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科技人才“引育用留”成效如何?数据说话→
国家两大科学装置HIAF、CiADS总部区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惠州研究部于1月25日正式启用,科学家们将陆续进驻开展科研等工作;
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东江实验室”)总部区计划于2022年底建成,依托两个总部区,未来河桥科教片区将形成高端人才集聚地。
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是惠州推动科技创新和优化人才结构的一项有力举措,也是惠州在人才引育思路上更注重系统性、精准性的体现。近年来,围绕“2+1”现代产业体系创新发展需求,惠州科技系统将人才工作贯穿创新全链条,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发展生态,为科技人才在惠州开展科研攻关、创新创业提供坚实保障。
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打造引才“强磁场”
围绕创新链条建立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形成强有力的创新人才磁吸效应。
建设重大基础研究平台,集聚基础研究人才。近5年,全市基础研究经费投入达5.82亿元,比5年前增长50多倍。从2019年起推进两大科学装置及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总部区建设,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按照“沿途下蛋”思路及早启动科研攻关项目。目前省实验室7个团队100多名科研人员已入驻潼湖园区开展科研工作,重点科研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累计获省级科研项目立项8项,获省级项目资金9010万元。
建设省级创新平台,集聚应用研究人才。出台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扶持办法,引导支持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设立新型研发机构等省级创新平台,全市共有省级平台229家,5年增长近两倍。其中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3家,比2015年增加9家。新型研发机构与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有机衔接,形成完善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有效集聚一批优秀的科研团队和优质创新人才,累计引进培养博士632人,硕士1813人。
惠州共引进培育市级科技创新创业团队71个,科技领军人才150名;入选省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创业团队6个,其中院士团队2个;入选省特支计划人才7名;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5人,团队1个。入选惠州市第一批创新创业团队的项目带头人、“海归”博士叶伟平,在大亚湾区创办广东莱佛士制药技术有限公司,目前公司200多名员工中有一半以上是科研人员,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占30%。“除了宜居宜业的自然人文环境外,大亚湾石化区具有产业集群优势,为公司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叶伟平介绍,得益于良好的科创环境,在惠州创业期间,企业先后取得40多项发明专利,个别产品在欧美国家申请上市,目前正在加紧建设二期工厂,扩大产能。
提升创新主体发展能级
做大聚才“蓄水池”
推动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园区、孵化育成体系等创新主体高质量发展,以更具创新活力的产业链条集聚更多科技创新人才。
大力开展科技型企业培育计划。支持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我市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和引进培育研发人员力度。目前,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至2094家,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186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1551家建有研发机构,企业研发人员数量达5.7万人,是2015年的2.5倍。
促进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大力推动“3+7”工业园创建高新区,惠城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即将获批全市首个省级高新区,仲恺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提升到第35位,潼湖生态智慧区上升为省重大发展战略平台,吸引科技人才和创新要素不断向科技园区流入。
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提质增效。建设专业化孵化育成体系,形成仲恺高新区以电子信息为特色、大亚湾区以精细化工为特色、惠城区以互联网为特色的3大孵化链条。全市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44家,吸引一批优秀科技创业人才团队入孵,成功孵化出莱佛士、域鑫、微电等一批优质企业,累计孵化企业超1600家,孵化高企超149家,培育出17家上市企业。
优化实施科技计划
搭建用才“大舞台”
坚持人才“以用为本”理念,通过优化实施各类科技计划,加大人才的柔性使用,拓宽人才施展才智的舞台。
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去年首次实施“揭榜挂帅”制,面向全国招引人才团队,攻克优势产业“卡脖子”问题,吸引了上海大学、中南大学等一批国内知名高校团队前来揭榜。首批8个发榜项目共11个揭榜方案中榜,市财政安排扶持资金共2500万元,引导企业投入研发经费达1.8亿元,有效促进我市企业与国内优秀人才团队的交流合作。
开展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十三五”期间,我市共承担18项省级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高端装备制造、石化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设立市级科技专项,共对267个项目进行立项资助,支持企业组建科技人才团队解决面临的关键技术难题,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开展“科技特派员”“惠企专家行”“中国创新挑战赛”等活动,广聚天下英才,实现人才的柔性使用;引导人才向企业生产一线下沉,鼓励人才加快推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人才贡献率不断提升。2021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0.13亿元,比5年前增长了7倍。“十三五”以来,累计获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
惠州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教师熊前程博士以企业科技特派员身份,进驻惠州市杜科新材料有限公司任职研发总监,助推氢能源燃料电池配套用胶国产化,一年多以来,他和团队为公司研发了6款新产品,有的产品已进入市场销售。
提供高效全面服务
营造留才“好生态”
加强科技人才服务工作,优化人才发展生态,营造暖心留才的良好环境。
做好重大科研平台的人才服务。对两大科学装置和东江实验室科研人才实施人才住房专项支持政策,建设优惠住房约500套。积极探索实施员额制,为东江实验室配备100个员额编,用于引进科研核心骨干、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实验技术人员。
加强对外国人来华工作的服务管理。提高来华工作许可的审批效率,2020年以来,全市共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事项2414人次,目前在惠州取得有效工作许可的外国人达到1090人。大力推广高层次人才认定和高端人才确认函政策,为境外人才在惠州长期工作提供随行人员入境、停居留等更多便利。
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推动双创基地建设,仲恺高新区成功入选首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第三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惠州学院成功入选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坚持举办双创活动周、“天鹅杯”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等系列双创活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港澳台电子信息行业赛首次落户惠州,五年来吸引近900家创新创业团队同台竞技,通过以赛代评的方式支持优秀团队成长发展。加强创业服务人员培养,累计举办7期培训班,共有238人完成专业培训并获得证书。全市孵化器聘请创业导师327人,对接辅导在孵企业792家,为初创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快速发展提供支持。
“要立足惠州未来发展方向,引育更多与企业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将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及科技创新核心任务,实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和青年科技人才托举计划,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人才计划落实,优化完善人才发展生态,将惠州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重要支点。
“十九届六中全会”获取相关内容
“党代会”获取惠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相关内容
▼ 往 / 期 / 推 / 荐 / ▼编辑整理:惠州党建
素材来源:惠州日报
转载请注明以上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