下隐患,2013年稳健型货币政策出现流行性短缺,导致金融压力指数上升,2014年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双降”出现流动性泛滥,导致2015年金融压力指数上升,可见货币供应量调整易引起流动性波动,出现资产价格泡沫或“钱荒”现象,导致金融压力增大。第三,运用马尔科夫区制转移自回归模型识别金融高压力时期,可以明显看出我国的金融风险状态长时间处于低风险区制,并且此区制具有一定的粘性。同时,由于政府的宏观调控及时和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到位,高风险区制易于向低风险区制转变。第一,加强对整体金融体系的监管。保险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将这两个市场纳入金融监管体系相当重要。我国应逐步建立并完善分业经营下的联合监管,推动联合监管的步伐,促进机构监管向功能性监管的转变。第二,在不断推进金融开放的过程中,要重视国际金融市场的冲击,尤其要关注大量国际资本进出对外汇市场的冲击和国内外股票市场的联动效应。第三,维持货币政策的稳健,保持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增长。央行要控制住货币供应的总阀门,一边可以通过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对金融市场进行基础货币总量上的投放,另一边可以通过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抵押补充贷款等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第四,提高金融市场数据的有效性。进一步促进金融机构和金融公司等信息披露,同时加强对金融市场数据的统计工作,可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广泛性和连续性,有利于及时反映我国金融市场的压力情况,精准衡量我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本文为精编版,仅代表作者个人学术思考,全文详见《金融监管研究》2019年第12期。
如何度量金融系统性风险:一个文献述评
流动性剩余、流动性风险与银行系统性风险测量
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监测预警体系与防控机制研究
商业银行规模和收入结构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