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三角异军突起,惠州为什么能?
原文刊载于5月8日《新华每日电讯》04版
记者刘荒、刘宏宇
微信配图均为惠州日报资料图片
广东惠州,在珠三角城市群中虽然还不算太耀眼,但有望成为都市圈时代可塑空间最大的那个。
去年,惠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达5401亿元,同比增长4.2%领跑广东21个地市;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增速亦名列前茅,呈现拉动增长的协同效应。
与广州、深圳、佛山和东莞四个万亿级经济强市相比,惠州虽连续10年稳居全省第五,但体量远非同一量级。
随着深圳都市圈一体化进程提速,打造深莞惠“一主两副”核心区的愿景,激发起这个素有“岭南名郡”之誉的城市追求鼎立之势的雄心。
“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继2021年工业总产值首破万亿大关,已跻身广东第五个“万亿工业大市”的惠州,今年又提出202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万亿元的目标,凸显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的发展底色。
本报记者深入惠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调研,探究这个去年产值突破5000亿元的龙头产业,何以在全球消费电子需求疲软、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冲击下成功逆袭,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来自哪里,对各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何启示意义?
打破低端锁定重塑代工企业供应链价值
珠三角分布着一条全球配套最齐全、密集度最高的电子产业带,深莞惠包揽全省行业产值前三甲稳坐龙头地位。
上世纪90年代起,惠州电子信息产业靠代工起家,从价值链低端向中上游攀爬,逐步形成以三星、TCL为主的产业集群。
2019年9月,韩国三星集团早期在华设立的工厂——1992年成立的惠州三星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星”),因成本及市场变化停产撤离。
惠州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数百家为其配套的中小企业,围绕三星上下游几百亿元的订单归零。
仲恺高新区航拍。
遭遇这场灭顶之灾,也有企业逃过此劫,那就是惠州西文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文思”)。西文思背水一战、提前断臂求生的故事,引人思考。
2008年成立的西文思,是一家专业的电子制造服务商,长期代工三星音响产品,收入占比最高时超过三成,仅次于为其他大客户代工的手机业务。
“三星、TCL和LG都是我们的大客户,大到感觉把命都押给人家了。”曾在外企工作过的公司董事长吴志湘,从三星用工“严进宽出”等微妙变化中,察觉出这家巨头要撤的前兆。
他重新审视公司主营业务,更感到危机重重——继续给三星代工就是等死,而做手机代工要拼规模,投资跟不上无异于找死。
从印制电路板的设计制作、元器件的选型采购到线路板组装交付,西文思的印制电路板组装(PCBA)一站式解决方案并不落后,但在传统加工领域的规模比拼中却处于劣势。
长痛不如短痛。2016年,吴志湘决定退出三星供应链和手机代工业务。
“年底算总账,‘半壁江山’都塌了!”对西文思提前撤出三星供应链有先见之明的说法,他并不以为然,“当时只明白啥是死路,不知道活路在哪儿!说实话,一切都是熬出来的。”
他们打破传统“代工厂”仅靠比拼规模和成本的低端锁定,从消费电子切入医疗电子、汽车电子等领域,不再简单依靠资本、人力或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叠加去赚钱,而将技术提升和管理进步的成果,转化为小批量、多品种的柔性智造能力,沿价值链向上攀升。
“传统加工与先进制造同属加工业,含义却大不一样。比如同样收1000万元加工费,若生产手机需要开5条产线,医疗电子设备一条线就够了,但后者工艺更复杂,利润也更高。”吴志湘解释道。
作为国内医疗电子PCBA领域的头部企业,西文思加工费仍占总收入70%以上,其中传统加工仅剩10%,重点客户已转换为以迈瑞医疗为代表的众多医疗器械上市公司。
中小企业资源有限,专注于某一个领域才有可能成功。“无论技术难、供应链难还是复杂度高的产品,我们都愿意去尝试。难点多是客户痛点,价钱更容易谈。”吴志湘更深悟出中小企业不争第一争唯一的道理。
胜宏科技(惠州)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走进全球印制电路板(PCB)制造百强企业——胜宏科技(惠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胜宏”),占地数百亩的现代化产业园气势恢宏,一排排生产高精密度印制电路板、HDI PCB等产品的自动化设备,在这座智慧工厂中井然有序地运行。
PCB素有“电子产品之母”之称,是承载电子元器件并连接电路的桥梁。中国是世界最大的PCB生产国,产值约占全球一半。
“过去7年,公司年复合增长率达30%;未来8年,计划产值达到200亿元。”年过半百的胜宏董事长陈涛,是一位军旅出身的西北汉子,言谈举止干脆利落。
他指着展板上的比亚迪、富士康、特斯拉、微软、英特尔、英伟达等客户标识说:“我们一直为这些国内外知名品牌代工,国际大客户占六成以上。”
近几年,正是其中不受芯片短缺制约的大客户,为胜宏提供源源不断的订单。
如今,胜宏不仅具备70层高精密线路板、24层五阶HDI线路板的研发制造能力,还在高密度多层VGA(显卡)、HDI小间距LED PCB市场全球占比第一。
在陈涛看来,国内很多同行的订单下降,若降幅过大生存都成问题。没有这些国际大客户,胜宏的日子也不会太好过。
“培育一家国际大客户,至少要几年的时间。全球经济不景气,更要保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他们不会费力去寻找新的供应商。”陈涛深信,没有紧密合作,就没有市场未来。
胜宏科技(惠州)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谈到国内部分代工企业外迁现象,他认为,全球PCB市场蛋糕还会增大,并呈现“大型化、集中化”的趋势,未来国内市场仍然大有机会。
“坚守代工没有什么不好,台积电不也做代工?”面对重塑代工企业供应链价值的新挑战,这位中国PCB排名第四的企业掌门人表示,自己更看重稳定的客户群、持续的技术竞争力。
“我们有信心把代工这碗饭吃好,力争成为PCB领域的‘台积电’。”他补充道。
聚焦细分市场跑出差异化竞争“加速度”
面对新能源电池的红海,如何闯出一条新路?与德赛西威、亿纬锂能等本土领军企业“攻城拔寨”不同,惠州几家中小企业不抢“西瓜”专捡“芝麻”,照样实现爆发式增长。
乐亿通智能化生产车间。
6年前,惠州市乐亿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乐亿通”)创立伊始,曾以代工生产燃油汽车储能电池为主,虽很快转入研制锂电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系统,但面临研发投入高、渠道开拓难等自主品牌之困。
一个偶然的机会,公司创始人邹权福在国外受友人启发,决定专攻高尔夫球车锂代铅酸动力电池。
找到新赛道的乐亿通,终于跑出产品差异化竞争的“加速度”。
美国是全球高尔夫球运动最普及的国家,当时有1.8万个高尔夫球场,占全球总数四成以上;大量电动球车仍使用铅酸电池,锂电池应用几乎为零。
为了抢占这个高尔夫球车电池的主战场,他们大胆采取免费试用等推广方式,建立美国本土化营销和服务体系,海外销售实现平均每年翻番的业绩。
目前,乐亿通在全球高尔夫球车锂电池市场占有率过半,成为这一细分领域的市场领导品牌。
公司副总经理方吉槟介绍,从2018年产值5000万元到去年冲刺10亿元目标,乐亿通锂电池出口业务占90%,陆续进入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的高尔夫球场。
“我们产品非常聚焦,有很强的线下渠道,一直坚持做自主品牌。”方吉槟透露,随着公司产品在钓鱼船、叉车等领域升温放量,未来还将拓展房车、卡车等细分市场。
同时,乐亿通在欧洲全面布局家庭储能业务,避开与特斯拉在美国市场正面交锋。
方吉槟解释说:“当年之所以绕开国内汽车动力电池领域,一则投入太大,二来竞争力不够,根本不是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大企业的对手。我们选择的目标市场一定没有老大,自己才有可能成为老大。家庭储能板块的市场逻辑也一样。”
专注于锂锰电池的惠德瑞锂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惠德瑞”),依靠国际代工进入不可充电的锂一次电池市场,成为国内圆柱形锂锰电池最大生产商之一。
锂锰电池是全球市场用量最大、范围最广的锂原电池,产品主要应用于智能安防、智能仪表、物联网、GPS定位、RFID标签等领域,但市场容量难以与可充放电的锂二次电池相比。
按照专业机构预测,2025年全球锂锰电池市场规模可达10.68亿美元。
惠德瑞副总经理何献文介绍,目前公司国际代工产品仍占六成以上,主要供应国外工业客户和电池品牌商,与美国劲量、日本松下等知名品牌在国际市场竞争。
“在低温环境下,我们有的电池性能比松下产品要好。”何献文坦言,与这些全球一流电池品牌相比,惠德瑞生产线自动化水平、产品多样性仍存在差距,而在产品价格、供货和服务及时性方面优势显著。
由于锂原电池行业技术壁垒较高,制造商相对固定,应用场景之间替代性不强。近年来,惠德瑞收入一直保持20%以上增长,未来将依托ODM发展自有技术,抢占国际市场,开拓增量市场。
何献文认为,欧美多国已完成安防产品相关立法,每个家庭都要安装独立的烟雾报警器,市场或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无论乐亿通还是惠德瑞,都曾主动放弃新能源电池市场里的“大西瓜”,而从这些少人问津的“芝麻”中,找到令人惊喜的新市场。
数据显示,惠州市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近4000家,产值超百亿的工业企业1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6家。
持续强链补链靠企业韧性穿越行业周期
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不亚于“脱胎换骨”,虽难度很大,但至关重要。
“有一段时期,企业发展势头不错,也不缺商机,可就是不赚钱,却迟迟找不出问题所在。”广东辰奕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辰奕”)总经理张小宁,说出了很多同行的困惑。
辰奕智能公司里数字化看板展现关键数据实时状态和趋势变化。
这个以研发生产家用智能遥控器为主的企业,产品型号数百种,主要客户包括华为、索尼、三星等知名厂商,对国内外消费电子市场的变化并不陌生。
张小宁曾远赴日本考察丰田的供应链,发现对方控制浪费和提高效率都非常到位。他终于意识到,问题出在管理上,未来再靠拼硬件成本、拼客户关系将难以持续,企业要补齐短板,必须进行数字化转型。
“我们一开始对标华为,但基础薄弱难以复制,后来又在引入TCL模式基础上,自己开发供应链管理系统。”这位职业经理人认为,“关键是如何熬过‘削足适履’的过程。”
2019年,辰奕数字化转型从报价系统开始,逐步建构提升管理能效的全流程产供销场景。张小宁坦言,目前这套系统还处于2.0时代,仍需要几年时间来持续优化。
“转型过程漫长而痛苦,开始内部反对声音不小,我自己也迷茫过。”他深有感触地说,“但开弓没有回头箭,这样不光辰奕受益,也会使产业链之间更加协同。”
从早期主攻电子烟电池市场排名第二,到现在成为小米生态链核心供应商之一,惠州市恒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泰”)专注小微锂离子电池的方向始终没变。
这类电池属于可充电的锂二次电池,主要布局3C数码领域,为无线耳机、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供电,对电池的安全性、续航和能量密度要求更高。
曾在TCL工作多年的恒泰董事长曾贤华,是一位摸爬滚打30年的行业老兵。2009年创立恒泰时,他非常看好电子烟市场,后来由于行业监管政策不明确,企业运营风险增大,才决定转入小米生态链。
“一路走来,大家把锂电池干成了白菜价。”曾贤华去年秋天受访时,苦笑着对记者说,“我还记得1992年,买一块日本电池要120元,现在只需要四五元。”
当他反映原材料价格上涨过猛,中游企业没有话语权等困难时,时任惠州市工信局局长伞金福接过话茬,双方就供应链话题深入交谈。
“2020年下半年开始,主要原材料钴酸锂市场价格暴涨,从每吨20万元涨到60万元,上游原材料涨价,下游客户又不肯提价,我们夹在中间十分痛苦。”曾贤华感慨道。
“上游供应原材料的大企业,为什么不愿意跟你们谈?”伞金福问。
“如果一家企业去谈,不光势单力薄,对方也嫌我们量太小。”曾贤华补充说,“多家企业组团去谈,总量上来了,上游原材料商也欢迎。”
“曾总在业内有号召力,可以先把有需求的企业动员起来。”伞金福表示,惠州锂电原材料供应商相对较少,下一步政府招商将重点补链,帮助企业增强韧性穿越行业周期。
亿纬锂能惠州仲恺总部。
作为当地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的头部企业之一,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纬锂能”)开辟出另一条道路:一边扩大产能,一边布局上游原材料市场,确保供应链畅通。
“通过与上游企业设立合资公司,布局镍、钴、锂等矿产资源,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亿纬锂能财务经理朱小军说,这种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的战略协同,是亿纬锂能三大业务体系之一,可以最大限度降低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
今年以来,国内锂价持续下跌近乎“腰斩”,下跌速度之快超乎预期。客观上说,锂价回调可以大幅缓解中下游产业链的成本压力,暴涨暴跌则对企业韧性构成巨大挑战。
融入都市圈时代新旧产业链的“发展哲学”
广东大合为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合为”)的生产车间里,一片繁忙。
一位工人告诉记者,最近生产订单比较多,全厂都在加班加点。
20年前,大合为的前身是深圳龙华一家钢材行的小模具厂,今年45岁的大合为总经理邢国恒,当时是这家钢材行的大货车司机。
“当年几任厂长都没经营好,老板觉得我脑子挺灵光,就让我接手试试看,死马当活马医。”邢国恒回忆说,没想到仅两个月,营业额就做到10万元。
接下来,邢国恒跟老板签了承包合同,每年缴纳20万元。2008年,他干脆出价230万元,接手这个只值50万元的小厂。
2年后,这家模具厂正式更名为大合为。
从分享“果链”产业红利的模具厂,转型到精密机械板类零件加工商,2015年大合为增加高精度钣金设备,为终端客户提供机架、钣金结构件、大板类的加工及整体组装交货,转型进入高端装备精密结构组件市场,为比亚迪等知名厂商配套供货。
3年后,随着新能源产业崛起,邢国恒移师惠州辟建新厂,在产能转移中实现扩容。他们将多品种、小批量的非标生产升级为多品种、批量化生产,营业额几乎每年翻番。
去年,大合为营业收入2.45亿元,稳居新能源储能设备精密结构组件行业第一。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以来,像大合为这样来自深圳的项目,占惠州引进项目三成左右。
目前,惠州市以“千亿园区、万亿产业”为目标,全力构建电子信息、石化能源新材料和生命健康的“2+1”现代产业集群,推动企业入群、产业成链,提升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大亚湾石化区。
惠州土地面积占珠三角四分之一,相当于广州、深圳、东莞三地之和,土地开发强度却是最低的。
近年来,惠州依托土地空间广、产业基础好、综合成本低等比较优势,每年将70%以上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工业项目及配套建设,深度融入深圳都市圈、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区域协同发展,重塑产业体系布局。
资料显示,惠州前身惠阳地区下辖13个县(市)。1979年深圳市成立,1988年惠州、东莞、河源、汕尾设市,惠阳地区撤销。这5个“自立门户”的地级市,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没想到30多年后,它们一同被划入深圳都市圈,又以同城化方式加速“合体”:经济总量超5万亿,在全国都市圈位居第三。
从产业项目落地、创新资源承接到科技成果转化,深圳、东莞等地产业链加速向惠州外溢,不断上演“深圳研发、惠州制造”“深圳总部、惠州基地”的故事。
然而,他们并不甘于被动充当产业链“承接者”。随着中海油、中海壳牌、埃克森美孚、恒力石化等能源巨头落户大亚湾,2022年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达3450亿元,为推动产业差异化发展提供新动能。
大亚湾石化区恒力(惠州)PTA项目建设现场。
更引人关注的是,2020年春天,埃克森美孚百亿美元乙烯项目,在三星工厂关闭余波中高调开工,最近又有追加投资的消息传出。
在群星璀璨的珠三角城市群中异军突起,坚守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的惠州,在韧性发展中阐释产业链迭代的“发展哲学”——一方面,旧的产业链在外溢和承接中实现了新生;另一方面,新的产业链正抓住机会迅猛发展。
关注“惠州党建”视频号
↓了解更多资讯↓
“学习”获取每月学习清单
“招聘”获取近期惠州招聘信息
▼ 你可能还感兴趣 ▼来源 | 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调查观察
编辑 | 黎明珠
校对 | 朱逸偲
转载请注明以上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