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化牧野】一生只做一件事——查汉东和马具及手工制作

张涛 马利军 白杨 鄂尔多斯日报 2020-09-20

坐在查汉东旁边,安安静静地看他打绳结、做褡裢,会觉得时光过得好慢,阳光斜斜地照在他的身上,温暖而舒服,不用过多的言语,他优美地在空中划着各种弧线,灵活而娴熟的动作像是在舞蹈。


“我爷爷那一辈就什么也会做,马具、褡裢、熟皮子做衣服……我还跟我爷爷学过木工、打铁。后来我还在爷爷、父亲那传承下来的手艺基础上,又做了一些改进,现在可以用线绳编织出100多种花样,再比如这个捻线的机器,速度要比平常快5、6倍。”边说查汉东边演示使用墙根那摆放的一台自制机器。“从小到大,我就没有离开过内蒙古。从爷爷、父亲那传承了手艺后,我就天天研究,天天摆弄,作品也越来越精致,方圆几百里也小有了名气,于是只要是附近有赶庙会的、那达慕的活动,我都会赶着驴车、马车去,后来,有了拖拉机,就坐着拖拉机去。”查汉东说起过去,眼神中也有了更多的光彩,往昔的艰难困苦似乎也有了更加悠长的味道。“那时候做的马具、褡裢、筐、绳子,编织的小工艺品,每次赶会时都供不应求,我们的收入也会好一些。”一旁当帮手的查汉东的妻子不时地插上一句。再到后来交通越来越方便,路越修越好,但查汉东的“业务范围”似乎却越来越窄了,用马具的人少了,用手工编织的小东西的人少了,自己的手艺不再是人见人爱的“稀罕物”了,查汉东开始担心:这些手艺会不会在自己手上失传。

“我这辈子只喜欢做手工,从小就不喜欢做别的营生,比如养牛羊放牧,我就喜欢研究做这些东西,我的兄弟姊妹们过去都不看好我,他们都是正常的牧民。近几年,我的一个妹妹开始拿起父母的手艺,研究做蒙古族头戴,我的一个侄子对木雕、根雕感兴趣,现在做得也有了规模。”查汉东略带固执地说着自己追求了一辈子的事,眼神无比坚定。可能也就是因为这份执著,才让查汉东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着自己的“爱好”,他未必生活富裕,甚至有些颠沛流离,但他一生追求喜爱的事情,他的内心充满了幸福感。

查汉东现在是鄂前旗职业中学的外聘教师,他的学生遍布内蒙古,说起学生,他总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我的学生兴安盟、通辽市、乌兰察布市都有,好几个毕业以后还在坚持做手工,他们做的手工艺品都销售得很好呢!”为了拓宽手工艺品的领域,查汉东又新研发了许多现代生活中非常实用的产品,比如手工编织的拖鞋、有蒙古族元素的精美手链等等,这些产品一经问世,就因为精致实用而得到周围人的喜爱,而他的学生们也在和他的学习中慢慢喜欢上了这门手艺,这也使查汉东的手艺得以传承,发扬光大,这一直是让查汉东非常得意的一件事。

说起来职中当老师,还有一段非常有趣的过程,去年7月份,市里举办了一次文化博览会,作为被邀请的嘉宾,查汉东拿着自己的作品来到了会场,而正好鄂前旗职业中学也组团参加了这次博览会,会场上相遇后,职中领导为查汉东精彩的作品所折服,认为他的作品不仅做工精致,近乎是艺术品,而且还非常有代表性和独特性,是对蒙古族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创新。并且又了解到,查汉东是鄂前旗城川镇呼和嘎查人,于是,职中领导再三与查汉东协商沟通交流,表示希望他到职中任教,将他的技艺传授给学生,让这门可以称为瑰宝的民族传统技艺发扬光大。考虑再三,查汉东决定来职中任教。而来到职中的查汉东也如鱼得水,学校不仅为他提供了授课的场所及相对稳定的收入,还提供了足够的场地让他实验创新。采访中我们看到,查汉东授课的教室宽敞明亮,各种工具一应俱全,这里不仅是教室,还是手工作坊,更是一个艺术品的大展厅。查汉东还略带神秘地说:“放在这里不方便,楼顶阁楼上我还有三个大缸,我用它们熟皮子,因为用来发酵的原料是酸奶,而且得好多天,味道实在太大,所以,我把它们放在了楼顶的阁楼上。”

尽管查汉东的妻子小声嘀咕:“比起原先虽然稳定下来了,但一年的收入少了不少。”但看得出夫妻俩还是对现在的状况比较满意,用查汉东的话说,首先,他这几十年学习积累的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终于可以传承发扬,不至于让这门技术在自己手上失传,这是他最大的收获,也是毕生的心愿。其次,他可以静下心来好好研究一些传统技艺上的技术创新;第三,如果有一些好的创意项目,他还可以向学校申请资金支持,使他多年来很多难以实现的想法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物以稀为贵,可能是目前做这些工艺品的人越来越少,查汉东做的马鞍、马鞭、褡裢等都被一些艺术博物馆当做传统手工艺术品高价收购并收藏了去,甚至还有一些个人也专门订制收藏。而那些生活日常用品更是供不应求,尤其是一些高档的皮货服饰,虽然昂贵,但仍有很多人慕名而来订制。我们在制作台上看到的两件羊皮皮草就已经是订制出去的半成品,查汉东说,这两件皮草用的羊皮不一样,因此出来的效果、光泽,甚至羊毛的纹路都有不同……我们在他的细致讲解后,似乎真的看出了两件作品的细微差异。“这些皮草从选料到皮子的熟制,脱脂、鞣皮,再到一遍遍用牛奶梳理,都是我亲自做的,每道工序都是精益求精,几乎达到了完美的程度,所以做出来的作品一定是精品。”查汉东介绍说,订制的人们都觉得,这是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过去可能是贵族才能穿和使用的衣服、用品,自己现在也有条件享用了,一定要订制一套,在一些隆重的场合穿上,过一把瘾。查汉东边说边蘸着牛奶在皮草上耐心地刷了起来。

看得出,查汉东喜欢慢工出细活,他的作品都是几经琢磨才“闪亮”问世,因此也经得起岁月的淘沥。沉浸在查汉东的世界里,你会觉得过去时光是如此单纯美好。

日前得到消息,查汉东被鄂前旗文化局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候选人,并已向上级部门申报。

文化名片



自古以来,马是蒙古族最主要的交通工具,牧民们爱马、养马的习俗朴实而讲究。由此,就自然而然地在蒙古族人民生产生活中产生了多姿多彩的马具装饰用品。马具是反映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马具包括马鞍、套马杆、套马绳、缰绳、配套用具、装饰用具等。马具的制作材料包括皮、铁、铅、铜、铝、木头、骨头、织品等,还要有熟皮、金属加工、木材加工、手工雕刻等多种技艺,因此,它要求制作马具的工匠不仅掌握多种材料的制作加工技艺,还要熟悉各种材料的性能和品相。

现在纯手工制作马具的工匠越来越少,相应的马具制作技艺面临失传。为此,我市于2010年将鄂尔多斯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列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以保护。

更多推荐

【文化牧野】妙手雕琢万象出

【大美鄂尔多斯•我的这五年】为了圆上那个梦


本期编辑:何苗 校对:高正彦

鄂尔多斯日报客户端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