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磅规划纲要发布!新时代美丽宁波,这样建

宁波发布 2022-06-01


今天上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时代美丽宁波建设规划纲要(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新闻发布会。市生态环境局、市经信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交通局、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发布会现场。

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市美丽办主任林伟明介绍了《规划纲要》↓

1

《规划纲要》的编制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纳入到了治国理政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具体目标,体现了科学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期待。
宁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2013年就将建设“美丽宁波”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同年,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体会议提出了“必须将建设美丽宁波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举全市之力加快建设美丽宁波”要求,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生态文明 努力建设美丽宁波的决定》。在历届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我市一以贯之推进美丽宁波建设,形成了具有宁波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全市生态空间格局持续优化、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但同时,我市美丽建设工作仍存在着绿色产业发展需持续提升、部分领域环境质量改善成效不稳固等问题短板,制约我市美丽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今年2月,市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了打造东方滨海时尚之都等“六大之都”建设目标,明确了聚力生态环境大优化、塑造全域美丽新风貌、全面建设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等十方面工作举措,对美丽宁波建设提出更高要求;4月,政府工作报告也对深化美丽宁波建设工作做了具体部署。《规划纲要》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谋划落实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市美丽建设任务举措,为奋力打造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提供有力支撑。

园林部门供图。

2

《规划纲要》的目标定位

《规划纲要》以全面展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要窗口”模范生战略定位为统领,通过近期2025年和远期2035年的两个阶段,以“四个城市”的目标定位,对我市今后美丽建设进行总体谋划:

1

定位为制造业发达

绿色可持续样板城市

立足“制造立市”基础,贯彻绿色新发展理念,建立完善绿色循环、清洁低碳、节约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成为国内制造业发达城市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样板。

2

定位为生态环境治理标杆城市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多元主体责任,加快打造环保守法最佳、排污合规性最优城市,推动市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3

定位为生态文明素养典范城市

塑造以美丽为核心的城市形象,推进资源节约和绿色共享型社会建设,强化生态文明意识,树立全社会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全面开展绿色创建,形成生态文明建设新风尚。

4

定位为“三生融合”

“三宜协同”先行市

实施全域美丽策略,优化构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三宜协同”的高品质花园城市。

宁波发布特约摄影师 黄友平/摄

3

《规划纲要》的具体内容

《规划纲要》以空间、经济、环境、港城、城乡、人文和制度等“七美融合”为具体工作方向,科学谋划我市美丽建设工作举措:

01

多维度构建三生融合

相宜的美丽国土空间

坚持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并举、自然恢复与修复工程并进,通过强化全域国土空间管控、优化绿色生产生活空间和构筑生态安全格局等三方面举措,科学布局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构建区域协调、城乡融合、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格局。到2035年,基本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舒适、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三生融合”美丽空间。

02

多路径发展绿色低碳

循环的美丽现代经济

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发展绿色循环现代农业、推进宁波制造绿色升级、激发现代服务业新动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和实施数字赋能产业升级等五个方面举措,推动全市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和低碳化转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并进。到2035年,绿色低碳循环的现代经济体系基本建立,积极打造全国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新标杆。

03

多要素打造山清水秀

天朗的美丽生态环境

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满足人民群众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为核心,通过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深化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和构建环境风险防范体系等四方面举措,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和源头治理,强化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推进我市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到2035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内制造业发达城市领先水平。

04

多层次共建海陆联动

相融的美丽硬核港城

坚持陆海统筹、人海和谐,通过推进国际一流强港建设、做强绿色现代海洋产业和强化海洋综合保护等三方面举措,协同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强化港口辐射带动作用,在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中的硬核力量更加突显。到2035年,我市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全面建立,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海洋可持续发展格局全面形成。

05

多方位构筑智慧富裕

宜居的美丽幸福城乡

以高品质打造“绿在城中、城在景中”的美丽大花园城市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为目标,通过建设绿色智慧美丽城市、优化生态宜居美丽城镇和塑造江南韵味美丽乡村等三方面举措,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到2035年,全市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美美与共”的全域美丽新格局全面形成。

06

多元化繁荣特色丰富

内涵的美丽和谐人文

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通过挖掘传承传统生态文化、弘扬践行美丽生态文化和培育增强社会生态意识等三方面举措,将建设新时代美丽宁波融入全民自觉行动中,把培育生态文明作为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期待的重要支撑,积极助推建设高品质的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到2035年,全市生态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域建成。

07

多领域创新科学现代

完备的美丽治理制度

以数字化改革撬动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改革,通过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监管能力、创新“绿水青山”保值增值制度、完善美丽建设约束激励机制和健全跨界区域协调引领机制等五方面举措,构建政府有为、企业有责、市场有效、社会有序的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到2035年,系统完善、运行有效的美丽宁波建设制度体系有效运行,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能力水平全面展现。

下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市美丽办将统筹协调各方力量,推进《规划纲要》72项重点任务和24项重大工程落地见效,持续提升我市美丽建设能力水平,全力展现“大美宁波”新图景。

答记者问


加大推进工业领域高耗能行业落后产能淘汰,是美丽宁波建设的重要途径。请问,下步我市在工业领域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方面有哪些考虑?

张水清:近些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16部委《关于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深入开展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十三五”以来,全市共淘汰落后产能涉及企业1042家,先后四次被评为全省“腾笼换鸟”、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先进市。

下步,我市将深入贯彻省、市关于开展制造业新一轮“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新时代美丽宁波规划纲要》,持续深入开展淘汰落后攻坚行动,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科学建立高耗企业清单。结合“亩均论英雄”改革以及污染防治和安全生产等专项整治,会同相关部门,全面开展工业企业的大排查,建立“高耗低效”“散乱弱”等落后企业整治清单,实行闭环管理。

二是大力实施分类整治提升。会同相关部门,严格按照环保、安全、质量、能源等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和产业政策,对清单企业开展专项或联合合规检查,依法依规实施分类整治,对标提升,达标销号。对违法违规且整改未达标或逾期未整改的企业,坚决依法处置;对其它企业,以兼并重组、整体腾退、搬迁入园、改造提升等方式进行综合整治。力争每年整治“高耗低效企业”1000家、“散乱弱”企业1500家,盘活工业用地1万亩以上。

三是做好经验总结、示范推广。及时总结和宣传各地“腾笼换鸟”、淘汰落后产能的先进经验和创新做法,通过树立典型、宣传推广,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支持先进区(县、市)建立健全淘汰落后产能长效机制,在资源产出、利用效率、废物排放水平等方面与国内乃至国际同行先进水平进行比较,定期开展跟踪分析和评估,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


请问,下步我市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工作方面有哪些考虑?

张水清:近年来,我市以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和绿色设计产品为重点,以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为目标,狠抓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大力推动绿色示范创建。截至2021年,累计建设星级绿色工厂403家,其中,国家级绿色工厂51家,绿色园区3个,绿色供应链6条,绿色设计产品113个,均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下一步,我市将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的决策部署,持续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重点抓好提标、扩面、进阶三方面工作:

一是提高绿色示范创建标准。优化指标体系,规范评价流程,以高标准推进绿色示范创建。实行绿色工厂分层分级制度,按照五星、四星和三星三个层次推进绿色工厂星级化创建。组织开展专项培训,强化专家队伍和第三方服务机构建设,为高标准创建提供有力支撑。二是扩大绿色工厂覆盖率。重点围绕高能耗、高水耗、高排放等行业,有序启动绿色化诊断。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组织专家进企业开展绿色体检。持续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坚持多管齐下,全面推动绿色工厂创建。力争到2025年新创建星级绿色工厂1200家、市级及以上绿色园区20个。三是进阶探索零碳工厂建设。在绿色工厂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制定零碳指标体系和配套激励政策,鼓励条件成熟的企业先行先试创建零碳工厂,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


请问,我市在湿地资源保护和修复方面,有什么重点举措?

汪乐军:湿地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宁波境内的河、湖、海、湾、港、岛孕育了丰富的湿地资源,浙江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全市以滨海湿地为主的湿地类型多样,湿地面积占全省湿地面积的20.87%,湿地总面积居全省第一。

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分别提出“扩大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的要求。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施行的第一年,也是我国加入《湿地公约》30周年。为全面落实中央和地方相关湿地保护修复决策部署,推进宁波开展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建设,我们将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严格湿地用途管制。全面落实《湿地法》,坚持“严格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实行湿地面积总量不减,严格湿地用途管制,增强湿地生态功能,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二是完善湿地管理名录。一方面提升保护级别,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省级重要湿地申报国家级重要湿地;另一方面实施分级分类保护,建立市级湿地名录,实现对具有重要生态功能湿地的保护;三是科学编制修复规划。我们正在积极编制《宁波市湿地保护修复工程规划(2021-2025年)》,目前已形成征求意见稿。规划包括重要湿地和湿地自然保护地建设,库塘湿地、河流湿地、滨海湿地及小微湿地修复等6项重点任务,滨海湿地、库塘湿地和河流湿地总修复面积达2496.6公顷。


我市在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方面是怎么安排的?

汪乐军: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主体,是目前最为经济、安全、有效的固碳增汇手段之一。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指出,要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根据浙江省森林资源“一张图”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全市有森林面积666万亩,森林覆盖率48.08%,森林蓄积量2296.83万立方米,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4.96立方米/亩,上述都是我市森林“碳库”的家底。

下步我市将按照《新时代美丽宁波建设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积极发展碳汇林业,围绕“稳、提、保、试”四个方面,科学增加森林碳库:一是稳定森林面积,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明确造林绿化空间,推进科学绿化,使未来森林覆盖率能够保持稳定,夯实全市森林“碳库”基本盘。二是提升森林质量,实施省千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增强森林的碳汇功能和碳储量,提高单位面积森林“碳库”价值。三是保护好森林,加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打击毁林,加强森林火灾和病虫害防治,减少森林“碳库”损失。四是推进固碳增汇试点,积极推进宁波市林场和宁海茶山林场省级林业碳汇先行基地试点建设,加快形成林业固碳增汇发展模式和典型经验,探索森林“碳库”价值转换路径。预计,到202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8%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2700万立方米;到2030年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8%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3500万立方米。


宁波舟山港承载着总书记“打造世界一流强港”的谆谆嘱托,也是我市美丽宁波建设重要组成部分,请问未来我市绿色港口建设有哪些举措?

余劲:近年来,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在推动宁波舟山港“硬核”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强绿色港口建设的创新探索和实践。2019年全国首创集装箱进出口“全程无纸化”,年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4万吨;2020年国内首艘“双燃料”动力拖轮交付使用;2021年全国港区首个智能换电站建成投用。立足新发展阶段,我们将按照《规划纲要》有关要求,围绕建设“美丽硬核港城”总目标,推进港口绿色低碳发展,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建设绿色港口基础设施,以“绿色港口”为引领,优化宁波舟山港及配套设施规划布局,推进码头资源有序整合,以数字化推进港外堆场、停车场集约化专业化发展。二是建设低碳港区,以梅山港区为试点,构建以风电、光电为主导的清洁能源体系,实施船舶靠港常态化使用岸电,到2025年,岸电使用量较2019年翻两番;打造智能化码头,推进桥吊和龙门吊远控、无人集卡规模化使用。到2025年,形成低碳港区建设“梅山方案”,并逐步推广至全港域。三是建设优质高效的多式联运体系,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创新运输组织模式,持续推动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重点推进集装箱海铁联运、江海联运和海河联运。依托“四港”联动智慧物流平台,推广公路甩挂运输、双重运输。到2025年,江海河货物联运量达到8000万吨,集装箱海铁联运量超过170万标箱。


美丽乡村作为《规划纲要》谋划美丽幸福城乡的重点领域,请问目前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下步又将开展哪些工作举措?

卞银江:自200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千万工程”以来,我市历届党委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久久为功,四明大地已经展现出一幅幅美丽乡村动人画卷。一是“底色”渐厚,美丽乡村覆盖率达80%以上;二是“特色”渐明,79个艺术振兴村、128个片区组团已成燎原之势;三是“绿色”渐满,农村“三大革命”基本覆盖,乡村成为市民好去处;四是“成色”渐足,贯穿全域的54条风景线成为农民的致富线。

对照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和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要求,美丽乡村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下一步,要聚焦大美宁波总蓝图,继续用心、用情、用力描绘好美丽乡村新画卷。一是打造整体美。启动建设“一环十线”风景线,推进山、水、林、田、路、房整体提升。今年重点打造41个示范县(镇、村)、4条风景线。二是彰显未来美。以党建为统领,以人本化、数字化、生态化为核心理念,重点打造产业、风貌、文化等九大场景,数字赋能,推动乡村系统重塑。今年重点培育海头村、永旺村等未来乡村30个。三是突出风貌美。引导村民开展庭院、围墙等村庄公共空间“微改造”,推进小集镇式中心村、梳理式改造村、艺术赋能村创建,留住乡愁乡韵。今年重点打造周夹村、袁马村等10个艺术微改造村。四是守住生态美。学好用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走深走实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两化路”,让农业更加高质高效、农民更加富裕富足、乡村更加宜居宜业。


《规划纲要》提出,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多要素打造山清水秀天朗的美丽生态环境。请问在这方面,我市下步将有哪些具体措施?

翁劲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期盼,更是推动新时代美丽宁波建设工作的题中之义。生态环境部门作为这项任务的主要责任部门,将全力锚定《规划纲要》明确的到2025年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到2035年在制造业发达城市中生态环境质量达到领先水平的总目标,紧扣进一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各项任务,持续擦亮美丽宁波建设的生态环境底色,让宁波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海更美。

一是实施“清新空气示范区”提质工程。结合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要求,深入推进臭氧污染和柴油货车治理攻坚行动,健全污染天气应对机制,实现细微颗粒物(PM2.5)和臭氧“双控双减”,确保“宁波蓝”常态常在,到2035年细微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22微克/立方米以下,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5%以上。二是实施“甬有碧水”水质提优工程。坚持陆海统筹系统治理、控源截污两手发力,持续深化“污水零直排区”“美丽河湖”及“美丽海湾”等建设工作,全面推进重点水质断面、海域综合治理行动,到2035年地表水市控以上断面水质全部达到优良等级,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持续提升。三是实施“无废城市”建设示范引领工程。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实现工业固废、生活及建筑垃圾等各类固体废物精准减控、综合利用、规范处置,确保所有区(县、市)建成省级及以上“无废城市”,全市建成国家“无废城市”。此外,生态环境部门还将会同自然资源规划等部门,以当前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工作为抓手,加强全市28个省级及以上自然保护地的保护监管,为美丽宁波建设夯实筑牢生态安全防线。


《规划纲要》提出,我市将以生态文明素养典范城市为目标定位,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风尚。请问在这方面,我市下步将有哪些具体推进工作?

翁劲草:宁波将紧扣“生态文明素养典范城市”的这一目标定位,通过两方面的工作举措来推进:

一方面,持续培育特色丰富、美丽和谐的生态文化素养工程,切实增强全民的生态文明自觉。近年来,我们已通过对生态文明理念的大力宣贯及生态文明示范的持续创建,实现了社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率逐年上升(满意度从2018年的79.65上升到了2021年的85.75,全省排名也从全省最后一位,上升到了2021年第8位),9个区(县、市)建成了省级及以上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下步,我们将以此为基础,着重完善以“无废细胞”“绿色细胞”、生态环境志愿者等为代表的公众生态文明参与体系以及以生物多样性示范(体验)地、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为核心的生态文明体验体系建设,进一步构筑“美丽宁波你我都是行动者”的生态文明文化素养培育工作格局,不断夯实和扩展生态文明建设大底盘,为高品质建设文明典范城市提供有力生态文化支撑。另一方面,持续构建完善的生态文明治理制度体系,提升美丽宁波建设的内生动力。进一步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各负有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部门“三管三必须”:在政府推进层面,与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有机结合,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渠道,建立健全“两山”发展保值增值机制,丰富“金山银山”反哺“绿水青山”北仑模式,实施“两山银行”、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市场促进层面,进一步完善“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受惠”的多元化、市场化补偿机制,深化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等市场交易机制,强调市场主体对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落实。在社会公众参与层面,持续深化“生态环境议事厅”等公众共商环保议事机制,引导培育更多优质专业化机构参与生态环境治理,有效形成政府有为、企业有责、市场有效、社会有序的生态文明体制。


大家还在看

1、袁家军在宁波调研:推进城乡现代社区建设 构建居民幸福共同体

2、宁波启动数字人民币试点!线下商户门店已逾6700个

3、中共宁波市纪委通报6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


权威发布,民生服务

快关注↓



来源:宁波市生态环境局
编辑:沈晓燕
一审:肖勇 二审:张志龙
三审:郑仲晔 终审:葛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