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创设买断式逆回购的4点理解【国盛宏观熊园团队】
国盛证券宏观分析师,穆仁文
事件:2024年10月28日,央行发布公开市场业务公告[2024]第7号,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进一步丰富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箱,人民银行决定从即日起启用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工具。
核心观点:相较现有流动性投放工具,新设工具在回购方式、报价方式、期限上均有较大差异,尤其是买断式的操作方式,在增加了央行对流动性掌控力的同时,也强化了其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往后看,继续提示:当前政策的底层逻辑已经转变,尤其是中央加杠杆的想象空间明显打开,央行正接近直接“下场”,中国版量化宽松正在路上。
正文如下:
1、背景看,本次买断式逆回购工具是继7.8临时正逆回购工具后,年内第二次创设新的流动性投放工具。7.8央行发布公开市场业务公告,“为提高公开市场操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创设临时正逆回购工具。本次创设买断式逆回购是继临时正逆回购后,年内第二次创设流动性工具,指向新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正加快形成。
2、原因看,本次设立买断式逆回购工具,直接原因是年底MLF集中到期、政府债券发行等,银行体系流动性压力加大;根本原因是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基础货币投放工具箱,增加央行对流动性的掌控力、尤其是流动性过度宽松时。
>直接原因是年底MLF集中到期、政府债券发行等,银行体系流动性压力加大。11-12月MLF合计到期规模达2.9万亿,占目前MLF余额的43%左右,叠加年内地方政府债务化解推进、可能增发政府债券,年末现金投放等,年内银行体系可能面临较大的流动性压力。此前,9.24国新办发布会、10.18金融街论坛等会议上,央行行长也多次表示“年底前视市场流动性情况,择机进一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0.5个百分点”。因此,在此时间节点推出买断式逆回购工具,有助于对冲流动性缺口、维护年末流动性合理充裕。
>根本原因是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基础货币投放工具箱,加强央行对流动性的掌控力、尤其是流动性过度宽松时。首先,伴随MLF逐步退出政策利率体系,存量MLF规模可能也将逐步压降,中长期流动性投放工具有待补充,创设买断式逆回购工具则有助于拓展中长期流动性投放渠道。其次,过去流动性偏松时,央行缺乏回笼流动性工具,较为典型的是2022年央行利润上缴配合财政退税投放流动性、叠加信贷需求偏弱,DR007持续大幅低于7天逆回购利率,而后续买断式回购将增加央行债券持有规模,当流动性较为宽松时可以出售质押券以回笼流动性。
3、具体看,本次新设立的买断式逆回购有3大特征:
>回购方式上,采用买断式回购,央行对流动性掌控增强的同时,也强化了其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与此前大多采用的质押式回购不同,新工具采用的是买断式回购,主要区别在于买断式回购中,质押券的所有权会发生转移。相较质押式回购,买断式回购能增加央行债券持有量,一方面如前所述,央行债券持有量增加,能加强央行对流动性的掌控、尤其是流动性过度宽松时期;另一方面,买断式回购增加央行债券持有量,能为互换便利工具提供更多的可用债,也削弱了国债规模对央行在债券市场下场操作的约束,强化了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报价方式上,采用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的方式,更能反映机构对资金需求程度。与此前MLF单一中标利率不同,买断式逆回购采用多重价位中标的方式进行,即机构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利率投标,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中标。这能减少机构在利率招标时的“搭便车”行为,更真实反映机构对资金的需求程度。同时,由于没有增加新的货币政策工具中标利率,而凸显该工具仅作为流动性投放工具的定位,7天逆回购利率仍是核心政策利率。
>期限上,覆盖期限范围更广,丰富了流动性投放工具的期限结构。现有流动性投放工具中,主要以7天逆回购操作、1年期MLF操作以及降准为主,虽然MLF也有3个月和6个月的品种,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使用较少,这使得1个月到1年的中短期流动性投放工具较为欠缺。根据《金融时报》,买断式逆回购操作预计预计将覆盖3个月、6个月等期限,这将丰富流动性投放工具的期限结构、增强1年以内的流动性跨期调节能力,进一步提升流动性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4、资产看,短期买断式逆回购配合互换便利更易为股市提供增量资金,对股票市场偏利好,中期看基本面仍是核心,仍需紧盯财政发力程度及其落地效果;对债券市场而言,买断式逆回购工具进一步强化了央行对流动性的掌控,资金空转可能进一步弱化,同时央行持有债券规模增加,也削弱了国债规模有限对央行下场操作的约束,对债市影响中性偏利空。
联系人:熊园,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穆仁文,国盛宏观分析师;刘新宇,国盛宏观分析师;杨涛,国盛宏观分析师;刘安林,国盛宏观分析师;朱慧,国盛宏观分析师;薛舒宁,国盛宏观研究助理。
相关文章:
本文节选自国盛证券研究所已于2024年10月28日发布的报告《央行创设买断式逆回购的4点理解》,具体内容请详见相关报告。
特别声明:《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国盛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非国盛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受或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信息。因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烦请谅解!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
重要声明:本订阅号是国盛证券宏观团队设立的。本订阅号不是国盛宏观团队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仅面向专业投资机构,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均摘编自国盛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者系对已发布报告的后续解读,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读者参考时还须及时跟踪后续最新的研究进展。
本资料不构成对具体证券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或投资建议,不能够等同于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性意见,普通的个人投资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报告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因此个人投资者还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本资料仅供参考之用,接收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